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一年级数学怎么教?一年级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开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形象演示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我们教师就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以利于他们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把他们感兴趣的形象应用于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时,我出示了5个鲜艳的大桃子图片,问学生:“图片上是什么啊?有几个?学生们边说,我边写上5。接着,我又贴上三个,边贴边问:老师又拿来几个啊?学生边回答我边写上3。接着,我继续问:“一共有几个桃子啊?”有的学生从1开始数。这时,我启发学生,有没有比从头数更巧妙的方法呢?由于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加法,不少学生马上回答:“用加法,5+3=8。”这样,通过图画的诱导,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数的运算。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既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图片0]
让学生动手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例如,在学习6的分成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六个小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很快有了不同的分法。
这时,我启发学生:“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分,比如,一边按照12345的顺序,那么另一边就是几呢?同学们来试一试。”学生很快发现,一边是12345,另一边则是54321。这时,我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那么,你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7可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7可以分成(),()。这时,我启发学生:你怎样才能最快地记住他们呢?这时,有不少学生学激动地说:“老师,我发现规律了,左面一组数和右面一组数的顺序是相反的,我记住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轻松学到了知识,还从中总结出了规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
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心理认同。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有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知。教学中,教师要充满激情,并经常变教法,在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中“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凭借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信服教者的心理认同。
用爱构建民主课堂,拥有“心理安全”。
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他会心情舒畅,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也不怕别人非难,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儿童文学家冰心说:“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互相亲爱的朋友。”教学中,我们要满腔热情地爱学生,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要通过创设心理自由的课堂教学空间,消除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使学生敢于提出疑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才会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想象更丰富,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习惯。
发现成功亮点,享受成功喜悦。
成功会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性地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会为获取渐进式的成功感到高兴和骄傲。即使学生偶尔回答还不够准确,解答还不完善,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而应去发现他们的一丝亮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设计悬念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几个任意的凸边形,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结起来,观察构成了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凸边形,都构成了平行四边形时,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会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的问题,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图片1]
设计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能使他们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在“一定能摸到红球吗”这堂课中,要让学生掌握判断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我设计了一个“我们最有默契”的游戏:请各小组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些事件,再请他们的好友表示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比赛哪些同学最有默契!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很多有意思、有意义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在全班同学中任意抽取一人是女生;伊拉克战争中英美联军向萨达姆的30所官邸同时发射导弹,击中了萨达姆……然后请他们的好友回答该事件的可能性是多少。我发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非常兴奋,他们对于自己成为他人最有默契的好朋友感到非常高兴。整堂课学生抒发了自己对集体的热情、对世界大事的关心,还有对友谊的真诚。
设计实践型问题,引导学生拓展课程资源。
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等知识后,教师可这样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记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再选择几种介绍。这样,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示学生的思维特点,真正做到自主探索,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发挥教学的艺术魅力数学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数学教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用艺术的形式诉诸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使陌生的材料熟悉化,乏味的材料趣味化,抽象的材料具体化,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与进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时而出现疑问,时而得到启迪,时而产生顿悟,时而获得成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困惑、有惊讶、有焦虑、有激情、有欢乐的起伏跌宕的情感变化过程,成为一个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善于利用数学游戏、启发谈话、学具操作等方法,在课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诱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心理,使学生在兴奋的情景下跃跃欲试地进入新课学习。
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去除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