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学效益,推动转型升级,已成为奋战在农村教学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今天,朴新小编就来说说语文教学方法。
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势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家长常年外出打工,不少学生缺乏亲情,缺少教育,造成有的学生尽管比较聪明,但心事没有全部用在学习上,存有精力一半在课堂,一半在课外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够优秀,行为习惯不够端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俯下身子看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把握学生的情感爱好、感知能力,掌握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意见、建议,并对一些有益于教学活动开展的“金点子、好意见”进行梳理、整合,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利用,使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学习、发展、成长实际,全力营造一种亲师信道、情景交融的氛围,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爱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内心爱护学生。在生活上关爱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对学生的关爱、关心、关切都要一视同仁。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引导学生重视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乐意接受自己的教导,乐于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内心中尊敬老师,从情感上主动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图片0]
创新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成长进步、终身发展出发,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创新语文教学策略,改进和优化语文教学方法。通过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找到最适宜自我发展、提高的学习方法,实施有效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课文中的重点问题梳理出来。以探究的形式引发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而要走进学生中间进行必要地指导、启发,融入到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中去。了解学生讨论的焦点、思考的方向、合作的效果,对学生的思维方向、思考路径进行适时、适当地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自我的认知取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主体特点、语言特色熟练掌握、了然于胸,了解掌握相关背景资料,收集一些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以及一些顾全大局、勇于改过等方面的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串讲课文,让学生在结合自身实际基础上剖析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特点,在激烈地争辩中理解作者笔下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获取探求新知的本领,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大义”和“大度”的深入理解,使学生的认知落实到“和为贵”上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形成。
2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
(一)个体差异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个体,尽管他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还是有差异的,而教学设计是从总体上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单一的死板的教学设计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更不要说将个体差异扬长避短,使每个个体得到最优发展。
(二)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通常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进度紧张,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就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更好地吸取知识、信息并运用知识进行创造。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和学习,要留有余地,让学生有主动探究与学习的空间。
[图片1]
(三)教学过程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新课程要求教学加强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关注语言运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所熟悉的社会实际情况及风俗习惯等,敏锐把握“社会热点”,“抛砖引玉”,创设“问题”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文本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兴趣。
3激活语文课堂
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有助于他们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并用语文的视角来分析并解决问题。而且,熟悉的生活情境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可以降低学生内心的抵触情绪,从而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巧妙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在教学课文《风筝》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回想一下春天来临时他们去公园放风筝的情景,有些学生可能还没有自己放过风筝,那么教师也可以让这些学生说一说看别人是怎样放风筝的,并鼓励学生也去放风筝。在充分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如:(1)哪位学生知道风筝名称的由来?什么地方的风筝最多呢?(2)你知道都有什么样的风筝呢?你最喜欢的风筝是什么样的?(3)在放风筝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通过提出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从而为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出开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尤其是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生活经验有所差异,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挖掘这些学生思维的不同点,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使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为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供条件。
例如,在教学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什么看法。由于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只是两种对立的态度,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不仅仅局限在课文的内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看法。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慈祥的爱和严厉的爱,哪一种更好”为主题开展辩论会。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学生都会十分积极地参与,并在课下认真地搜集资料,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思维,在不断的辩论与反驳中,他们也会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进而可以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4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巧设课堂导语,激发兴趣。如果把一篇课文比作一部精彩乐章,那导语就是演出之前的序幕,好的导语能极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工合作,激活思维。新教材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教会学生质疑,要引导学生能逐渐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不断的质疑与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教师应变过去的传授者为现在组织者、合作者、探究者。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联想、想象和表现的欲望和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理状态处于开放状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为学生展现自我、获取成功带来机遇。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来,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而是教师把自己根据教参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即使理解也是生吞活剥地机械记忆,而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或能力从而活学活用。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触类旁通,集思广益,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要深刻得多。学生也在发自内在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图片2]
让学生创新的同时,老师自己也要创新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发展,语文同社会同现实联系更加归密。语文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抛弃以往教学中老师照搬教科书,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要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和意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中组织同学们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增加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热爱语文的学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因为演讲需要素材,需要挑选美文,这就需要学生们自己动手,动脑去筛选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和大家分享。我觉得这项活动非常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参与,从不落掉一次演讲 ,虽然只有五分钟,但同学们受益非浅,无论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还是阅读与写作上都得到了收获,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自己平时读不到的。这个活动达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双丰收。语文学习本来就是很宽泛的,光凭老师课内教授,学生吸收不好,我觉得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课下积累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