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知识的重要时期。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图片0]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描写壮丽景观的诗句。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出色文化的积累。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册《搭石》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
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朗读为主,积累诗文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非常低,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应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以下。
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课前也会请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几年来,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孩子们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可以是古代诗词,也可以是现当代诗歌)。课前请一名学生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他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范围涉及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他们解决了积累出色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积累能力。
三、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出色的习作呢?
1、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经过自改、互改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对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每次习作,我会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这些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就会一直坚持写下去,成为自发的行为。
2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一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
学生对不知道的东西往往是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更感兴趣。比如学习关于秋天和桃花的诗句时候,可以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桃花的诗句。在学生认真准备,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表演出来。这样的作业不但可以培育学生收集资料的才能,而且极大地拓宽学生的文明视野,提升学生的中国古代出色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识涵养和人文底蕴。
2、重视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说明学生愿意去学,但这还不够,老师要采取多种有效果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兴趣,最后能够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笔者在这方面,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首先,朗诵精彩文章。语文书里面的课文几乎全是名人名家创作的,经过高级专家认真挑选,在行文方面都是经典。要求学生对书本中一些漂亮的片段进行背诵,能够提升学生的言语词库,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言语的感知才能。这样可以培育学生的诵读才能,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读经典名著。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境界在于自己对语文的认知的积累。当沉淀达到一定水平时,会产生个性鲜明的文化底蕴。
最后,诵经典诗词。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育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良词句少,书写、语表达才能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育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涵养、人格涵养。
3、借助互联网资源,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才能,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涵养和人格涵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学生可具备较好的文学底蕴。
3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二
一、重氛围营造,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氛围,是指一种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利于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滋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重环境熏陶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建设家庭小书屋。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号召每个家庭小书屋。让父母和子女携手阅读,一起交流,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在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中得到熏陶、感染。
(二)重课堂拓展
1、激情导语引入。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2、学一篇带数篇。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拓展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古诗文,供学生诵读积累。我常教一篇并且启发学生背数篇。比如教完《村居》时,让学生诵读一些关于赞美春天的诗;学完《静夜思》时,让学生诵读一些关于怀乡思亲的诗;学完《赠汪伦》时,又让学生诵读一些关于送别友人的诗……学生们兴致盎然,积累多了,使他们融入了浓厚的古诗词学习之中,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图片1]
(三)重竞赛活动
1、诗文背诵比赛。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诗文背诵竞赛。人人都参与比赛,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背诵的古诗词、《三字经》、儿童诗或者对对子的数量最多,最有情感,就封他一个“诵读小能手”的称号,并在班内增设“背诵之星”等多种奖项来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兴 趣和热情。孩子们的身心也在诵诗比赛中受到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深化文化底蕴。
2、写诵读心得。在背诵后,我经常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如《宿新市徐公店》、《赠汪伦》、《村居》等一首首古诗词都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有时还会让学生写一些诵读体会。这样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将想象到的情景和感受到的情感流于笔端,让诵读的内容更有效,教学更有味。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同学们体味着经典诵读的快乐与幸福,尽情地吸收古诗文中的丰富营养,逐步形成深厚的知识积累,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出色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促习惯养成,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只有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家和《课标》将“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应该促使小学生养成以下习惯:
(一)促阅读习惯
读书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是几天可以养成的,需靠平时持之以恒的训练。这种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
1、能读阶段,这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其对语文的兴趣,用诗歌、散文、对联、三字经等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其博闻强记,积累语言素材,逐步培养其对语言的兴趣。组织语文兴趣小组、语文社团活动,办手抄报、剪报、黑板报,使学生达到能读的目的。
2、善读阶段,这是阅读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其对文章的理解,以提高听、说、读、写的理解,在感知语言材料后,就要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理解语言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和深刻含义,使其阅读进一步深入。
3、喜读阶段,即兴趣阅读阶段。在这个阶段,读书已成为一种欲望,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对文章的仔细咀嚼、品味、评价、欣赏,是对文章更深层次的认识阶段。
(二)促积累习惯
1、诵读积累。古典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三个学段要求背诵出色诗文 160篇(段)。我们采取化整为零,分而化之的方法,每天利用早读的时间,安排每个学生轮流当小老师领读一首古诗词、或四句《三字经》等,学生在集体跟读中初步感悟意思;回家后由家长督促背诵。这样,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家人分享,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了兴趣。
2、摘抄积累。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的同时,进行有效摘抄,是培养阅读能力,把所读内容内化吸收的好方法。新课 标也有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要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
(三)促观察思考习惯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的这句话道出了古人对观察的重视。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并加以思考,阐述自己的看法,即“古人的有得”,观察越细,思维越深,其得也就越丰,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是观察思考的结晶。教师应该利用机会创造语文的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阅读课的评论、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举行故事会、推荐最喜欢的读物活动、朗读比赛、接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等,都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4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三
(一)从阅读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关键因素是阅读,学生的阅读量与语文素养成正比例发展,此外,阅读在核心素养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素质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核心素养、人文素养两方面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语文教师需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对探索科学的兴趣,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走进了语文课堂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以音乐、视频及图像等动态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不仅能丰富教学情境,视觉、听觉的运用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语文教师需多多鼓励学生重视阅读,丰富文学、科学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科学知识方面的文章,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在课本上自己学到了什么新的科学知识。在小学整个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读书会,每周定期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读书体会,对坚持阅读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需要鼓励其他学生再接再厉,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学习,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会逐渐得到提升。
最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知识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在课堂上,要锻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分析、归纳总结能力,通过阅读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脉络、写作手法等,能辨别记叙文、说明文及议论文等文体,能对段落、字词运用等进行分析,对整篇文章的分析、归纳、比较和分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二)核心素养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日常会话属于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把学生培养成课堂的小主人,鼓励同学之间多多交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课本中描写的角色等形式提升学生日常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锻炼语言思维方式,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核心素养的新血液。
(三)从写作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各教师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在核心素养中跟阅读一样占有重要地位,写作要求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描述能力,把生活中的视觉、听觉、嗅觉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核心素养方面写作主要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