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幼儿园数学教学生活化?尝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探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容、实施和方法,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真实情景中。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从根据教材组织幼儿学习到创设情景化的学习活动
数学生活化课题应先从验证教材,提供生活化的材料开始。生活化的材料在单一操作学习活动中是“道具“,在真实情景中更能发挥其多种作用,成为支持幼儿游戏和学习的“玩具”和“工具”,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生活化的情景为幼儿感受数量关系搭建形象思维的平台。
如在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的知识时,教师可创设“娃娃家”炒小菜的情景,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碗勺,让幼儿通过游戏为爸爸妈妈、小朋友分碗勺、分菜等,知道大人用“大碗大勺”且菜量多,小孩用“小碗小勺”且菜量少,进行一一对应训练,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玩得开心,又自然而然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图片0]
从教师预设的情景化活动到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活动
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如在区域活动“包糖果”中,我们发现个别孩子包完糖果,先点数包了几个,又把不同的颜色的糖果分开,再把糖果排图形。包糖果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能否成为其他孩子的关注点?
因此我们提出了开个“糖果加工厂”,孩子们包了许多糖果后自发开始卖糖果,教师抓住时机又提出问题:“平时爸爸妈妈在哪儿买糖果?”引出了新活动――参观佳源超市,孩子们知道超市除了卖糖果,还卖许多东西,因此再引发了超市游戏。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了许多开超市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分类摆在货架上,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定价格、编条形码、装袋、付钱等问题。整个游戏是在幼儿自主选择、共同解决问题中逐渐展开的。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增进幼儿数学感和数学意识的形成,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1.优化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教学的目标决定数学教学的方向、内容、方式与手段,同时也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制定不同的目标,制定的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并且要切实可行,保证能够促进所有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
2.优化数学教学的方法。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方法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解,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甚至制约了教学的发展与教学效率的提高。数学教师要优化数学教学的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3.优化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所谓预设是指数学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手段和环节等作出设计性的展望,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而生成则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意料之内的情形。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而生成则是预设的补充与拓展。想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教师就需要优化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的生成意识,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措施,有效地通过预设提高生成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氛围若干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分工明确的互助合作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是却并非万能的。数学教师要有效的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首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小组的划分,然后依据学生学习与教学的需要,有组织的筛选小组学习的内容,对于内容简单的就无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而对于内容比较难的,则要先给学生预留合理的时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此外数学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要鼓励学学会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知道学生学会倾听,要帮助学生达成共识,通过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来提高小组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加强直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充分运用教具和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椭圆,双曲线的概念很抽象,我就用两个图钉代表两个定点F1,F2,用一根绳子代表定长,再拿一支粉笔给他们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演示一遍。用两个图钉代表两个定点F1,F2,将拉链拉开一段,其中一边的端点固定地F1处,在另一边上截取一段AF2< F1F2,作为动点M到两定点F1和F2距离之差,而后把它固定在F2处,这是将粉笔置于M处,于是随着拉链的逐渐打开,粉笔就徐徐画出一条曲线,同理可画出另一支,再让学生自己来演示一遍。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椭圆,双曲线的定义,而且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以迎合学生的好动心理。学生在活动操作中既吸收又加工;既深化概念又形成能力。
开展竞赛,学习效果反馈,稳定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是喜欢展示自我、荣誉感强的阶段,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练习时可采用以:口答题和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如果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就可以强化其健康的学习动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就是学习效果的反馈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是调动学习热情的有效办法,它可以使学习的兴趣连续不断,使学生保持主动精神和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应该在考试或测验后及时认真阅卷,作出较详细的阅卷记录,尽快地进行讲评,力争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课前提问、课堂作业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比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解题思路和技巧。运用这些形式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不甘落后的上进心。
[图片1]
深入挖掘数学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的确,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商品打折问题:小赵去商店买练习本,回来后问同学:店主告诉我,如果多买一些就给我八折优惠。我就买了20本,结果便宜了元,你猜原来每本价格是多少?最大经济效益问题:某商场销售一批品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问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利用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强调数学的广泛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其次,充分利用我国古代数学辉煌灿烂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数学故乡,有着辉煌灿烂的数学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数学家,在中学教材中涉及中国数学史有20多处。例如初一对正、负数教学,可以提及我国古算术《九章算术》,在此书中最早提出正、负数概念及其相应运算法则;对于二次方程可以介绍《九章算术》秦九韶所创立的孙子定理,在国外五六百年后才由大数学家高斯发现同样的结论;至于应用最广泛的勾股定理,实际上是我们中国道人先发现,并由公元3世纪吴国人越爽最早证明的。在教学中,可以挖掘这些生动的素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创造性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开发学生的潜能,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 是指人在学习活动中, 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 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对于小学生来讲,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一个小发现,一个小创造, 甚至一个奇思妙想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例如,对于210×(□□□-□□)+□□=3000,不少学生难以下手,试了许多数都不行,百思不得其解,可有个学生从容地起来回答:“老师,我猜加号后面的方框一定要写60,而括号里面的数可以有无数个,但它们的差一定要等于14才行,比如15-1,16-2,等等。”全班同学一下子哗然起来,有的学生甚至笑了起来,说他异想天开,有的同学却埋头去验证,果然结果都等于3000。我问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他说:“我是根据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用3000 = 210÷14……60,所以很快地得出结果”。这时全班同学突然茅塞顿开。我及时鼓励全班同学应像他一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过程的速度,它是指能够比较快地看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能够比较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决定。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解题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口算、听算、听题列式、变式练习、给应用题补问题、看图列式、竞赛、游戏等一系列方法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的教育,要真正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素质教育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