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由于受到识字量的限制,拼读速度又比较缓慢,就会出现朗读生字时一字一顿的现象。如果课文中出现一些长句子,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读好长句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强化示范指导,践行积极模仿展开朗读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对一些语句的处理尚难以独立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朗读之前,充分发挥自身示范引领性的作用,为学生进行示范指导,为学生的模仿提供榜样性的支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就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自然也就包括了教师对文本长句子的示范性朗读。
[图片0]
如部编版《夜色》一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个句子都包含了大约有10个生字,其中最长的一个分句生字就达到了15个。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较大的难度,教师就要借助声情并茂的示范性朗读,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展现文本所要表达的情韵,渲染出真实可感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的身心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在聆听和目睹中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在想象的过程中感受到月色的美好,品味到晚间花草散发出的浓郁生命气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关注教师示范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表达和肢体语言,形成多方位的体验,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得到语感的训练。
事实上,低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对于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如果他们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自然呈现出来。
二、聚焦文本短语,分解认知梯度展开朗读
在低年级教材的课文中,如果句子相对较长,一般都存在着定语、补语相对较多的情况。一年级学生难以从理性认知的层面理解句子的结构与层次,这也正是他们读不懂句子的主要原因所在。这就需要教师要将长句子进行合理的划分,指导学生读好划分后的短语,并将其当做一个整体来读,这对于学生厘清句子的主干和层次、分解长句子的朗读难度,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如《彩虹》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针对这篇课文短语较多的情况,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的生字词教学中,专门设置了从朗读词语到朗读短语的过渡,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尝试将短语看作一个整体,并明确“的”字后面的词才是关键词。比如,我们从课文生字“壶”字入手,拓展到“水壶”,然后到“浇花用的水壶”,再逐步过渡到语句“你把浇花用的水壶”,让整个语句的朗读训练如同滚雪球一般,在层层推进中将字词和短语读好。如此一来,长句子的朗读在节奏、语气的调整上也就做到迎刃而解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一方面将长句子逐步缩短,降低学生朗读的难度;一方面,又从单个生字逐步向词语、短语和语句转化,在步步为营中突破了朗读的难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言语形式,丰富认知意蕴展开朗读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在一些长句子中运用标注分隔符的方法,引领学生关注句子的节奏与停顿,这种方法自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切分语句层次,起到指导朗读、历练语感的作用。但这种方法相对刻板,也没有真正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课文语言精练、富有诗感的特点,将课文的语句排列成诗行的样式,增加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以教学《彩虹》一文为例,教师尝试将课文第二自然段变成了诗歌:哥哥,/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天呢?/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初读时,首先利用多媒体依照上面的节奏划分将语句以诗行的形式出示出来,让学生依照诗行自由朗读。整个过程,教师并没有进行过多地指导,但他们已经表现出高涨的兴趣,朗读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再指明学生朗读,尤其关注学生对语句节奏的把握,并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点拨与指导,将长句子的朗读做得更好。
其实,课文以诗句的形式出现本身就已经体现了较强的停顿和节奏感,当学生带着诗歌的意境朗读这些改变形式的语句之后,对课文中长句子的朗读自然就有了底蕴,朗读能力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四、凸显插图资源,依托直观形象展开朗读
小学生的认知以直观性思维为主,也只有充分运用直观性资源,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文本中的句子。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引领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关注人物的表情,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图片中人物的动作,以模仿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的朗读达到更高的层次;通过观察插图中的环境,奠定学生朗读的氛围和基调。
还以《彩虹》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中的插图极富童真童趣,一个小女孩拿着水壶站在彩虹下给田野浇水。就此,教师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引领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小女孩在做什么?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人物的动作后进行揣摩,让学生意识到这位小朋友其实就是在幻想自己正在下雨。当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感受到人物的童真趣味,学生对这一句话的认知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此时,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深入体验:“你们想不想到彩虹上走走呢?”学生表现出高涨的兴趣,对课文的朗读也就更加地富有情感。
在这样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就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契合了学生认知思维特点,触发了学生内在心灵的感受。学生被插图中小女孩的动作所感染,感受着人物的天真活泼,很多学生内心形成了天真烂漫的感知体验,将自己对句子的感知融入到朗读的过程中,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朗读体验。
五、唤醒生活体验,伴随真情流露展开朗读
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没有生活的认知与浸润,生活的体验和内在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深入链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顺势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语言,提升学生的朗读思维。
如《夜色》一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孩子从惧怕黑夜到乐于走进自然的故事。我们教学的一年级学生正好处于这样的年龄段,学生有这方面的认知体验和共鸣,教师则相机进行了这样的教学:你们都怕黑吗?在害怕的时候,你都会怎么做?一位学生皱着眉头不敢看,教师则相机出示课文中的语句:我从小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这位学生在朗读这句话同时也表现了双手抱臂、颤颤巍巍的样子,将文中所描写的这位孩子畏惧的心理完全展现了出来。
在这一简单的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唤醒了学生内在的生活经验,对课文的内容和长句子产生了情感共鸣。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善于将学生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和储备作为重要的资源迁移到课本中来,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朗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2小学生语文读长句的策略
一、加强范读,听思结合,化“停顿线”有形为无形
1、 加强范读,有声有色。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对老师充满了好奇和崇敬之情。教师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朗读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把语感正确地传递给学生,这种有声、有形的范读,比起冷冰冰单调的停顿线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范读时,可以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认真听,还可以鼓励学生跟着自己轻声地朗读句子,等学生学习的能力逐渐增强,可以读完完整的一句话,再让学生跟读。这样的范读形式,将有形停顿线变无形,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还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听思结合,掌握方法。范读只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它的教学指向是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停顿长句的方法。在学生学习长句的朗读时,教师应该时刻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试想,教师范读如果长期只让学生单纯模仿,缺少思考,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他们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难以掌握。因此,教师在范读时,还应对学生提出思考的要求。如听听老师是在哪里停顿的?(首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想想老师为什么要在这里停顿?(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和思考的习惯)学生在大家的交流讨论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句子的构成,提高了朗读停顿的能力。
二、分解长句,关注难点,去“停顿线”形式重理解
我们面对的是六、七岁的低年级儿童,针对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储备的特点,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其突破难点,读好长句。
1、 分解长句,循序渐进。课文中出现的长句,一般都是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例如,一下《草原的早晨》一文中:“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对于这样的句子,课堂中不适宜向低年级学生讲授语法知识,可以通过看图,先指导学生读好短语“无边的草原”,再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羊儿“涌出圈门”的场面,待读好“蹦跳着涌出圈门”后,再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好整个长句。
2、 关注难点,化难为易。朗读句子做到合理停顿,一定是以初步理解句子意思为基础的。教学二下《问银河》一课中“银河呀,在你的上游有拦河大坝吗?有葛洲坝那样的水力发电站吗?”我先出示图片,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因为真正理解了句中的难点,所以,再次读起这个长句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教学应切实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不要形式化地画好停顿线,追求表面朗读的通顺,教师应关注学生朗读的困难处,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字词意思,这才是读好长句停顿的基础。
三、充分实践,亲历过程,变“停顿线”单一成多元
1、 充分实践,突出主体。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遇到课文中难读的长句,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进行指导,生怕学生不会读、读不好,而没有给学生留下自己潜心朗读、断句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保证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直接参与句子的朗读,让他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尝试长句的停顿,鼓励他们在自己拗口的地方多读几遍,让其在一遍一遍地朗读练习中、交流讨论中加深体会。例如,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个句子看似难处在“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其实,句中的意思浅显易懂,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是能够自己朗读好停顿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大胆地给予了学生主动练习的机会。
2、 亲历过程,尊重差异。由于个人的智力、情感、经历、知识结构等差异,对于同一种语言现象,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会有不同的解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倡说出自己的想法,读出自己的停顿。例如,二下《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中,“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这个句子,有的学生在“地上”和“空中”后面加以停顿,是为了突出地点的不同;有的学生在“铺满了”和“回响着”后面加以停顿,是为了表现花瓣数量多、鼓声响的热闹场面;有的则停顿在“火红的”“欢乐的”之后,将花瓣颜色之美,鼓点的喜庆彰显出来。这个长句的朗读,如果教师又是好心地加上了停顿线,学生还能呈现出这样多元的朗读停顿吗?
3小学语文句子理解的方法
一、联系上下文通读,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是一项基本的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通过阅读不仅要学会理解单词和短语以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还能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学习并组织表达思想,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新课程中提到的语言教学尤其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语感是指语言感知的整体感觉,或语言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把握语言的能力的过程中,应力在读、停顿、节奏、语调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果学生具有了敏锐的语感,那么在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必将大大提高。
比如:在学习叶圣陶《荷花》时,句子第二段的荷叶和荷花的句子就是要重点引导阅读的。第一步:理解荷叶的“挨挨挤挤”,荷花是“冒”出来的,反映了荷花其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对“展开、饱胀、破裂”这些关键词进行阅读和理解。第二步根据词语进行想像,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荷花满堂的画面,自然就将喜爱的赞美之情通过读而表达出来。教师可利用各种形式的阅读,加上动作读,配乐朗诵,游戏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关键词,并理解段落的含义。
[图片1]
二、教会学生基本的方法去理解句子的意思
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学生应该首先在一个文章中找到此句,并且将句子进行通读,这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阅读简单的句子,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但有些句子并不是一读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在教学中,一般使用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1.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理解。有些句子单独理解比较难理解,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杏儿熟了》中有一句:“我不知道是奶奶笑我傻,还是笑杏儿多。”这意味着什么?是奶奶笑我傻,还是笑杏儿多?联系上下文读,原来奶奶看杏儿多后很高兴,明明知道杏儿无数也让我去的数,这里的奶奶不单单是笑我“傻”,通过最后的分析,知道奶奶同时是笑杏儿多。所以,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读,直到明白其中的意思,是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
2 利用演示动作来理解。一些句子有一个或多个连续的动作,教师可以通过做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如《瑞雪》的最后一句:“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通过让学生动起手来,将这句话演示出来,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雪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理解。
课文中的一些句子,例如写风景的场面,一般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的风景去理解。比如,在三年级《咏柳》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只要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场景,便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可以想到春天、春草、春日等类似的镜头,脑海里立刻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自然可以进入到的句子的意境中去。
三、鼓励积累运用,进行综合方面的训练
为了鼓励学生积累了多种方法并灵活运用,可以通过综合训练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理解句子意义。比如四年级的《蝴蝶王国》:“每天,太阳一出来,就可以看见数不清的色彩斑谰的蝴蝶,在树林花丛间,山石溪水边,翩翩起舞,把谷底的绿草和野花全遮盖了,真像仙女从空中撒下密密麻麻的花朵一般。”根据课后要求学生理解句子下划线和波浪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说的是蝴蝶有多美丽。然后,让学生运用之前所尝过的其他方法来理解。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用学习比喻句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关键词来理解;部分学生则是以想像的方式进行理解,还有的学生是通过动作法来理解,思维就一下全部打开了,学习的任务则在一种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至实际上理解句子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一个句子有时候是可以有几种方法进行理解,主要是看你的方法是否运用得当,如果效果不好的时候就换另一种方法去尝试,而有的时候则是要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去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解以及思维通过,并且通过加强对学过的知识、掌握能力的灵活和综合的运用。讲授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学到方法,课后将这些方法转变成自己的能力,让课堂教学得到很好的延伸效果。
4小学语文句子的教学方法
1、 指导句子的朗读。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不仅能学习准确地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从中学习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指的是使人对语言的知觉的整体感受,或是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通过朗读中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的处理,培养语感。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势必大大提高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荷花》,第二自然段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就是要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步先理解荷叶是“挨挨挤挤”的,荷花是“冒”出来的,体现她顽强的生命力,“展开、饱胀、破裂”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朗读,第二步根据这些词语加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勃勃生机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就把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
老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形式,例如加动作读、配乐朗读、比赛读等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句子朗读到位了,学生对重点字词理解了,对段落的意思也清晰了。
2、 注重句子的理解。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子。在一句话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往往蕴涵在一些关键性词语之中。在讲解句子时,抓住这些词语认真理解,对正确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有好处的。有些句子中有难懂的字词,如果把这些词的意思弄懂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例如《鸟的天堂》一课的结尾: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以先理解句中带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的确”就是“确实”的意思。不带引号的天堂是“乐园”的意思。再联系起来理解,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那大榕树确实是鸟的乐园啊!句意明白了,再从感叹号中领会到作者抒发了喜爱大榕树、赞美大榕树的感情。然后联系全文,认识到这句话在文章中有着点名中心的作用,这样,就真正学懂句子。
如四年级《当炸弹爆炸的时候》中毛泽东说:“飞机呀,喧宾夺主,讨厌!”这句话中“喧宾夺主”是个关键词。首先,说说这里的“宾”是指谁,这里的“主”是指谁?然后,联系上下文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样,通过对“喧宾夺主”这个词的理解、分析、结合课文再理解,最终达到对这个句子的正确理解。因此,词语的理解,由其是对于关键词语的理解,往往是理解一个句子的“金钥匙”。
(2)从文章中心入手理解句子。凡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点名中心,因此可以把句意跟中心联系起来思考,这样会使学生对句子理解更加透彻。例如学习《夕照》一课,“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光读这句话,让人不解作者为什么感慨,为什么激动,但是联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把夕照描写地很美,正式面对这如诗的夕照,让人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激动与赞美。理解了这句话,也知道它正好点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3)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句子是若干个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教学是词、段教学的桥梁,是段篇训练的基础。句意教学是句子教学的中心环节,一篇文章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每一段又是由若干句子组成的。一个句子虽然能完整地表达意思,但是段落中的每个句子却不是孤立的。每个句子均有语境,即句子所处的上下文。因此,认真研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联系语境讲解句意,有助于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第二次田忌赢齐威王的原因是课文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光读这句话,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是不是其他的比赛也可以调换顺序就能赢?不是的,这时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调换顺序是要有一定条件的,要联系第三自然段孙膑的话“从刚才的情形看,他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来理解,让学生清楚这是要仔细观察、分析得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