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着重从这个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所用的一些典型的形容词、动词、副词等来进行,而且要围绕整篇文章的主题来品析。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中品析句子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重视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要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抓文本,才能更好的理解体味作品。每篇作品都有作者的感悟与灵感。读者可以通过各种读的形式去阅读,但朗读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倍受中外名人学者的青睐。
[图片0]
“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二千多年前的荀子就很看重诵读贯通文意,清朝的封疆大吏曾国藩也认为:《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阳、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英国诗人密尔顿也说,从读的情况最容易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读的作品。朗读者集中全身的精力,通过朗读技巧的运用和语言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效课堂模式下的个人自主与小组合作,更为朗读注入了新的活力,,绘声绘色的朗读让文章中的人、事、情、理等表达出来,易于理解。
二、紧扣背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介绍非常重要。课文背景有利于学生消除课文的时代隔阂,加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更好 理解课文内容。不少课文在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后,就能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的障碍,让他们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抓住文体
文章文体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语句的作用各有不同。散文语句要求优美凝练,文采飞扬,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悟; 记叙文语句要求形象、生动,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议论文语句要求概括严密,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说明文语句要求准确严密,集中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语句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
在具体的文章中,我们可试着做以下思考:
在散文中,分析文中语句:(1)文中的意思是 --------------------------- (2)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3)表现了人物-------------性格或性情,(4)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在记叙文,分析文中语句,要抓住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人物描写:(1)用了--------描写,(2)表现人物--------的情态,(3)突出人物的----------性格。
环境描写:(1)烘托或渲染了一种----------的气氛,(2)衬托了人物-------的感情(或性格)。(3)交代背景。(4)推动情节等。
在议论文中,分析文中语句:用------论证方法,有力地(或生动形象地)论证-------------(论点)。
在说明文中,分析文中语句:用------说明方法,准确地(或生动形象地)说明-----------(特征)
四 、注重结构
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概括、总结、承上启下、标志文章思路等作用。总之,它们可以显示文章的基本框架,概括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文章第一段或第一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引出下文作用.,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等。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第一段分析作用:点名云南是诗歌的家乡,总起全文,为下文写歌会进行铺垫。
课文中有些句子或词语,为层次间连贯紧凑,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有照应的作用。这些语句含义理解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有密切联系上下文,找出和它前后照应的语句,把它们作为文章整体联合起来考虑。在考虑文章写作背景的前提下,从课文的内在联系入手,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明确该句在文中的作用,深入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抓关键词
我们要品析的语句里有很多词语,但最能表情达意的词语只有一个或几个,这就是语句的关键(或重点)词语。我们如果能够把关键词语找出来,分析它的特殊含义和感情色彩,整个语句的意思便明明白白。抓关键词,要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语句,弄清语句的基本内容,分析关键词的本义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理
解语句的深刻含义。例如,分析朱自清《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含义,我们找出“攀”、“缩”、“倾”三个关键词,动词就把父亲爬月台时的样子逼真地刻画了出来,把饱经沧桑、步履艰难的父亲吃力地挣扎着爬上月台的背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看见父亲或咬牙使劲,或汗流面颊。
这些动词的恰当运用,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分析句子含义就出来了,它形象的体现了父亲买橘行动艰难,表现了父亲爱子情深。
六、抓住修辞
一篇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常会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更有效表现语句深刻的含义。语句的修辞之美增强了文章艺术表达效果,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比给人留下鲜明印象,反复表达强烈情感,设问引人深思等。但在具体分析这类问题时,要结合语句的具体内容作答,首先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体会作者(语句)表达的意图。回答时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形象地(生动地、突出地)写出----表达了(表现了、抒发了、突出了等)-----
总之,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紧扣文本,总体把握文章中心,深挖文章的背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文体,抓住关键词、修辞方法等,结合生活实际经验,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品味语句的深层含义。不断总结语文阅读方法,提高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加强自己语文修养。
2小学语文如何品析句子
品析文章的语言,在近几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试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且越来越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 要想准确完成此类试题, 要注意掌握以下品析 文章语言的方法。
一、从 文章体裁 入手品析
文章的体裁不同,语言特点也就不同,因此,品析文章语言的时候,要根据不同 文体的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
1、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角度:(1)语言特点; (2) 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 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 章就可以了。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 、准确、周密; B 、形象生动或 简明平实。
A 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 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 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 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 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 /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的特点,如 “„„”一句, 就准确 /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 3、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 谐、节奏感强。
记叙文阅读:品析词句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赏析作品的语言)
(一)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可以从修辞角度、词语的运用、词的感情色彩等方面着手。
常见题型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 一词原指 …… ,这里指 …… ,起到了 …… 的作用。
例如 1:现在想想,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选自《背影》
答:“ 聪明 ” 这里用了反语,褒义词当贬义用。表明自己当时不能体会父亲的爱。 例如 2:不顾余震的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 帐篷里指挥救灾。
答:日夜兼程原义是 “ 连夜加班的赶路 ” ,这里指总理争分夺秒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 灾,表现了总理与人民并肩而立的精神。
(二)体味句子的意义及作用
方法:可以从结构、修辞角度、描写角度等着手
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
(5)照应前文(开头)
(6)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画龙点睛
2、修辞方法及作用
方法:表达效果的作用+事物特征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如:母亲只用鱼汤泡饭。她拨开孩子们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 放在一只小碗里。
答:“ 贪婪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写出了孩子们抢着吃鱼的情景。
例如:下边这一拟人句,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晃着颤动的水影, 发出潺潺的声音”这句话 生动 形象地 写出了小溪在路途中快乐跋涉的情景, 既展现出了自身的美, 唱出了心中的快乐, 又 表现出了对时间的珍惜,对困难的不屑一顾。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如:“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 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 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 么?
答:作者采用了比喻与排比相结合的修辞手法, 既借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泉鸣的种种层次及声 响的特点,又用排比句增强了句式的气势,写出了泉声的层次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
5、对比:强调突出了+对象+特性
6、反复:强调了+对象+特性,加强语气
3、描写角度
(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方法:本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 …… )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
例如: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 “ 能不能 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
答: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男孩 求老师加一分时难为情的样子和说话小声的程度。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
方法: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例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 ” 不错的。选自《春》
答:本句从触觉的角度描写了春风柔和的特点。
答题注意方面:
1、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2、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3、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答题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从遣词造句方面品析
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文章常常通过运用精当的词语,来表达出丰富 的内涵。 分析句子时, 应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 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体特点来品 味语言。
[图片1]
(一) 、被品析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修饰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析。
1. 用来修饰限制,使语句更加准确、严密。
例句: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例句中“最顽强”说明了沙漠对人类危害之大, 危害时间之长; “之一”说 明人类除沙漠之外, 还有其他自然敌人。 两个加点的词都是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 2.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强调、突出。
例句: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
“可”强调不能忘本,突出了郭全海对农民的谆谆教导。
3. 指出程度状态,使内容更加具体、明确。
例句: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身边。
“默默地”写出了我站着的状态,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无限依恋之情。
(二) 、被品析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中心语,往往要结合文章内容品析。 1. 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中心语,能真实再现情景,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 。 例句:
(1)蜜蜂嗡嗡地闹着。
“闹”字不仅写出了蜜蜂繁忙的景象,还写出了嗡嗡的声响。
(2)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了,听说而已。
运用反复,表达了作者对此事的冷漠之情。
2、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中心语,更易表达强烈的感情,使描写更加生动。 例句: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朗润”和“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到人间时天地万物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3. 有些词语,由于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必须要结合特殊的语言环境品析。 例句: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聪明”表达了朱自清对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关心体贴的悔恨之情。
三、从修辞运用方面品析
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品析文章语言,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 称,点出修辞内容,体会修辞作用”。
在小学阶段我们常接触的十三种修辞手法有:“两对” “两比”借代引, “两 反” “两问” 双关 夸拟人。 (即:对比 、 对偶、排比 、 比喻 、 借代 、引用、 反语 、 反复、反问、设问 、 夸张 、 拟人 。还有 双关 )
修辞方法及作用
方法:表达效果的作用+事物特征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如:母亲只用鱼汤泡饭。 她拨开孩子们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 挑出一块大而少 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里。
答:“ 贪婪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写出了孩子们抢着吃鱼的情景。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
5、对比:强调突出了+对象+特性
6、反复:强调了+对象+特性,加强语气
例句:品析下列句子的精彩之处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点拨:这是一组有关花的比喻, 品味时看它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取得了什么 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花的形态、颜色等特点形象 地表达了出来。
说明:对这类赏析性题目, 可以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品味, 这样便 于有的放矢。
例句: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
从“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可以发现本句用了比喻,把“妈妈手上的裂 痕”比作“张开的红红的小嘴”, 张开的小嘴写出了妈妈手上裂痕之深, 红红的 写出了裂痕形状。 因此答案就可这样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妈妈手上的裂 痕比作“张开红红的小嘴”, 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表达了妈妈 艰辛付出。
四、从句式选择方面品析
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情调、气势和语体色彩。因此,我们在 品析文章的语言的时候, 必须根据句式的特点, 结合上下文, 理解句子所要表达 的内容和运用这种句式取得的效果。
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 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 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 ” (鲁 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此段中运用了 “不必说 …… 也不必说 …… 单是 …… ” 这样一个概括面很广的 句式,强调了百草园中又趣味的东西无比丰富。
3小学语文句子排序题的做题方法
将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这是一项综合训练能力,可以训练我们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其实这类题型并不难,很多题目都有十分明朗的线索或表明顺序的提示,只要我们找到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化难为易。
看到题目,首先要反复阅读,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在读懂的情况下才可以弄明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先考虑一下几个句子重点写了什么事,有哪些步骤等,只有这样仔细阅读才可以找到句子排列的顺序,找到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句子的排列顺序。
1、时间的顺序
在有的题中,几个句子虽然被打乱了,但是可以明显找到关于时间的词语:如早上、中午、下午;几天前、昨天、今天、到了晚上等,这些词语就是明显告诉了我们句子排列的顺序,只要结合这几个时间词语便可以正确排列句子。
2、方位顺序
如果是介绍一个地方、一个空间或者一个物件时,有时会出现上面、下面、左边、右边、中间等方位的词语,那么这些方位词就是我们排列句子的依据,我们可以根据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从里到外等顺序排列句子。
3、事情发展的顺序
如果是写事的,就会有描写事情起因的词语,如开始、后来、最后等提示,也许会先介绍事情的起因,然后是事情是怎么发展的,最后的结果等,自然我们就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利来排列了。
4、参观的顺序或地点转换的顺序
如果是游记、参观之类的文章,就会有一个参观的顺序,先看到了什么,接着是什么,有时是过渡句中有意暗示我们,诸如“看完了某处,我们又来到了某处”之类的话语,这就是排列顺序的方法。
4小学语文句子缩写的方法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
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
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
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
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
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1)先找出句子讲的是哪一样主要的人或物。
(2)找出句子最后一个词语(去掉助词“的”字后变的内容后),如果是动词,那么句子就缩成两部分:人物+最后一个词;如果不是动词,还要找出一个动词出来,句子就缩成三部分:人物+动词+最后一个词。
(3)一般情况下不保留“的”“地”前边的词语,还有“得”字后面的词语。
4、如果句子是问句,缩写以后同样也是一个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