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多媒体的化抽象为直观作用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通过演示,让学生辨别、判断、想象,既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教学重点。如何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过程呢?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对圆进行平均分割的演示,就可以对圆进行平均分割。出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圆,将它们分别平均分割成4份、8份、16份、32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可以很快地把它们拼合起来,然后在屏幕上展示出拼合后的效果: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份数的分割拼合实验,不但直观感受,而且深刻理解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形。
再通过进一步想象,不难理解:如果将圆等分成无限份,就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这样的动态演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将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图形的不断组合、对比中将不易理解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降低了学生的思辨、推理的难度,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图片0]
又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由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果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
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我通过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离不开思维。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切不可只注意发展发散思维,而忽视了聚合思维的培养,并且,创造思维是大脑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从创造思维的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灵感”产生期间,右脑的功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右脑的利用和训练,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训可通过增加一些左侧肢体的活动,挖掘右脑潜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例:K是什么数时,方程KX2-(2K+1)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很多同学只注意由△=[-(2K+1)]2-4K・K=4K2+4K+1-4K2=4K+1>0,推得K>-14。而如果把K>-14作为本题答案那就错了,因为当K=0时,原方程不是二次方程,所以在K>-14还得把K=0这个值排除。正确的答案应是-140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夯实基础,巩固难点
在创新教育改革体制下,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作出相适应的调整。不论对于哪个学科的教学中,为学生打好基础则是十分关键的。数学最基础的则是数学计算、题干分析、解题方法。数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必须学习的基础部分。这个部分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十分关键的。对于该部分知识的教学我们就必须下大工夫,来攻克这个难关。教会学生计算、分析、解题的方法,再通过做大量的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印象。题海战术对于计算这个环节的巩固和提高是很有效果的。提高学生对题干的理解分析的方法则是教导学生仔细读题,冷静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回想老师的讲解过程,然后做出相对应的答题过程。
数学也需要记忆。对于数学公式,学生要牢记于心,例如一些基本公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乘以它的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边长乘以边长,(变长的平方)、乘法结合律、分配率等等。这些初级的公式对于初高中数学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教好每一个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为他们打好坚实的基础。
[图片1]
由简至难,层次教学
学习都是由简单到困难的,数学的学习亦是如此。在创新教育下,我们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对应的改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一直遵循由简至难,循序渐进的教学顺序。简单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学起来是相对容易的,但是相对于比较困难的知识,作为老师就必须下工夫仔细教学。小学阶段是为初高中阶段学习奠定基础的时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该时期对学生的教育。分层次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好方法之一。
数学知识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各章节之间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利用数学知识相关联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将数学知识串联在一起,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容易很多,我们教学起来也就相对简单了。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会很浅薄,比较朦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加深他们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引诱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数学兴趣的培养
注意学生作业的布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业是学生复习、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力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布置学生作业时,要精心设计,少而精,难易适度,既要考虑好生,也要注意中差生。适当布置一些动手操作题。如: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以后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制作一些三角形,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进而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提升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成功喜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成功必定给人们带来喜悦。因此,教师应注意从成功喜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让学生自己根据要求用硬纸板制好学具,并准备一定量的沙。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很快就能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整个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动手和思考,并获得了成功,个个露出喜悦的笑脸,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还是挖掘出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也能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为此,教师不仅要热爱本职工作、掌握广博的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还要真心实意地爱护和关心学生,分担学生的困难,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只有当师生配合默契,合作才可能愉快,学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