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如何进行情景教学?随着新课改教育的不断推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初中数学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潮流,满足学生的内在诉求,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喜爱之情,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教学方法。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是师生关系,老师常给人以庄严之感,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不注重课堂的互动。想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情景式教学,那么就一定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与教师成为朋友,架设积极沟通的桥梁,实现有效互动。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将这种愉悦的教学情景引入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图片0]
利用活动教学法营造数学教学情景
要实现初中数学与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完美契合,营造情景教学环境,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与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将传统的“做数学”变为“用数学”。例如,在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入实践活动,达到情景创建的目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己动手画三角形,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共性与特性,达到情景教学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强了互动和交流,有助于学生加深学习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
创设一个实际的数学情景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背公式,写定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实际的教学场景也就成为了必然之举。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知识,进行图像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进来,让学生回想自己小时候经常玩的打沙包游戏,问学生沙包在扔出的过程中是不是呈弧形状态下落,从而引入图像,创设题目。
2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教师不在于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在情境中学数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感兴趣,那么有浓厚的兴趣所构成的兴奋的精神状态,就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从而学好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启发、诱导学生大胆实践,积极实践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研究。情感教学的核心,是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谐统一,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一个适宜的情境。
结合实际,指导学法。
结合教学环节的学法指导,即是引导学生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确定独立学习,如何进行分小组学习。结合具体教材内容的学法指导。及时把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有关的学法归类概括,以系统化结构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一般性学法指导。即是质疑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复习小结的方法等等。一般性学法指导常常渗透在教学环节和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力求做到具体化、可操作化,有时也进行单独训练。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3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1.鼓励学生多动手,诱发求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动手操作恰恰符合这一认知规律。动手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并使这些感官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在操作中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例如在学习平均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把一些扑克牌平均分给几个人,分到的结果相同。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玩中就把抽象的平均分意义和平均分的方法牢牢掌握住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
2.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对抽象、枯燥的几何图形,数学字母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图片1]
运用数学的自身魅力,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1.为学生讲授数学故事,化抽象为形象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实践表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更有助于同学们深刻的记忆所学知识。其实,数学中的很多符号、公式都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然而,每个名字后面都拥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就可以让同学们更容易的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例如:可以在讲圆周率时给同学们讲讲祖冲之的故事、在讲简便算法的时给同学们讲讲高斯的故事等等。这样,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就给孩子们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回忆起故事的时候,就记忆起了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不会觉得数学枯燥,不会觉得数学难,自然会产生出浓厚的兴趣。
2.为同学们展示数学的美,化枯燥为生动
数学美与其它美的区别还在于它是蕴涵在其中的美。绝大部分同学对音体美容易产生兴趣,而对数学感兴趣的不多。我认为,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音体美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是外显的,而数学中的美是深深地蕴藏在它的基本结构之中,这种内在的理性美学生往往难以感受、认识和理解。二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材一味注重数学的逻辑性而忽视了数学本身的美,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向同学们展示数学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为生动。例如:在教学“奇妙的9”时,举一些式子,这就是数学奇妙性的反映。
4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1.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由教师对知识点以及例题进行讲解,学生理解知识点后通过完成课后习题来巩固知识点。传统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同时也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数学开放式教学,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与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水平来灵活开展数学教学。例如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带着求知心、自信心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引导教学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针对某一数学知识点,通过数学典故的讲解,引出知识点并提出疑问,并鼓励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积极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针对彼此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办法中存在错误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自信心,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面对数学问题,只有认真审题,在明确题目考查知识点和问题的情况下,在正确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以及解答,并发挥思维,考虑多种解题方法。其次,要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堂学习或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向老师提问,改变自卑的心理,勇于提问,勇于探知。对老师来说,应重视学生的提问,这可能是大部分学生的共性问题,尊重学生,耐心解答,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开展下一步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最后,要完善学生评估机制。通过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实际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及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