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是小学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配合文字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加标点方法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增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意识
1、讲故事,让学生领悟。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有吸引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所以我通过故事或生活中与标点教学有关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让学生认识标点符号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例如,祝枝山写对联骂财主: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过路人们都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图片0]
钱财主知道是祝枝山故意辱骂他,于是到县衙告状,可祝枝山拿出对联当场念给众人听: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县令和财主听后,目瞪口呆,无言对答。同时布置给学生家庭作业:收集关于标点符号运用上的有趣故事,下周将给大家听。通过这一活动,师生受益匪浅。
2、 搞朗读,让学生感知。在课文朗读时,学生往往会发现不同标点的句子。读起来时意思也就不一样了。如:"要-跑了""要跑了?""要跑了!"学生在标点的指导下,能够比较正确地把其中的感情通过不同的语气和声调的朗读来体现,这样一来,学生对标点符号有了进一步的感知。
二、抓住"两结合"进行标点符号教学
标点符号教学的主要方法就是要把学习标点与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标点符号教学主要通过阅读中的句子教学和朗读教学来完成。
在句子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标点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结构层次,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加深对标点的认识。例如:“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在教这个句子,让学生考虑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由此引导学生体会日月潭的形状。
在朗读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标点帮助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果层次,确定朗读时的语法停顿,另一方面要通过正确的朗读加深对标点的认识。例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有一个句子“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在指导朗读时,提问学生:“这个句子分为几个大部分?怎么看出来的?”(两大部分,通过两个感叹号表达出来),再问学生:“读的时候,你认为要体现出怎样的情感呢?”通过对感叹号的了解,再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从而要求让学生读出周总理与人民真挚的情感,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对感叹号的作用更加明确。
三、天才苦练,教会学生诊脉
学生学习使用标点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少走弯路,可先指导学生学会诊断一些病例,防患于未然,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标点的用法。其一,用得太少。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其二,用得太多,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其三,混用。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
我国古代文化虽然发达,留下的历史文献虽可称“浩如烟海”,但这么多的文章典籍,却只以极为简单的"句读"方式来区分句子的停顿转折,词语的语气性质等,这种简约不仅造成今人阅读古籍的困难,就是古代人读起前人的文章来,也是饱受断句之苦,以至句读成为许多文章大家都难免会出漏子的一道难关,前面提到的鲁迅的一则轶闻虽未经证实,但当时一著名史学家因给古籍断句失误遭到鲁迅先生的讥讽,却是明白地记述在鲁迅的杂文中的。
古人这种以简单句读区分句子的做法给我们后人留下一个极为荒唐的错觉,好象文章的标点符号有没有两可,结果导致今天许多人写起文章来一逗到底。其实,古代的句读符号简单,但做起来却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有些秦汉时代的典籍中一些句子究竟该怎么点,两千多年来直到今天还有人当作一项学问在研究。因为不同的点法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意思。就象我们所举祝枝山的例子一样。现在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对标点符号的教学,甚至自己都有可能对此“不甚了了”,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社会的发展将会促使许多事物都会向着更为缜密的方向发展,文章亦是如此。而文章要做到缜密,标点符号的作用是万万少不得的。而培养人们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当然从小学低年级的娃娃就开始抓起的效果是再好不过了。
2小学语文加标点方法技巧一
一、严格按照课标,明确教学要求
为了在教学工作中避免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我认真阅读新课标,重点钻研关于小学生应该掌握的标点符号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标按照小学低段、中段、高段提出了有关标点符号的明确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
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第三学段(5~6年级):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有了新课标的引导,我心中豁然开朗,大胆地着手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去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
二、根据教学实际,介绍常用标点符号
尽管新课标对小学生的标点符号要求并不高,但是他们在实际阅读与写作时经常涉及的标点符号的范围广泛。因此,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实际需要的常用标点符号知识。
常用的标点符号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1、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2、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5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和书名号。
三、根据标点符号,介绍实际意义
我是一位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基本任教小学高段语文,发现学生尽管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对标点符号的认识基本处于迷茫状态,能用就用,不会就瞎用,甚至不用。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标点符号的意义,特别进行了以下知识的系统介绍。
句号:用于陈述句和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问号: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
感叹号:用于感叹句、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和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逗号:用在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停顿、句子内部状语后边的停顿和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和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冒号: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引号: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和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圆括号: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破折号: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话题突然转变、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和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省略号:用于引文的省略、列举的省略和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
书名号:标志书名、篇名、戏剧名、歌曲名、报刊杂志名和法规文件等题名。
四、感受标点趣味,激发学习兴趣
有了前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我必须趁热打铁,继续把标点符号的教学进行到底。尽管标点符号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延伸出文章的未尽之意,而这一切学生却是难以体会,还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绞尽脑汁,安排了一些趣味的儿歌与练习。
1、诵读趣味儿歌,奠定认知基础。
[图片1]
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句号)
并列词之间,点上瓜子点(顿号)
中间要停顿,圆点下带尖(逗号)
并列词句间,圆点加个逗(分号)
应用原话前,上下两圆点(冒号)
疑问与发问,耳朵坠耳环(问号)
命令与赞叹,滴水下屋檐(感叹号)
引用词语句,蝌蚪上下窜(引号)
文中加注解,两头各半弦(括号)
转折或注解,一横占两格(破折号)
意思未说完,六点紧相连(省略号)
短短的一首儿歌,配上课前制作的常用标点符号。起先,他们读儿歌,我举起相应的标点符号;然后,我说一句儿歌,他们举起相应的标点符号;最后,他们自读自演,激起了学习标点符号的强烈好奇心。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幼稚了些,但学生出乎预料地喜欢,学习效果也显而易见。 2、增加趣味练习,巩固认知结构。中国自古以来,文句都没有定出标点符号来分清文章句意,只是自行断句而念诵出来,因而往往出现意思上的偏差和争拗。直至清末年间,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甚密,标点符号断句的特性才被国人认识。不同的标点符号用在相同的一句话中还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断句不当造成意思上的偏差常引来不少笑话。我们为学生安排了一些有关“断句”的有趣故事。
五、利用方格稿纸,规范书写格式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对标点符号的意义和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改变,不过书写错误还是层出不穷。我就借用方格稿纸的格式,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强化训练。
1、在横行书写的文稿中,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都占一个字的位置,放在句末的右下角。这七种符号通常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因为这些符号表示语气的停顿,应该紧跟在一句话的末尾。如果一行的最后的一个格正好被文字占用了,那么这个标点就必须点标在紧靠文字的右下角。
2、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和后一半都各占一个字的位置,它们的前一半可以放在一行的开头,但不出现在一行的末尾,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的开头。
3、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可以放在一行的开头,也可以放在一行的末尾,但不可以把一个符号分成两段。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的位置都写在行次中间。
4、着重号和专名号标在字的下边。经过一系列训练,学生的标点符号书写状况有了喜人的进步。这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一种技能,我们必须要像重视建房打地基一样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夯实学生的标点基础,切实地提高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小学语文加标点方法技巧二
一、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低年级学生入手,讲究方法和步骤,循序渐进
新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低年级学段强调“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问好,句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低年级开始注重标点符号的教学。教学标点符号时,笔者认为首先从形状识记开始,把逐一遇到的标点符号介绍给学生,然后再讲解其用法,教会学生学生写法。在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指导讲解,指导练习,相信一个个标点符号就会在学生的学习中被很好地掌握了。
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表达里是十分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文章的语言结构,辨明语气,帮助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标点符号,就必须正确地体会和掌握文句中固有的内容和情感。当学生理解文句内容后,自然地能明白标点符号的作用,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标点符号时,必须把课文内容的学习和句子的体会结合起来。必须立足文本,充分依托课文中的句子,从许多学生已经掌握和使用的符号句子着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反复对比,不断练习,效果会不断明显起来。
二、依托文本,讲究方法,让学生学习使用标点符号成为好习惯
1、 教师对标点符号的教学,不能脱离语文课堂的学习而“单独立户”,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自然融合,相互渗透。教师对标点符号的教学没有必要“单独立户”,专门地对小学生系统性地讲解标点符号的知识。而是依据新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将标点符号的内容有步骤科学性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2、 教师在平时的作业中教育学生养成边写作边运用标点符号的习惯。教师和很有必要督促学生正确运用起标点符号来,并有必要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是现代书面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容忽视!作文时不可一种标点符号用到底,亦不能文章写好后再写标点符号。在运用标点符号时,标点符号是否得当,也要认真推敲,仔细琢磨。在阅读教学时,教师有必要教育学生,对作为书面语言表达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符号,不能忽视,药认真对待,细心分析。这样能更好地正确理解语句的含义,正确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表达上的某些效果。
3、 教师教育学生按照标点符号的作用和基本方法使用标点符号,不乱用和滥用标点符号,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运用标点符号时可能出现的不良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能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加强语言表达的语气,主要还在于语言的思想表达方式和语言文字运用的造诣上。尽管这些不可避免地要依靠标点符号的作用,但不能夸大二者范围地去强调标点符号自身的效果,避免主次不分,取舍不当。
4小学语文加标点方法技巧三
一、标点符号教学要学用结合
标点符号教学的主要方法就是要把学习标点和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阅读中的句子教学和朗读教学来完成。
在句子教学中,标点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结构层次,而且能帮助学生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从而通过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加深对标点的认识。例如:《爱迪生》一文中“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点儿弄瞎了他的眼睛。”这个句子,可让学生考虑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由此引导学生体会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坚定信心。在理解句子的内容后,再让他们读读这个句子,就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分号的作用和它表示的停顿。
在朗读教学中,标点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句子与句子间的结构层次,而且能帮助学生确定朗读时的语法停顿,从而通过正确的朗读加深对标点的认识。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有一个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提问学生:“这个句子分为几个大部分?怎么看出来的?”(三大部分,通过两个分号表达出来)三部分的内容又可各分为几小部分?用什么标点表示?(各分为两小部分,用逗号表示)朗读的时候,让学生在逗号后面作较小的停顿,在分号后面作较大的停顿,以显示出句子的结构层次。
二、标点符号的教学要与写作结合
标点符号的使用,是人们日常文字应用和学生作文中最基本的概念组成部分。在对学生的作文教学中发现,许多小学生对标点的使用,概念不是十分清晰。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修改最多的不是字词句,而是标点符号。很多学生不会断句,而是“一‘逗’到底”。为了强调语气,大量地使用“惊叹号”。其实,标点符号的使用并不难,而在于写作过程中的细致。我在作文教学中,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标点进行讲解与练习。例如我在作文课上关于逗号的使用教学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说对逗号使用的认识,进行交流。然后与孩子们一起探讨对逗号的认识。
大体内容是这样的: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学生举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学生举例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学生举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学生举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实这就是一个逗号教学的内容。完成后让学生根据讨论的资料,进行修改这次作文的标点,主要是逗号,然后同桌互改。这样一次讨论练习,学生不仅对标点的认识与应用提高了,也对写作“一‘逗’到底”进行的更正。
三、标点符号教学要有周期性的专项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没有集中的标点教学,所以语文老师才有周期性地进行一些标点符号的专项训练。
(一)添标点专项训练。提供没有带标点符号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加上标点符号。这是常用的训练方式,形式灵活多样。就训练的内容来看,可以给句子加标点,也可以给一段话或几段话可标点;就训练的方式来看,可以在断句处留空,也可以不在断句处留空。
(二)诊断改错专项训练。在学生学习标点、使用标点的过程,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少走弯路,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学会诊断一些病例,防患于未然,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标点的用法。以平常较常用的句号为例,平时我们对句号的使用普遍存在三种不正确的现象:
一是用得太少。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如: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这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第一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跌倒”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心上”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讲李志修凳子。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整段话层次不清。
二是用得太多。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如: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它其实是一句话,结尾用一个句号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个句号,前两个句号中断了句子内部的联系。
三是混用。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例如:
例1:是阿米,还是翠芹。不,都不像;例2:李勇朝我喊:“闪开。”轰隆一声,架子倒塌了。例1中“是阿米,还是翠芹”是疑问语气,应该用问号。例2中“闪开”是命令语气,应该用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