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做到算用结合?想要很好地将“算”与“用”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师不仅需要把握好分寸,而且还不能过分强调“算”,同时,也不能过分强调“用”.教师要充分明白“算”与“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将它们合理地运用到每一节小学数学课堂上.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通过熟悉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算”与“用”的结合
在平日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数学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把教师传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中“算”与“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分数这个对于他们来说陌生的概念,让学生们切实地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分数,并让他们明白这并不是什么抽象难懂的概念,而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个现象,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
然后,让学生回去切苹果,先一分为二,告诉他们其中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再切一下,其中一份就是四分之一.以此类推,让学生切实明白分数的产生过程,了解到分数的实际应用,对于以后分数的运算也是有着很重要作用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师所讲授内容的理解,更让学生充分明白了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明白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后,学生就不会再觉得数学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算”与“用”的分裂,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图片0]
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算”与“用”的结合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模式.让学生从最初的“要我学”转变到后来的“我要学”的模式.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学生既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要设置一定的实际生活场景,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中交流学习.比如,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实际生活的谈话场景,通过互相交流学生在新学期购买学习用品的数量及价格,讨论如何能更便捷地购买学习用具.这个话题是学生们经常碰到的场景
因此,大家都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讨论中去.如此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数不胜数,为学生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种创新性的教学,让“算”与“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以用引算,以算激用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们讨论教材当中的情境图,允许他们自由发言,并讨论从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以及他们所看到的关于数学的一些问题.让他们明白,要想完美地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他们就必须学会很好地利用情境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而且还需要考虑使用哪种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比较贪玩,好奇心比较强,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激动,这样可以适时地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例如,在教授学生数字1~5时,一上课,我就以轻松的话语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小棒来变魔术,好吗?”同学们一下子变得热情高涨,接着我在投影仪上摆,问他们摆的是什么,他们一看就争着回答,顺势就引出下面要学习的内容。
二、直观
数学知识有的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单凭老师讲解,学生可能很难明白,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去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感受,使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化。记得在教“凑十法”时,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去讲解,让学生凭空想象:“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并在黑板上演示许多道题,本以为学生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可是让学生自己做,就几个同学会做,大多数同学都不会。这块的数学知识有点抽象,不好理解,我赶快让学生准备小棒,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摆一摆,体会是如何凑十的,这样一来班级同学很快就理解了“凑十法”,而且相应的习题也会做了。我想:只有在直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三、竞赛
低年级学生表现欲很强,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赞扬。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的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如“摘星星”、“夺红旗”、“得笑脸”、“比比赛赛”、“算数能手”等,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增长学生知识,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并且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
比如,这个学期开学没多久,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采购班上的劳动工具。先让他们调查哪些所需工具是价廉物美的,接着统计好各种数据,然后再按班上的人数计算好每人该凑多少钱,怎样才能把这事做得令大家满意。同学们非常的高兴,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做一些大人平日所做的事了。大家热情高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学会了讨价还价,而且花的钱比其他班的要少一点,这让他们非常的有成就感。在谈感受时,有不少学生提到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当他们在提到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趣事时,我趁机渗透一些数学知识进去,让学生在学到怎样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懂得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诱发求知欲
求知欲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有了求知欲,学习行为才会表现为积极主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契机。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我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离开地面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看到大家的兴趣提起来了,而且现在大家也很好奇究竟谁的答案最接近了,我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这时我趁机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就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图片1]
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要教会他们学习,还要教会他们做人
现在的学生不是称赞两句就能把学习搞好的人,他们已经不轻信吹捧。把他们投入生活实践中,亲自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才会珍惜学习的机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如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他四年级以前的数学都不是很好,但他没所谓,也没有意识到成绩不好的坏处。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提高学生对教师们的信任度。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学生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般具有“向师性”。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讲乘法口诀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数卡片”的活动情景,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在不断探索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关运用。
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校地处合川区几镇交界的偏远山区,学生来自不同的县、镇,大部分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婆婆爷爷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又十分溺爱孙子,学生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同学甚至出现厌学、畏学的情绪,对数学科尤为突出。面对这种情况,我接任班级任课时,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去探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运用各种有趣的方法如问题征解、游戏、竞赛等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我要学”。
变“听”为“问”,由“学会”到“会学”
传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听”,教师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掌握所教的知识。这种方法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十分必要的,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接收知识,不能也不敢提出问题,这也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变“听”为“问”。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是主讲、主问,而是主导。落实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问”的空间,提供“问”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而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根据情况,如是带有普遍性的在班上请其他同学解答,或引导全班同学解答;属个别性的个别引导。总的来说,需做到所有问题必须予以关注,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