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是训练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示范地表达出作者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有着其他范读形式(如录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加强范读应努力做到:
[图片0]
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强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欲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范读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并掌握朗读技巧、方法,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
2、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进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范读时,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感受着文章的语言,领略着文章的气势、文法……在积极的思索中,学生感悟着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体会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享受着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正所谓“范读出于教师之口,入于学生之耳,了然于学生之心”,就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二、注重理解,读讲结合
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多读”,但往往把朗读和理解截然分开,使朗读流于形式。我们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为深入地探究课文所凭借的重要手段。从目标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无法有感情地朗读,也就谈不上培养朗读能力;从手段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也就没有深入探究可言。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如鲁迅所言:“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全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从模式化的繁琐分析中解放出来,要重感悟、重积累。有的教师却片面认为阅读教学就不需要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就是让学生朗读。我们要谨防阅读教学由“分析得乏味”这一极端走向“读得乏味”另一极端。
阅读教学要重感悟、重积累,摒弃那种繁琐的分析,但并不是不要分析、理解。分析、理解始终是阅读教学之本,只是不能再走繁琐分析的老路。请看教学课例《鸟的天堂》中“这是一棵大树”句。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试读,结果有的学生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学生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不到位。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思考“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两棵”都是错误的,学生朗读到位了,他们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三、强化体验,感同身受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朗读教学不是从生动丰富的范文中抽象出朗读技巧,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而是读者置身于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用声音语调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掘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形成情感记忆,建构情感图式,进行言语内化和语感渗透,为外化为语符系统服务。教学中,应注意做好:
1、以情激情,拨动学生“心灵之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情感的丰富性与外显化。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丰富的情感信息。教师精彩的朗读导语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教师动之以情,以情动人,通过语言描述,渲染描摹,以引起学生或兴奋、激动,或悲伤、哀愁等情绪。教师精彩的范读,学生闻其声、视其人,自然亲其情,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随教师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情境模拟,使学生与作者“心情相契合”。由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生活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朗读时情感体验将会面临许多障碍,要跨越这一障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视听媒介,创设“场效应”,如利用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表演……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形象的画面、生动直观的场景,配以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解说以模拟课文情景,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事、如临时其境,从而与作者“心情相契合”。
3、角色假想,使学生体悟亲身参与的乐趣。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欲非常强烈,让他们体悟到亲身参与表演的乐趣,有利于体验文中的情感。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假想角色,并展开“三次转换”过程:首先,让学生充当朗读表演者,向假想听众说:“请欣赏课文朗读××,朗读人×××。”借学生突出的表现欲以激发朗读愿望,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
接着,凭自己理解的语气和表情,结合适当的动作以充分体验“文情”,“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对于写人记事的课文,把自己假想成作者,“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最后,回到现实,以第三者的角色评价刚才的朗读表演:“好样的,继续努力!”“有进步,比上次读得好!”“……”通过自我激励,品尝成功之喜悦,体悟亲身参与之乐趣。
四、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汉语言文字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朗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找准“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做到:
1、尊重不同感悟,倡导个性化朗读。“富有表现力的朗读,必须是对课文的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语言的逻辑性与语言的表现方式才能实现。”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等的客观差异,即使同一文本对于不同的阅读个体而言,其获得的理解、感悟各不相同。在用声音去表现文本内容、人物形象、情感等的时候,当然也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悟,倡导个性化的朗读。唯有如此,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才能把文本演绎得丰富多彩。
2、尊重不同选择,倡导个性化朗读。由于学生性格不同、兴趣迥异、习惯有别,他们在选择朗读内容、形式时,就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和形式的权利,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感受深刻的语句、段落。这样,学生的朗读便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实现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沟通的基之上,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带有了很大的个性化因素。因此,学生在有情、有境、有理、有趣的朗读中,既得到了美的熏陶、感染,又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3、尊重不同处理,倡导个性化朗读。朗读的各种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是在经常性的朗读实践中习得的,同时又促进着学生的进一步朗读。一方面,不同的朗读主体其朗读技巧的处理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朗读处理也表现了学生对文本带有个性色彩的不同理解,从而丰富和扩大了文本的内涵。文本不再是“僵死”的,而是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中被“活化”,教学中要倡导个性化朗读,让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气势、读出韵味、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个性。
五、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能把握纷繁多样的朗读形式,明确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按朗读声音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声读和大声读;按朗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读、小组读和全体读;还可以分为男生读和女声读;按师生朗读合作的不同,可以分为引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将朗读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就成了表演读;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又可形成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想象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积累性的读……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都各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在阅读教学中,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就宜采用范读的形式;当教学中,需要借助朗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文章内容和叙述层次(或条理)时,就宜采用引读的形式;当处理对话较多、富有情趣的文本时,就宜采用分角色读的形式;当需要渲染气氛、营造气势时,就更宜采用齐读的形式……当然,在教学的不同层面上,所采用的读的形式也是各异的,如感知性的读,宜采用以放声自由读为主;理解性的读,就宜采用以轻读或默读为主;积累性的读,既可采用个体读,又可采用集体读。
、而品味性的读、想象性的读、表达性的读,就更宜采用个体读……因此,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和训练要求的不同,精心安排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每一教学环节上的不同朗读形式,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合理运用。
2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方法一
一、身体力行,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经常看见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而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读的是五花八门。因此,朗读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深入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进行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老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这样,学生有了模仿的对象,从而达到自己能声情并茂的进行朗读。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妈妈,这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刚开始都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这时,我进行了范读,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重音轻读,表达效果更强烈,更富感染力。然后,我让同学们用老师刚才的方法再读读,学生有了模仿,有了对比,此时,大家读的信心更强,读得更好,把小金花内心的沉痛完全表达出来了,因而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展示自己的朗读。
二、创设情境,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合理加以运用
朗读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适当的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如教学《燕子》一课,我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在学完课文后,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秀丽,经常有中外来客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来宾介绍美丽的桂林呢?”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跃跃欲试,我顺势利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好,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美,这样在你介绍时才能生动精彩,吸引来宾,让人赞叹不已。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三、精选练点,锺锺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朗读《草原》第一自然段的前两句,第一局要读的平直,第二句读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时要读的升昂,从而表达作者“满心的愉快”。而朗读全文深刻的句子,要以曲折的语调来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来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从而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
3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方法二
一、在质疑中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如在执教《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来猜一个谜语——“千条线、完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引出课题,接着提出问题:你们见过一些什么雨?而进一步提出春雨有没有颜色,都有些什么颜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让学生带着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去阅读课文。这样学生阅读起来就更加认真,更能入境。
二、分角色朗读
[图片1]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如在执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这种分层递进的朗读,不仅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更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朗读空间,符合低段儿童的认知规律,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应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尝试着去总结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于向困难挑战,敢于质疑。让学生在相互的比赛阅读中发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 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三、创设情境,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
“课堂教学要多读精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们的妈妈不见了,你们会怎么样?肯定会很着急,可能都会急得哭了。哪吗我们怎么读才能把小蝌蚪很着急的语气读出来呢?有了这样的情境,小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的进入角色,把语句读得更好。
四、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
五、朗读要精选练点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想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并不容易,需要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但是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此次具备。
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①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②老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③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④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了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特别是最后一句,要反复的读,读出小壁虎长出尾巴以后那种高兴的样子。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六、朗读要保证充足的时间
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
4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方法三
一、讲授法
即讲解“朗读提示语言”和朗读基调。老师首先告诉学生,一个句子除了由文字组成外,还有各种的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朗读提示语言”。如有“、”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比“、”停顿时间长一点的是“,”;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读出感叹语气。
最重要的是讲解朗读基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朗读基调是赞颂与崇敬,朗读时要人情入境。文章第一部分语气中充满着坚定和仇恨,读好“毒牙”、“楔入”、“突然袭击”、“拔掉”、“推移”等词语,要掷地有声。第二部分,语调低抑凝重,语气急迫紧张,读时抓住“六十多米”、“居高临下”、“纹丝不动”、“必须”等词语,体现环境形势紧迫;“只盼望”、“痛痛快快”则读出殷切期待的心情。第三部分,语气更加紧迫,语调更加急速,读时抓住“绷得紧紧的”、“不忍”、“忍不住不看”、“盼望”、“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没挪动一寸”、“半个多钟头”、“没发出一声呻吟”等词语,读出心痛感觉,读出邱少云伟大崇高而勇敢牺牲的感觉来。最后一部分,读出满腔仇恨的铿锵激愤感情。
二、标示法
即以分析为先导,教师先讲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学生动笔适当做记号,以便引起对文本朗读停顿语气的注意,然后再反复练读比较。当遇到需要停顿的词语或较长的句子,让他们在需要停顿的词语后面用“”标出,用“·”标出重读的词语,用“△”标出轻读的词语。通过加上这些提示符号,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感,分清轻重、快慢。
如《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一句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坚决并充满信心,“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读第二句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出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三句的前半句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后半句的语气要读得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一句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更喜”要读重一些。
三、练习法
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运用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速读、略读等各种朗读方式,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提高阅读效果。
如《十年后的礼物》一课,可根据不同时机采用以下读法:分合读,即男生读现实部分,女生读回忆部分,以帮助分清“现实与回忆”。指名个别读,即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体会达格尼的情感变化。提问答读,如教师问:“于是她面对大海高声说什么?”学生答读:“生活啊!我爱你!”以此体会达格尼的内心激动与幸福。这样的朗读训练,目标明,层次清,把读与思结合起来,发挥了朗读应有的作用。
四、比较法
即比较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或通过朗读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辨析差异,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西风胡杨》中描述的“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训练时,让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胡杨生命的这一特点。接着重点指导朗读:先听教师按不同两种方式范读,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中体会“悲壮”这个词需要加重语气,三个“千年”逐级递进,语气逐级加重,表现出胡杨的悲壮。最后让学生随着优美动听的乐声朗读,从内心真切地感受胡杨生命力的顽强。
五、表演法
即用表演的形式练读。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编剧表演,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体会角色形象,读出真情实感。
如《金奖章》一课,对话多,可通过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喜鹊——阿臾奉承、很虚伪、喜欢争名夺利、会见风使舵;鸟王——自鸣得意的人;黄莺——急于表现自己;老鹰——自认为力气大;乌鸦——具有谦虚谨慎的品质。
六、欣赏法
即通过教师的范读或组织学生收听出色的朗读录音,使他们感受朗读中的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兴趣。
如教《七律·长征》,为了让学生读好这篇课文,可先让几位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角色,进行朗读训练再录音,然后将录音在课堂上播放,让其他学生边看课文边跟读,然后组织学生对各个角色进行评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有效地提高了朗读水平。
七、评论法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可让孩子们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
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一个孩子在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来评一评。马上有孩子说:“从他的读中,我感觉不到激昂、悲壮。”还有孩子说:“他的表情不生动。”也有孩子指出:“他读错了字。”笔者表扬了他们评得好,然后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来试试看?”这样,让孩子通过评议,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对读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