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综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主要存在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过于笼统宽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等问题,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方法。
教学目标需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由“二维结构”发展为“三维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在不断发展与逐步细化。“三维目标”更加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一目标某种程度上也是从以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种目标衍生而来的。建立三维目标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同样它也是优化教学目标的前提。
例如,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正确灵活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这种认知目标上,还应设计如“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的教学,渗透“变中蕴含不变,不变中蕴含着变”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目标。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目标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图片0]
教学目标需层级递进,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新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发展。由于每位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学生自身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搞一刀切,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如果让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倡导算法、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等,其都是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
2小学数学目标教学方法
增加含熵信息,提高思维密度
如果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熵)不能消除,这类信息就称为“含熵信息”。学生学习就是接收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思维是一个信息传递、接收和贮存、加工的过程,因此,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含熵信息,从而提高思维密度。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的“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不仅发展了内部语言,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训练主体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要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
3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师中的物体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大致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图片1]
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
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1)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2)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3)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4)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5)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
4小学数学策略探讨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数学教学要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作为教师应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去探索,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是为了让学生增强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如何尊重别人、倾听别人、评价别人,学会如何才能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
如:笔者在上数学实践课《折折剪剪拼拼》中,课前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点,再让学生用这些图形拼拼看,能拼成哪些图案,接着在老师的鼓励下,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拼成了电脑、花朵、飞机等等。这不仅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体现了合作精神,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内容的创新
⒈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强调对规律、公式、定理等既定知识的掌握,并通过大量的运用和练习予以强化,而忽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和感知,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事实上,在了解和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学生习得的是处于能力核心地位的一般性方法,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不断构建新知识体系的快乐。(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要准确把握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不仅对深入钻研教材的内在体系,还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要寻找到知识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契合点。
⒉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
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是以深厚的知识基础为底蕴的。美国曾对113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这些人才大多数是以博取胜,很少有仅仅精通一门的专才。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一些其它学科知识,或是借助于其它学科知识开展教学,都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同时,可以发挥数学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引导学生用“数学”这一工具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