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如何设计教学设问?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产生共鸣,为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课堂设问设计在学生的兴趣处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思维调动起来。这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与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学生的兴趣处共有两类:一类是近期所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如影视作品、名人逸事、漫画、诗歌等。作为教师就必须优化问题设计,在学生感兴趣之处,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充分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应不失时机地、恰当地把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讲“主要矛盾”的内容时,我问学生:“大家都会洗衣服吗?”、“洗衣服重点洗哪里?”
同学们回答后,我及时指出这里包含了抓主要矛盾的哲理。青少年学生热爱音乐,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将相应的音乐歌曲引入课堂,正好适应了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优美的旋律、歌词对中学生来说,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时,先让学生体会《雾里看花》这首歌,借歌寓理,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一方面,能优美的音乐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求知欲,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中,完成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
[图片0]
课堂设问设计在新旧知识的链接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在学习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而是把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生长点,不断探究新理论、新知识,使认识不断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由课、节、框构成整体网络,形成了一个个知识结构。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只有在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设问,使设问中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和一定份额的未知,才能使学生建立稳定的学习兴趣,揭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在讲“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时,教师首先设问: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格?二者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根据二者的关系可知,商品的价格应当反映商品的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商品在市场上出卖的价格,有时比价值高,有时比价值低,这是为什么?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设问,导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感受新知识时,既有思维准备,又有知识基础,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2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为创新提供保证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老师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奴隶,在教学过程,教师起着组织、指导和参与的作用。教师在知识上应该是权威,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和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鼓励一题多解。解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思维火花迸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尽可能的进行思维联想,调动大脑的储存知识进行梳理和加工,至于对错先不要看得太重。教学也不一定要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度过,因为很安静的课堂可能是学生没有真正听进去,学生没有发现问题。
(3)强调知识系统化与结构化。过去,我们一说教学就强调“双基”,而随着知识爆炸式的增长,仅满足于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己经不能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知识不完整,但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可将知识联系、综合起来。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要将知识当成一种平台和工具,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与更新
教学内容是教材的核心。教学内容要开放,就要深刻理解编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意图,领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理顺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根据学生阶段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工具。
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调整教材内容。如在上“统计图”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很少接触到这些知识,而在实际生活中用处却很多,比如股市上的各种走势图其实就是折线统计图,中央电视台的经济频道的很多数据也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以及圆饼统计图,所以可以把这些资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其次,充实教学内容。现在教材上的内容多数比较简单,例题也少。而实际问题又千变万化,和例题联系不太紧密,作为教师在备课中要紧密联系实际,多用一些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素材进行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学生学习兴趣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调味剂”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学生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注意学生的学习欲望、情趣需要,运用各种行之有郊的手段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心,引起他们的学习乐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趣味一定要有幽默感
.幽默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用轻松欢乐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内容。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明确地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教师的幽默可以打破沉闷的气氛,融洽师生情感,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情操.比如,在讲三角函数时,就可以用下面的口诀:“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化简证明少不了.”这样学生感觉朗朗上口,也能把应该掌握的三角函数知识掌握牢固.
[图片1]
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催化剂”
精彩的导入就像无形的吸铁石,一下就能吸引住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它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突破口.相反,按部就班的导入,日复一日,课课无新意,一上课学生的热情就冷了半截,要再想重新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恐怕就难于上青天了.一节本可上得十分生动、比较成功的课,在开头的几分钟冷场,整个课堂氛围便可想而知了.
记得在介绍空间几何体时,笔者是这样设置的:呈现美籍华人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图片(法国卢浮宫)和国内一些比较著名的建筑,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明白立体几何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同时,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振奋的精神状态.如,让学生观察教室墙面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点线面定理的理解和正确应用.其实,精彩的开头方式颇多,有激情式、质疑式、讨论式、问答式,等等.不过,每一种方式都要根据当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和实施,因而,要在授课前做精心设计.
4优化数学思维教学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特征
在尝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始,必是老师自身先懂得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思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思考,创造性思维就是带着疑问以解决问题的目的去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来说,指的是对思维主体的一种新颖独特见解的思维方式,包括发现的新事物,创设的新理念,解决新问题等等的思维过程,尽管有时候这种思维并不是首次发现,也不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却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它具有独主动性、求异性等类的思维特征,思考常规问题以新颖的方式解决。因为这样的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明和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当下的学习。
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自主探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老师提问学生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去拓展自己的思维。 如:在学习自然数“1”的教学中,教师模仿课本上的图片。在教室的前方布置一个真实的环境,找一个活泼的学生坐在课桌前手拿着铅笔在练习本上写字,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一个文具盒,一个橡皮擦,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全班学生观察思考:“课桌前有几个小朋友”“他的课桌上有几本书”“几个文具盒”“几个练习本”“这些东西的个数是否相同呢?”“这个数是几呢?”通过设定这样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处于教材内容所规定的动作和环境中,然 后概括一些性质相同的集合,而一个抽象的自然数“1”的概念就活灵活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也就获取了新的知识。
动手操作,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小学生好动、乐于模仿的特性,遇到新鲜的事物时习惯性地想动手试一试,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性,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操作,这就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转达为具体化可以触摸的实际现象,他们就会比较容易去接收。如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去安排一些“画一画”“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使要学的知识活生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