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合作机构>

勤学思培训网OHOWMM

欢迎您!
朋友圈
机构未认证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00-21:00

位置:勤学思培训网OHOWMM » 培训新闻 » 文体艺术 » 音乐 » 琵琶 » 终于懂了一年级数学教师怎样组织教学

终于懂了一年级数学教师怎样组织教学

发布时间:2023-01-30 21:43:28
1一年级数学教师怎样组织教学

一年级数学教师怎样组织教学?要激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依据教学内容,去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和练习方式。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就是导入新课,它决定着一堂课能否上成功,恰当的导入语言是一堂好课的基础,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巧妙的导语,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好奇,从而使他们的思维紧随着教学思路走。如,在进行第一册中“6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在计数器上连续拨上1、2、3、4、5,边拨边让学生数,又一个一个地拨下去,还是边拨边让学生数,并大声地读出来,然后问:“5比4多几?”学生回答说:“5比4多1。”教师相机说道:“由于5比4多1,所以5就站在4的后面了,那么,5的后面是几呢?”因为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了数字,对这部分内容不太陌生,所以,学生齐声答道:“6。”此时教师点明课题,并板书“6”。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图片0]

二、运用教具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运用数实物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投其所好,以小孩子喜欢的图案作为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得数是5的加法”时,我先在黑板上贴了4只小白兔,边贴边提问:“黑板上贴的是什么?有几只?”学生回答后,板书“4”,紧接着又贴上了1只,问:“又跑来了几只?”学生回答后,板书“1”,接着问道:“一共有几只兔子?”同时用粉笔画一个圈,把所有的兔子都圈起来。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该选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回答:“用加法。”教师板书“+”。再用双手往一块儿合的手势指着所有的兔子问:“4+1等于几?”学生回答:“4+1等于5。”学生通过观察教具发现:求一共是多少,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应该用加法计算。再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有10个梨,吃了4个、还剩几个?”在教这道题时,我事先准备好了10张“梨”卡片并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数一数黑板上有几个梨,学生数了数,答道:“黑板上有10个梨。”我说:“吃了4个就是去掉了4个(同时我摘掉4张卡片),还剩几个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说:“还剩6个,用减法计算。”通过上述例子不难看出,教具可以使抽象概念变得具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他们打下了剖析应用题的基础。

三、利用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我们从事教育事业,就必须善于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依据其心理特征,投其所好,方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妨抓住并利用好儿童的这一特性,让这一特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比如:4+5=( ),我先让学生用两种颜色的花,分别摆出5个和4个,然后再让他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花,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把两种花合在一起,可以用算式4+5=9或5+4=9来表示。

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合理建构,优化认知结构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上,要从被动接受现成结论,转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构建新知。在教学中要针对教材知识结构,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构建新知。比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先拿出三个笔筒,里面分别插有2支、7支和3支铅笔。提问:“谁能把铅笔移动一下,使每个笔筒里的铅笔一样多?”一位学生前来,想了一下,从第二个笔筒拿出2支放在第一个笔筒,又拿出1支放人第三个笔筒。

教师又问:“现在第一个笔筒里有几支铅笔?第二个呢?第三个呢?”“谁刚才看见他是怎样移动的?”(暗示“移多补少”通过第一层次的操作,学生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问:“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大家跃跃欲试,另一位学生上来,)把三个笔筒里的铅笔都放在手中,又在每个笔筒里放进4支,边放边说:“把这12支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支。”至此说明他们已初步掌握了平均数的基本思想以及解题规律。

[图片1]

教学开放,培养探索精神

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在轻松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地思考、研究和领会知识与其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开放性的指导,重点放在教学过程的宏观控制上,多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为他们指导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思路;课堂要有开放的气氛,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过程的民主上;学生要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学习,教师就必须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条件。例如:第一册数学教材中((6、7的加减法》后安排“想一想”的题目,有一幅图的意思是:一只小老鼠背着一个袋子,里边装着7个土豆,可是袋子破了一个洞,小老鼠跑到半路就掉了4个土豆。要求学生完成口十口=7,7一口=口。一位老师在教这个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想一想,然后说说图意再列式。大部分同学列出的算式是4十3=7,7一4二3。

而有的同学认为小老鼠袋子里的土豆还会继续往外掉,所以可以列成5十2=7,7一5=2;6+l二7,7一6习等可能的算式。这时一位富于想象的孩子说:小老鼠回家后发现口袋破了,于是沿原路返回把掉了的土豆捡回来,应列式0+7=7,7一0二7。太棒了!这时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小老鼠回去捡时,它的土豆早已被其它小动物捡走了,什么也没得到。所以应该把式子列为7十O=7,7一7=0。这既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里力求从现实世界的生活实际人手,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认真的动脑思考、尽情的表达交流,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自主探索、不断创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发展。

3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教师创设的典型场景,这种场景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尤其是要靠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创设一种能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美的情境。如二年级上册,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教师说:“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棵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教师接着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学生很快地列出了算式。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整个学习的过程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机会。

精心设疑,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如:教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问学生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说:“一共有9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说对后,教师给予表扬,接着教师又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此时,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并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得不对吗?”这时教师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教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学习兴趣。

4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改进教育与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动”起来带着信心主动学习。首先要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摘掉“有色眼镜”带上“放大镜”。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不要吝啬自己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他们表扬;尤其是对“学困生”我要缩小其错误,放大其优点和“闪光点”,使对自己充满自信,让他们感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一样的关爱,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不能墨守陈规,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时空和文本。比如我们可以学习“洋思经验”,每天放晚学前给学生发新课预习提纲,让他们带着目标先自学新知。课中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们自己在学习小组里围绕提纲和新知进行讲授,教师点拨 ;对普遍性的问题和难点、重点,教师进行集中讲解。课尾进行当堂训练。这样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使他们整节课都处在自己主动学习的状态中。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勤学思培训网OHOWMM 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

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课程?赶快告诉课程顾问,让我们顾问马上联系您! 靠谱 的培训课程,省时又省力!

微信访问

#tel_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