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因此,教学中也随之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思路,新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具体的新问题。下面。小编就整理了一些数学的教学方法吧!
学习方式有授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授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探究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实行单一的授受性学习,是传统教学的弊端,片面强调探究性学习,时时探究、处处探究也是不可取的。选择学习方式应因人(学生、教师)而异,因材(教学内容)而异。应冷静地分析学生、教师和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
[图片0]
2方法一:教具教学
利用教具教学就是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具体,有助于学生形成和接受新的数学概念和总结。它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几何课教学。教具演示法的要点是:根据教学中数学对象的特征,设计制作适当大小的教具,恰当适时地演示教具,揭示形成概念及其关系的特征,并用准备的数学语言叙述出来。教具演示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关系与实际的物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具演示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具的制作和正确的演示。
对教师应有以下具体要求:1、设计教具要有突出的主题内容简明清晰的形式结构,适于课上演示的大小。2、制作教具可以尽量让学生参与。简单的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个,复杂的可以组织部分学生集体研究制作。这样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制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技能。3、演示教具要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精美的教具要适时演示;演示时又要适度,突出主题,避免枝节的干扰;演示的目的在于帮助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但最终要逐步离开教具,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教学中演示教具要恰到好处。过多依赖教具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4、要善于利用生活环境、课堂环境中的实物充当教具。要善于边演示边讲解。
3方法二:探究性学习
直观性强的知识。例如几何图形的认识,年、月、日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四人一组,利用手中的长方形进行上述探究活动,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等特征。
迁移性强的知识。例如计算方法(多位数加减、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等。这些知识间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而后长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小数乘法时,由于孩子们已经学过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整数乘法等知识,因此,可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议一议:(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2)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学生通过议论得出:可把小数通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的方法,把被乘数和乘数转化成整数,然后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最后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通过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学会迁移,会从已有知识中找到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方法三:培养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学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当然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以上就是一些数学的教学方法的相关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