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类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那么对于这一类的文章要怎么开展教学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写人文章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速读浏览,把握人物特色
学会浏览,是高年级学生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浏览就是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快速地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为精读奠定良好基础。现行小语教材中,虽然都是精读篇目,但利用精读篇目的教学,精心设计培养浏览能力的环节,不可或缺。
[图片0]
浏览环节的设定,宜在课始进行。此时学生对新内容有一读而后快的新鲜感,也是文本给学生留下表象的基础。浏览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或通过概览全文了解大意,或通过速读找关键段落词句,或通过略读全文加深印象等。耗时少,阅读效率高是浏览能力的一大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浏览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旨。
如教学《詹天佑》时,我通过课题揭疑,速读解疑,层层诱导,来培养学生的浏览能力。
师:看到人名,对这篇课文内容。你有哪些猜想?
生:詹天佑是什么人?课文介绍了他的哪些事迹?
师:就请快速浏览课文,弄清这两个问题。
生: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这句话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詹天佑的?
生:工程师是说他的职业,爱国是赞颂他高尚的品质。
生:杰出是说他的业绩超出一般人。
师:同学们解读句子非常细致,非常准确。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我们看看本文围绕中心句介绍了詹天佑哪些事迹?请按要求仔细阅读课文。(要求:将课文生字词读正确,长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二、朗读交流,感悟人物情怀
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出声的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展示人物内心,演绎人物崇高精神风貌,而且能促进学生对人物产生景仰和效仿之情,这是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道德内化过程。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通过引导、鼓励和积极性的评价,推动学生交流感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詹天佑》一课的重点段落:“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詹天佑的行动对我们的启示。朗读中,学生重读“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词语,其实就是突出了课文的主旨。再让他们谈体会,自然而然地从这些重点词句中,感悟到人物严肃认真、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课堂内的朗读,教师的激情融入能更好地调节教学气氛,发挥催化情感的作用。
师:每次读这段话,老师总是非常感动,我也想通过朗读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投入地范读)。听老师读这段话时,同学们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激情地叙述)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我们仿佛看到,看到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布满血丝的眼睛。请大家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再自由练读刚才体会的句子,对人物品格的感动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三、默读批注,升华人物精神
语文课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时得到发展的基础课程。如果课堂上热热闹闹,而没有学生适时的动笔,不能算是有效的语文课。如果说学生口语的发展,调节了课堂的教学气氛的话,那么,课堂上的动笔,则是让学生潜下心来,深入文本之中,用心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形象对话,走进人物心灵的过程。
朗读重在演绎人物的外在风貌,而默读和动笔则能更好地引发学生自觉的内心观照。实验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约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到800字左右,甚至还会更多。课堂上的默读,有助于学生快速地通览全文,“宁静以致远”,思接千载,神飘万里,唤醒积累,通过比较、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2小学语文文本教学方法
一、从文本出发拓展阅读
针对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年龄尚小,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等问题,并不能马上将文本中的深意理解透彻,导致学生在文本教学中很难跟上教师教学的步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注重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丰富的文本阅读中找寻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增长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自主思考中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跟从教师的讲解得到解决疑难的答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扩大文本阅读范围,加强学生对于背景资料的掌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一篇新课文的学习时,能够快速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突破文本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大量的阅读基础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作者思想的结晶,融入了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而后经过广大教育者的深入加工,从而构成了一篇篇经典的课文。
虽然这些文章经过许多精细加工,使之更适于小学生的理解水平,但低年级学生毕竟学有所限,不具备成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而且某些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还是太过深邃,大多数学生都很难深入其中,对课文内容进行透彻的感悟,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的低年级教学中必须重视阅读对学生的重要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深入文本的主题,去发现作者隐含在文本中的思想,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升华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研读文本中的写作手法
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小池塘》这一课的学习中,课文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池塘场景,如池塘里的水波像只大眼睛一闪一闪的,月亮在池塘中的倒影像一只弯弯的小船,而星星的倒影则像是许多可爱的珍珠,白云像白鹅,太阳像个红气球等,还运用了许多拟人的手法,如春风是个温柔的“大姐姐”,她对小池塘轻轻地“吹”了一口气,然后小池塘就“醒”了过来等,这些奇妙的写作修辞手法共同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美丽世界,有利于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而根据对本课文的研读,教师可以继续用一个接一个的提问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入学习,比如追问学生:“为什么课文的第一句话就要写小池塘醒来了呢?”因为小池塘醒来了才能看见接下来的美丽景象,从而加强了课文的逻辑合理性。“为什么要将水波比喻成大眼睛呢?”“因为水波一闪一闪地很像一眨一眨的大眼睛。”“还有呢?大眼睛能够做什么呢?”“大眼睛能够看见周围的景象!”这些提问还能启发学生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不论是白云、月亮、星星还是红红的太阳,都为我们构成了一个鲜亮活力的五彩世界。“小池塘又是怎么醒过来的呢?”小朋友们通过课文的学习都知道“是被春风姐姐吹醒的”,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于季节变换的理解,冬天的小池塘是沉睡着的,也许还会结上一层薄冰,并没有春天的生动活泼。该篇课文通过许许多多有趣的写作手法赋予小池塘不一样的形象,让学生从文本的学习中既增长了生活常识,也使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心中更充满了对小池塘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深入品味文本中的语言
教师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对文本本身进行深入的细读,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尽量进行逐段的讲解,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思想得到完整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掌握课文的中心主题,而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来看待小学阶段的学生,认为每个孩子都能一读就懂,不需要对课文进行太详细的讲解。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猴子种果树》这一课的学习中,文中针对猴子改种树的三个关键时间记录了猴子的三句话:“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对,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三句话以及小鸟的话进行仔细品味,得到自己的新发现,如猴子总是嫌时间太长,说明猴子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因此猴子最终什么都没有收获;而且猴子每次听了小鸟的话都说“对”,说明猴子做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因此我们以后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最终错失自己的成功等,而不是将学习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以及教师的讲解中。
3小学语文文言文文章教学方法
1、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类型的文章,带着一种兴奋与好奇的心理学习文章。由于语文功底和积累的知识不够,他们学起来难免会感到气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畏惧之心,这不利于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也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这时候,教师就要发挥鼓励、激励学生的作用,并且逐步激发学生大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保障文言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图片1]
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容易产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营造古典的音乐气氛,使得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在《杨氏之子》的学习中,这篇文章难懂且不好读,学生就会感觉很棘手。教师首先就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引出主题,学生有兴趣之后,再将叙述的故事用文言文转换。通过这一引入,教师再将《杨氏之子》的背景音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瞬间就会沉静在这种优美的古典音乐之中。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就产生阅读此篇文章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读课文。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无法看懂文章,这严重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情绪。因此,教师在文言文的课堂中,应该应将文章泛读一遍,带领学生熟读一遍文章。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要掌握字音的准确性,还应该判断句子是如何断句,并且读出一定的感情。教师在带领学生读一遍之后,就指导学生自己练习将语句读顺,读出感情,领悟作品的感情。例如,在《两小儿辩日》的讲解中,教师就要将这篇文章的停顿要点告知学生,使得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正确地、流畅地读出课文。
3、重视学生的朗读和背诵。
在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的篇幅都是比较短,学生掌握之后背诵起来也比较容易。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在教完一篇文言文后,要训练学生不断地读出自己的感情,学会用抑扬顿挫的方法朗读课文,并且深入体会语言的情境。在这样的朗读基础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加强记忆。这样一来,学生会进一步地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也积累了一定的文字功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还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今后的语文文言文学习。学生有了文言文词、字、句的积累,也掌握简单的结构之后,教师就可以试着指导学生延伸知识。这种延伸主要是学生回家之后,将课堂学到的文言文转述给家人或朋友。
4小学语文散文文章教学方法
一、鉴赏散文的结构之美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以是上下五干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般散沙,尤其是出色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所谓散文的结构美,突出表现在线索串联的艺术技巧上。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读者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入胜境,读到最后才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顿时享受到一种美,这恰是散文结构美的魅力所在。
课文第四段,是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在对这个重点段落的品悟上,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认识总分的句式结构,将研读的目光落在“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上,层层感悟,层层推进,先是讲时间把昨天带走了,再是讲把爸爸的童年带走了,最后是讲把外祖母的生命带走了。时间,由近而远,悄无声息地带走了一切。学生读懂了爸爸说的谜是什么,读懂了昨天、童年、生命的时间从短到长的含义,读懂了爸爸的内心和感受,更读懂了作者反复用词的玄妙之意,使得原来难以理解的关于时间、关于生命的抽象问题,再一次形象地浮现在学生们的脑海里。
分析散文的结构美要抓住文眼,教学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梦丝之乱”的效果。这篇课文,教师正是抓住重点段落反复地读,深入地悟,再由这个重点段辐射出去,引领学生理解全文,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品味散文语言“质朴”之美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萧、明净元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它。散文教学,品味语言美是重点。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
散文语言的美,不靠过分的华丽、雕琢。有时看来朴素平易的字眼,却能反映出作者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构成质朴之美。课文中多次重复的一个词语“了”。“你的昨天过去了,永远不会回来了” “爸爸的童年过去了,也永远不会回来了” “外祖母的一生过去了,也永远不会回来了”,“了”表示一切都过去了。这个词删掉行不行?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感到没有这个“了”,内心那份忧伤的感情出不来。琢磨推敲文字,可以进一步增强表达的效果。
三、领略散文“诗化意境”之美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散文阅读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感受,满足于对有限感性对象的知觉性理解,而要有透视力,能够深入探究,切入文章营构的深层领域,调动一切心理机能去识别和体味,从而“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精义和文体的营构真谛,领会散文的意境。
《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好比一壶茶,只有好好品味,才能品出滋味。怎样才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就要通过读来体会。爸爸的话,今天的太阳,飞去的小鸟这几个部分学生读得非常缓慢,低沉,那是一种忧伤与无奈,于是品出了这是一道苦涩的茶,而和太阳赛跑,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读得轻快一些,从而体会作者赛赢太阳的那种高兴,这是一道甘甜的茶。
这样的朗读,使学生眼中的时间不再是一个死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这个生命感动了学生,所以才会在课堂上出现了一幕又一幕精彩的朗读。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第五、六自然段“明天有新的太阳但不是今天的太阳”,“小鸟明天飞过同样的路线却永远不是今天了”的样式进行写话练习。学生写出了一段段富有哲理的精彩语言,使文章主题再一次升华,这个环节中主题理解和表达训练完美结合,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一句句诗话的语言从孩子们的笔下流淌,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散文教学到了这一步,我们才算是引导学生凭借语感,透过字里行间,通过联想和想象,走进了作者创作的意境之中,欣赏到了散文的意境美。
当然,要指导学生欣赏散文中的意境美,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文艺理论修养和较广的知识面。备课中,教师应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巴金散文的热烈,冰心散文的婉丽,林清玄散文的清新明丽,意味隽永,……教师如能对这些大家的风格心中有数,教学中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