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一定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今天,朴新小编就来说说语文教学方法。
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意识,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
[图片0]
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鼓励学生找问题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引导学生抓课文的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
2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做是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运用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教师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提问问题。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总体地准确地把握问题。
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教学重点,就会事半功倍。
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教师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逐渐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的能力。
3激活语文课堂
多媒体再现情境画面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动画、影视等多种动态手段将文本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以展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地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我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内地城市,并未到过海边,更无法亲眼目睹雄伟壮丽的大潮景观,这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为此,我从网上搜集了“海宁观潮”的图片,按潮来时的风平浪静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万马奔腾,山崩地裂”再到“潮头西去,余波汹涌”,按由近及远的顺序组接。将潮水的“横卧”、“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几个画面各定格。再配一段协调的乐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时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声像同步,视听结合,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变化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图片1]
巧用插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配了许多精美的插图。不要轻视这些插图,这些图片或许就是文本内容的精髓所在。许多形象都在图中被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研究课文插图,看看是否可用,若贴合课文内容,教师就要好好运用。
例如:在教《郑和远航》一文时,笔者尝试着用课文插图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课上,笔者先拿出郑和站在船头的图片,让学生仔细看图,并说一说自己对郑和的印象。当他们说完之后,笔者写课题《郑和远航》,并边写边提问:这里的“远航”是什么意思?郑和要去哪里呢?问题提出之后,再让他们看插图,并让他们猜测郑和远航的故事。当学生们叙述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再让他们读一读课文,小组活动时,可以比较一下课文中的故事与他们之前的猜想是否一样?学生们特别喜欢这样的方式,他们研究插图,研究课文,把文本内容读得滚瓜烂熟。可见,在课堂上,运用课文插图来创设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知课文内容。
4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造最佳学习氛围。一个好的导语对一节课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注重导语的设计,或从解题入手,或用设问呼告的形式,或巧设悬念,或猜一个谜语,或朗诵一段诗歌,或观看一个表演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产生联想,为下面学习新课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设计巧妙,注重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而好奇和疑问则是产生兴趣的前提,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若带着疑问学习,心中渴望解决面临的疑团,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活跃,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提问和鼓励学生质疑两方面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提问,精心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设法为学生质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做好与学生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强趣味性。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新型辅助教学手段,它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以此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高效率地促进语文课实现培养语文语言能力的目标,这是优化语文课教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