如何设计“数学助学课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和应答是师生交流中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贯穿于师生共同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设计数学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设计。
课堂教学策划应从教学目标设计开始。一堂数学课的设计,从选择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结构和手段到反馈矫正等,都离不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因此搞好目标的决策,是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具体性的,因此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将目标设定加以分段。教学目标的决策关键是将目标一步一步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整体地、有层次地制定准确、具体、全面、要求适度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情感教育等项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后,第二步就是认真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寻求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既重视全体学生,也重视个别学生,使教学自始至终坚持面向全体又能照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不同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共同发展。
[图片0]
三、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在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熟悉各种教学媒体的功效和特点,根据目标、内容、课型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充分发挥课本、板书、语言、教具、学具、幻灯投影等教学媒体的作用,使教学设计更有实效。教学媒体的设计要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认识思维过程,掌握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要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展现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上,以及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作用。
四、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使学生达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只有认真分析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构成份,进行综合规划和科学合理组织“部件”,才能发挥结构的整体功能。结构的设计,要做到复习准备促迁移,探讨启发重说理,理解透,会运用;以体现教学环节的相互联系以及演示、操作、阅读、讨论、讲解、练习、评议的有机结合。
设计数学教学课堂问题
一、在思维的连接处发问
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对新鲜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利用这一特点,教学新知识从一个教学环节向另一个教学环节过度时,可以有创意地创设悬念,故弄玄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因好奇心而主动探究,这样的提问不但能使课堂教学衔接自然,不显得突兀,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一举两得。例如《数学与信息》的教学,老师与学生交谈,提出问题:你们真正了解老师吗?知道老师的那些信息?(老师在纸上写出反映老师的一些信息,问学生谁能够解读一下?)然后出示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身高、体重等数据。(学生解读并讨论)问:想更深入地了解老师吗?还有哪些数据能够反映老师的信息呢?(出示身份证号码)。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探讨数学与信息的关系,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思维的转折处发问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受到了思维迁移的影响。所以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时,可以欲擒故纵先让学生“误入歧途”,再让他们“恍然大悟”。然后“迷途知返”。这样会体验深刻,入木三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新知模型。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师问:你们能用3、5、6这三个数字组成2的倍数?生:356、536。师:为什么?生: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师又问:组成5的倍数呢?生:365、635。师:对,个位上是5的数是5的倍数。师:谁还能用3、5、6这三个数字组成3的倍数?生:356、563、653。师:为什么?生: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师:个位上是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吗?请大家来验证。(通过验证,学生都说不对)师:通过验证,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的?生:(上当了)仅看个位上的倍数不能判断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师:那么3的倍数到底具备有什么特征能?我们继续来探讨……由此说明: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是更有效的,直接告诉学生与学生实践体验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实践体验从“误”到“悟”的探究过程的记忆是深刻的。
[图片1]
三、在思维的矛盾处发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告诉我们,教学时不要频繁提问,不要急于发问,要学生“愤”、“悱”之时才可发问,要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时。“无疑而有疑”之间。在学生思维的矛盾冲突处进行启发试发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作了这样的提问设计:(1)同学们,什么是圆的周长?(2)圆的周长展开后是什么?(3)那么如何测量计算圆的周长呢?(滚动法)(4)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形的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5)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绳测法)(6)你能用绳测法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教师把系着小球的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面上,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小球被甩动时小球运动形成的圆)。(7)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都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的周长的规律呢?(8)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让我们先做一个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实验发现圆的周长的大小与半径直径有关)。(9)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动手测量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10)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老师不断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整个问答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学生沉浸在奥妙数学境界里,意犹未尽,流连往返。
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引导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做好了充分的上课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环节。在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学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生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呢?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与大家分享:
(一)做好课堂导入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教师在课堂之始,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难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无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那么,对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及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都有很大帮助。
本人为了把握好课堂环节的教学活动,首先对课堂导入引起了高度重视。在组织课堂导入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提升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将一些能够很好地将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元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之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锁定于课堂。另一方面注重提升课堂导入的知识性。学生不管进行哪一学科的学习,都应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教师将数学知识点穿插到课堂导入中去,有助于营造与课堂上教师要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的浓浓的教学氛围。
(二)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在通过课堂导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基础上,接下来需要把握好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教师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能力上对教师的依赖性都较大,因此,为了使学生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就目前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言,要求教师以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授课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并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的讲解。
(三)为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能够为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数学是一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仅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通过独立思考还能够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应用,通过独立思考更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