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 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理解句子、懂得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理解词语常用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直观法
词义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强,用直观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有具体形象作为凭借。常用的做法是:
[图片0]
1、 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是学生不熟悉的词语,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使学生观察事物的具体形象,得到清晰的认识。例如:《小儿垂钓》中“蓬头”、“垂纶”、“稚子”,可以观察插图或出示简笔画来理解。“翠鸟”、“珊瑚”、“宇宙飞船”等都是学生不容易见到的,就可运用标本、模型来理解。
2、 表示动作的词,可以用动作、手势、表情,帮助学生理解。例如,“眺望”、“俯视”、“盯着”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田忌赛马》中“目瞪口呆”,教师当众演示一下,学生就知道这个词是“受惊而发愣”的意思,然后再叫几个学生演示,以加深理解。《小壁虎借尾巴》中小鱼“摇着尾巴”,老黄牛“甩着尾巴”。让学生做“摇着”、“甩着”的动作来理解这个词。
3、 有些比较抽象的词,可以用图画、实验、动作来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曼谷的小象》中“点缀”一词,教师根据课文描绘的景色画了一张一望无际的草地风景画,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再在美丽的草地上加上一些野花,草地变得更加美丽,告诉学生这就是“点缀”之意。教《翠鸟》中“疾飞”、“贴”,教师可拿“翠鸟”标本或图样,紧贴桌面,从右向左上方迅速掠过来帮助理解。《富饶的西沙群鸟》“绽开”一词,教师先握拳,然后将稍微松开的五指张开,传“绽开”之神,使学生感受珊瑚形状之美。
二、联系上下文法
课文的许多词语,只有联系上下文或整篇课文内容,才能准确理解。因此,联系上下文是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一般说来,下面几类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1、 课文中的多义词,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例如,“深”、“打”、“发”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不同,所以要联系词语的上下文来理解。
2、 含义特殊、感情色彩浓厚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才能深入理解。例如,《古井》里有句话:“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其中“乳汁”本义指奶,但联系课文,在这指井水。又如,《大海的歌》中“一曲新歌”就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过去我国没有能力制造,现在能制造,表明了我国海洋石油事业的新发展,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达到的新水平。作者心中无比喜悦,无比自豪,所以觉得大海像在高唱一曲新歌。
3、 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课文中许多词语都能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意思来。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写道:“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其中“五光十色”就可联系具体描写的各种颜色来理解。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句子“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其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就可以引导学生找书上说明“我”读书“囫囵吞枣”和“我”“张冠李戴”的句子来理解。
4、 意思比较抽象的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体会用法。例如,《小猫钓鱼》中”回到河边一看,妈妈又钓着了一条大鱼。”其中“又”是虚词,可让学生读读句子,思考一下:妈妈几次钓着了大鱼,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还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里用上“又”的其他句子:“蜻蜓又飞来了”、“蝴蝶又飞来了”,要求说说:蜻蜓和蝴蝶飞来几次?从哪个词看出来?又如,《温暖》的结尾:“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其中“却”是虚词,意思较难理解,就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全句,然后把句子分成前后两部分,并说说每部分的意思,再问学生:句子前后两部分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怎么看出来的,中间用了什么词连接。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自然理解了“却”的意思。
5、 体现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更要联系课文来理解。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小段说:“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最后一小段说:“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这里的“物产丰富”、“富饶”就要联系课文介绍的海里有珊瑚、有海参、有龙虾、有鱼;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和有趣的海龟;海岛上有鸟、鸟蛋、鸟粪等内容来理解。又如《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就要联系课文中诸葛亮的种种表现来理解意思、体会思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法,也称举例说明法
课文中的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例如,“筹备”,可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和“六一”儿童节之前大人们与小朋友们都在做什么,这些准备工作就是“筹备”。“喝彩”可让学生说说人们在看球赛、文艺节目表演时,看到精彩处会做什么动作,说些什么,样子怎么样等,学生回答后,告诉他们这就是“喝彩”。
课文中还有大量学生陌生的词语,特别是一些抽象的词语,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能在教师引导下,恰当地把它们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就能通过自己思考懂得其中的意思。例如,“悠扬”,可引导学生回想每天晚上七点半电视上播天气预报时放的音乐《渔舟唱晚》,告诉学生这样的曲子就是“悠扬”的,然后,让学生再举出一些歌曲来进一步理解。《小壁虎借尾巴》中小燕子说:“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其中“掌握”一词较抽象,就可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玩碰碰车或骑自行车是怎样避免与其他车辆和物体碰撞的来理解。
四、比较辨析法
比较辨析不仅能理解词语,而且能体会运用词语的精当和美妙,从而使学生学会准确地遣词造句。在教学中比较辨析词语一般有两种方式:
1、 换词法。就是把原词换成其他词来比较理解。例如,《狐假虎威》中“窜”换成“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堆”换成“摆”、“放”,《麻雀》中“呆立”换成“挺立”、“直立”等,让学生比较,用哪个比较好,好在哪里,学生说出了理由,也就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
2、 比较法。就是将原词与其它相近的词相比较来理解。例如,《落花生》中“居然”是虚词,不好理解,教师可出示“果然”一词与之比较,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学生就容易懂得“居然”表示意料之外,“果然”表示意料之中,然后再指导学生分别用这两个词语造句。又如,《再见了,亲人》中的“战役”,就可出示“战争”、“战斗”,分析比较三个词的异同来理解:三个词语都是讲打仗的,它们的使用范围不同,“战争”使用范围最大,包括着若干次“战役”,课文中的五次战役各是朝鲜战争的一部分;“战役”的使用范围又比“战斗”大,一次战役包括着若干次战斗。
五、对解法
就是用找同义词、反义词来理解词语。例如,找词语的同义词:宛然――好像,抖擞――振作,窥视――偷看。找词的反义词,然后在前面加上否定词“不”,例如:粗鲁――不文雅,肮脏――不干净、忸怩――不好意思,不大方。有时也可以同义、反义并用,例如,抱怨――责备,不满意,忽略――疏忽,不注意。
六、朗读造句理解法
许多虚词,尤其关联词,意义抽象,难以解释清楚,就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然后通过给这些词创造语言环境来理解。例如,“一……就……”、“常常”、“已经”等都可用此法理解。
七、描述法
就是对词进行形象描绘或讲解。一般可描述状态、说明性质、指示方向、限制范围等。例如,拂晓――天亮的时候(说明时间)。虎彪彪――高大威武的样子(描述形态)。汗颜――因心里羞惭而出汗,泛指惭愧的意思。
八、分解法
就是分别解释清词中的语素义,然后合起来就是整个词语的意思。例如,良宵――美好的夜晚;周密――周到细密;安适――安静舒适;潜伏――潜藏埋伏。
2小学语文理解词语常用方法一
一、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生活中经常涌现,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接洽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这样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培育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礼貌”一词,意思比较抽象,很难理解。这样的词语可引导学生接洽实际生活理解:早晨见到老师说:“老师早”;走到老师宿舍门前,用手轻轻地敲门,老师说请进,你才轻轻地推门进去;打扰了别人工作或无意做错事情,主动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别人帮你的忙要说“谢谢”;家里来了客人要自动招呼人,请客人坐,倒茶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礼貌”这个词就不难理解了。
二、运用简笔画的方法
有人说:“察看是思维的触角,是获得知识进行发明创新的源泉”。在词语教学当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察看、去体会。有些词,由于学生年龄低、经历浅,生活视野不广,对词语所刻画的环境或景物的理解总是像隔着一层轻纱似的,不够透彻。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从词义方面讲解,要重视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察看环境,自己摸索,在摸索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例如,教小学语文第八册《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一课时,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坐在车上远远地望见一座银灰色的大坝,镶嵌在狭小峻峭的山壁中间。” 在教“镶嵌、狭小、峻峭”时,如果单讲词义,对还是儿童的学生来说,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他们没有身临其境,必定很难理解词义,即使勉强接受,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可在引导学生理解时,运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上一幅简明的草图,让学生察看草图慢慢体会。当学生看到这幅草图时,马上就彻底领悟这几个词所表达的意境了。
三、以演示的方法
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的过程。有些词。虽然通俗、浅易,表面看起来很容易接受,但是学生对词的领悟实际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只简略训练,学生想真正控制和精确运用,就比较难,甚至会发生岐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让学生亲身演示词语的涵义,使学生在亲身的演示中感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例如,教小学语文第四册《小蝌蚪找妈妈》里的“迎上去”“追上去”和“游上去”时,虽然迎、追、游这几个词比较通俗、浅易,从表面看起来理解并不难,但是学生要精确区分,“迎、追、游”这几个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让学生亲身演示一下词语的内容,使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领悟到小蝌蚪所处的位置不同,用词表现也不同的道理。这样,学生才会明确词所表达的意思。
四、运用朗读方法
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作者是经过精心选词、精确用词来表达作者的情绪的。我们在朗读课文时,对表达安静、沉郁、失望情绪的词,应当读得慢一些,对表达紧张、热闹、高兴、兴奋、惊惧情绪的词,应当读得快一些。因此,笔者以为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方法是入情入境地朗读。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词义,注意引导学生有情绪地朗读,对一些表达作者十分强烈思想情绪的词语,要重复启发,引导学生有情绪地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情绪得到熏陶,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词的意思。例如,小学语文第四册《雷雨》中“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实际生活与情绪朗读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把刚下雨时,雨下得急时那种较大的声响读出来,当学生把句子所表达意思读出来时,对“哗”这个生字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3小学语文理解词语常用方法二
一、 图片激趣
直观形象的图片最能唤起学生对事物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文中“清凌凌”一词学生不大理解,我便出示了一幅清澈见底的、游着几条小鱼的小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条小河给你的印象。学生马上便说出“河水很清”,从而对“清凌凌”一词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再如,“倒影”与“倒映”这两个词的理解,大多数学生总是分辨不清。教学时,我便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幅桂林山水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这漓江的水怎么样?学生说:“水很清。”我说:“你们再仔细看看,在水面上可看到什么?”学生说:“我看到了水面有青山的影子,这影子与实际比,它是倒着的。我马上引导:“对呀,观察得真仔细,这水里的山就是岸边山的倒影呀。理解“倒影”了吗?学生点点头。接着,我又说:“我们还可以说,岸边的山倒映在水中。”这样直观形象的画面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由模糊变为清晰。
[图片1]
二、 动作表演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用了动作表演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词语。如,二下《晚上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这句话中的“攥”字,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没有作任何暗示,而是让一学生上来读文章,一学生上台表演爱迪生看到妈妈痛苦呻吟时的焦急情形,其余学生观察他的表现。读完后,我问下面的学生,爱迪生看到妈妈那么痛苦,他有什么表现?有的学生说:“爱迪生脸上很焦急。”有的学生说:“爱迪生的拳头握得紧紧的,好像汗水都出来了。”我马上顺势引导:对呀,这就叫攥出了汗水。你们也来握紧拳头试试看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通过动作体验,深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三、 联系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课堂应体现生活化。为此,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如,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文中“强烈”一词时,学生似懂非懂,我就联系他们的生活,启发提问:“夏天的时候,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晒在人身上感觉有什么不同?同学们马上不假思索地说:”早晨的太阳晒在人身上不怎么热,中午的太阳晒在人身上火辣辣的,觉得很烫。”我说:“对,中午的太阳特别强,晒在人身上特别热,这就叫强烈的太阳光。”这样,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再如,“团圆”“失望”“拼命”“喘着气”等词语,教学时,我们都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在生活中也就会运用这些词语了。理解与运用相结合,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语的消化、吸收。
四、 结合语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而不能孤立地进行理解。因为有些词语有多种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理解词语必须把它放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骄傲”一词,它既含有“很得意,瞧不起人”的意思,还含有“自豪”的意思,但很多学生看到“骄傲”这个词,不假思索就说是“很得意,觉得了不起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如,“申奥成功,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一句中“骄傲”一词,学生粗略一读,就脱口而出:“骄傲”是很得意的意思。这时我们可引导学生读句子,想象申奥成功时,你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人民有什么表现?然后再出示图,让学生观察当时北京人们激动的场面。此时,再让学生读句子,学生马上就会感悟到,这里的“骄傲”是自豪、激动的意思。
五、 实践体验
有些词语的理解,学生仅靠观察图片、结合上下文等方法,还是不能透彻理解的,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才能深刻地理解。如,在教二上《识字8》中“饱满”一词时,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从家里带一些毛豆来。上课时,我让学生拿出毛豆,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同学们有的说:“有的毛豆摸起来鼓鼓的,有的比较平。”我说:“那你们选出几粒鼓鼓的拿在手上给老师看。”一会儿,学生的手都举起来了。我趁势引导:“同学们,你们拿在手上的就叫‘饱满’的豆荚,明白了‘饱满’的意思了吗?”学生个个欣然点头。
紧接着,我又进一步提问:‘饱满’除了可以说是颗粒饱满,还可以说什么饱满?”学生说:“精神饱满。”“那你们上课做到精神饱满了吗?”顿时,学生个个抬起来,挺直了腰杆,振作了精神。此时,“饱满”一词已内化在学生的心里了。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再如:“粗糙”“坚硬”“光滑”“柔软”等词语,光借助视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必须让学生通过触觉才能深刻地领悟。
4小学语文理解词语常用方法三
一、字理理解法
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字理理解法正是把握了汉字的这个本质特点,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理解的。比如,在《搭石》中有这样一句话“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在这里动词“伏”是一个关键词语,它集中体现了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与爱戴。王琳香老师在理解“伏”字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然后出示字理图,观察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条犬,教师一边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一边介绍: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看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王老师从字理的演变中,阐释了 “伏”的内涵。字理理解法,在理解语言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浓厚兴趣。
二、词素拆分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通过解释组成一个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比如:“恳求”,“恳”,诚恳;“求”,请求。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顾名思义”,“顾”就是看的意思,“名”指名字、名称,“思”是思考、想,“义”是意义、意思。连起来想一想,“顾名思义”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看到名称就能想到它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是很多的,比如:舍己为人、视死如归、合作、悲愤等等。
三、画面呈现法
1、直接出示画面
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的相关表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画面直接来呈现。比如《白鹅》中的“净角”,老师用语言介绍“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老师再卖力地描绘,学生的脑海里仍然很难呈现出与之相关的画面,这时直接出示净角画面,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联系课文插图
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有时细心看看插图,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比如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一看课文插图中呈现的“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面前,表情十分愧疚的样子,自然就明白了。
四、动作演示法
这也是一种直观的理解词语方法。比如,当有的学生问到“乐滋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你给她做一个乐滋
滋的表情,可能胜过你讲许多抽象的概念。《画家和牧童》中“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拱手”一词对现代孩子比较陌生,如果单纯的书面解释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老师演示给学生看,让孩子也试着演示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狐假虎威》中的“东张西望”“大摇大摆”等词用表演的方法来理解较适宜。动作演示法,将词语教学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
五、联系课文法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我们常说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如:“三眼一板”这个词很不常用,在讲《白鹅》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没有先问什么是“三眼一板”,而是先引导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位鹅老爷怎么吃饭的,学生读课文回答: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梳理“先吃一口冷饭,再吃……然后再到别处吃一……(老师梳理时重音在“先”“再”“然后”等词上)这种吃饭的方法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是――”学生自然就接答出“三眼一板”。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重点在于抓住“联系”,把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凸现出来,从而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
六、唤醒体验法
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相似的体验,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匹配,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比如:理解“人声鼎沸”时,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是让人感觉到人声鼎沸的。理解“体贴入微”时,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妈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这样的理解方法,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更有利于把词语运用到表达中去。
七、想象描摹法
于永正老师所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个经典片段,就是对“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处理。教师说:“现实生活中,你们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下来。”理解“饱经风霜”这样难度的词语,大多数老师习惯于通过查词典来代替理解,那样在学生脑中留下的只能是机械的枯燥的词语解释。而于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借助想像,让学生把眼前读到的词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这样,词语教学就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了。
这就是想象描摹法。《第一场雪》中的“粉妆玉砌”,《荷花》中的“挨挨挤挤”,《圆明园的毁灭》中的“金碧辉煌”,等等,这样的词语也都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运用想象描摹法理解这些词语,先提醒学生,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然后用让学生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由这些词语所想象到的情景。让学生经历“课文语言――语言形象――自我语言”的转换,加强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感受,促进语言文字的内化,从而更深地理解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