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学好精读课文,对学习略读课文、选读课有着引领、迁移作用。那么小学语文精读课文该怎样上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该怎样上
[图片0]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读
精读教学不能用教师的“讲”替代学生的“读”,“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阅读是理解吸收,对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启发引导,给予各方面的帮助。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自由畅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爱读、乐读。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缩短新知与原认知结构的距离。
如:在进行《陶罐和铁罐》教学时,以介绍小伙伴的形式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场景图和两张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感受陶罐和铁罐对话精彩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激起阅读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读服务的,“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学一个目的为使学生铸成读书的本领,此种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令阅读课本而练之”,(叶圣陶)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导读”使学生“悦读”。
二、善于设疑,学中导悟
教学精读课文,要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弄通弄懂。教学中,教师的“导”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学生正是在阅读理解提高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通过质疑设问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导入新课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就题质疑,学生踊跃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沉默是什么意思?②孩子们为什么沉默?③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④为什么说这是“可贵的沉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再度细读,品味其中深长的意味。
还要在各个教学环节善于提问,使学生动脑与动口、动手相结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达到自悟、议疑,真正让学生在“思”的过程中,提高“学”的能力,使学生读得懂、懂得读。例如:初读时问:文中写什么?精读时问: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巩固读时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一系列思维导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自我锻炼接受信息,学习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突出重点,融合导练
精读课文教学,读是主要活动,练占突出地位。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阅读、思考、练习相互配合。
重点要明。精读教学的练,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明确主攻方向,在教师指导之后能够“顿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五至九自然段,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和疼爱。同学们的心情随之变化,并深深为小女孩鸣不平,从而升华主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练习要巧。“巧”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学生才能保持兴趣,集中注意力。“巧”还要符合科学性,克服盲目性。教师要注意用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各种语文基本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分量、顺序等要有周密计划,讲究实效。盲目无节制地搞题海战术,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巧”还要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这也是阅读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课文的特点、难点,提示了教学重点,是给学生指出阅读实践的路径。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心得
一、突出重点,综合训练
一篇课文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一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但这并不是不分轻重缓急,平均用力,而应该是有侧重点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进行综合训练,一要突出年龄特点,体现训练的阶段性。在低年级着重进行词、句和朗读训练,中高年级在继续重视词、句和朗读训练的同时,可适当进行段、篇的训练,注重进行默读、复述的训练。二要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每个年龄段应该有重点,每一课的教学也应该有重点。但应当注意,重点和非重点是相互转化的。这一课的重点,在下一课就会转为非重点。所以在突出重点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的重点。三要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二、导读结合,相辅相成
过去一般讲法是“讲读结合”或“讲练结合”,为什么要变成导读结合呢?这里涉及到一个具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讲”还是“导”。对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从叶圣陶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就可知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而是导。
什么是导呢?导,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发现。导,包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系列活动,如组织、提示、提问、示范、指点和必要的讲解。教师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读书,而学会读书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应该是学生的读书和思考。
学生的读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的导着眼于学生的读,二者应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只有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导读结合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教师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指导,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阅读、思考、讨论和练习。
三、渗透方法,融会贯通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说出正确的结论,还要引导他们说出这样的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使学生从中悟出一些学习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不是由教师生硬地讲述、灌输有关读书方法的知识。主要途径应该是渗透。所谓“渗透”,就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例子让学生从感性上接触某种读书的方法,再逐步地从其他例子中领悟、理解这种方法,内化为一种能力,进而反复运用。
1、从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再到揣摩吸收语言文字。这是学习书面语言作品的一般规律,因此也应该是学习精读课文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在整个读书过程中,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统一的,但由于有先后有侧重,才形成对形式、内容认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感知语言文字阶段,包含着对思想内容的初步理解,而在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阶段,则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更深的理解。为渗透这一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可以把整个自读过程设计成一个“感知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过程,先初步通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细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要求细读语段,理解语言;品读语段,体味语境;通读语段,增强语感;结合语段,升华情感。
2、联系语境理解词、句、段。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原因就在于反复阅读之后,读者对整篇文章以及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把原来不甚了解的词、句、段放在已经理解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就可不讲自明。运用这种方法,有两个要点,:一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不要在学生读上一两遍课文之后就急于解词释句;二是不要孤立地去解词、释句、析段,而要把它们放在段落里甚至全篇中去领悟。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板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语
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的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的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狱中联欢》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我们亲身参加或者观看了许多的联欢会,比如我们的每年一度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会,大家回忆一下,当时会场的布置如何,同学们的心情如何,大家都表演了什么样的精彩节目?现在我们学习《狱中联欢》,来看看那些身在狱中即将迎接充满光明的新中国的革命者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举行联欢会的,他们都表演了什么节目,你认为精彩吗?哪些节目能触动你的心灵?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地引导下,学生去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二、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读”的训练
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地交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荔枝》一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本段中这个句子:“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首先我让学生自由地读这句话,然后交流,读完之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通过交流,同学们理解了,这样细致地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理解了句子蕴含的深意,我们回过头来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相信同学们又会有一番感受的。
三、突出重点,综合训练
[图片1]
一篇课文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一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但这并不是不分轻重缓急,平均用力,而应该是有侧重点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进行综合训练,一要突出年龄特点,体现训练的阶段性。在低年级着重进行词、句和朗读训练,中高年级在继续重视词、句和朗读训练的同时,可适当进行段、篇的训练,注重进行默读、复述的训练。二要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每个年龄段应该有重点,每一课的教学也应该有重点。但应当注意,重点和非重点是相互转化的。这一课的重点,在下一课就会转为非重点。所以在突出重点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的重点。三要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四、渗透方法,融会贯通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说出正确的结论,还要引导他们悟出一些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渗透。所谓“渗透”,就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例子让学生从感性上接触某种读书的方法,再逐步地从其他例子中领悟、理解这种方法,内化为一种能力,进而反复运用。
(1)从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再到揣摩吸收语言文字。这是学习书面语言作品的一般规律,因此也应该是学习精读课文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在整个读书过程中,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统一的,但由于有先后有侧重,才形成对形式、内容认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感知语言文字阶段,包含着对思想内容的初步理解,而在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阶段,则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更深的理解。
为渗透这一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可以把整个自读过程设计成一个“感知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过程,先初步通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细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要求细读语段,理解语言;品读语段,体味语境;通读语段,增强语感;结合语段,升华情感。
(2)联系语境理解词、句、段。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原因就在于反复阅读之后,读者对整篇文章以及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把原来不甚了解的词、句、段放在已经理解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就可不讲自明。运用这种方法,有两个要点,:一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不要在学生读上一两遍课文之后就急于解词释句;二是不要孤立地去解词、释句、析段,而要把它们放在段落里甚至全篇中去领悟。
五、围绕重点,精读探究
围绕确定的教学重点,或大多数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文章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体会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指导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探究问题答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促进朗读课文水平的提高,使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把解决问题和领悟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进而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这样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六、拓展练习,激励评价
学生学完课文后,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认识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高。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度拓展,巩固学习成果。根据所学内容,或者开展相关阅读,或者进行多样化练习。特别是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要通过情境性填词、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练习要具有多样性、创造性、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正确评价一节课中的自我表现、探究能力和取得的成就,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推进器和催化剂。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肯定、鼓励的同时要做到客观。
浅议小学语文精读文教学
一、精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总体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要从整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要重视识字、写字,在低年级教学中落实课标提出的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中高年级也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要坚决摒弃对语言文字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课文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读了这段文字,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在朗读中,抓住对闰土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初步认识鲁迅。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在学习语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要点。
二、读中学写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对于一篇课文,只有整体把握是不够的。要在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下功夫,词汇积累、句意整合、归纳概括、情感体会、评价赏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分层训练,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阅读教学要在结合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如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课文中两次写小洁“紧紧攥着纸面包”,指导学生在读中从这儿体会到什么?中年级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通过阅读,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高年级能“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杀敌)――跳下悬崖。此题既理清了作者的表达顺序,又让学生学习了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五壮士热爱祖国、仇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精读课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借鉴,从读学写,加强读写训练。由词句到语段到篇章,不仅要抓理解,更要抓表达。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的特点、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这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精读课文引路 落实略读实践活动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通过对每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略读课文实践中运用。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精读课文《猫》和略读课文《母鸡》,都表达了作者老舍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同。通过学习《猫》,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课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如写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前后两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让学生略读《母鸡》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前的阅读提示:“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什么特点。”读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样是写动物的文章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及赞颂。学生通过与《猫》进行比较阅读,一是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方法;二是通过读《母鸡》这篇文章,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三是在写动物特点时,两篇文章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写《猫》时,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这种写法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在习作时借鉴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