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设计,供大家参考。
1.教学设计要围绕单元专题组织教学,体现整合意识
现在新编的教科书,均是以专题组织单元。比如:有时这一单元中的课文均是描写多彩的春天的;有时单元中的课文全是讲各类家庭生活的;有时这一类单元课文又是写环境保护的……课文内容不同,写作角度不同,但主题却是一样的,或呼吁和平,制止战争;或介绍科学,鼓励创新……
[图片0]
为什么专家们要如此编排教科书呢?笔者觉得这样安排,很能够创设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收集、积累资料,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从不同的视角感受主题,学习不同的写作方法。那么,教师如何把编者的教学意图传递给学生呢?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对单元中所学课文回顾的环节,小结出课文中与主题相呼应的部分;可以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或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在"语文园地"的学习中,更可以通过"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这四个栏目,整合整个单元所学的知识,突出单元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整体认识和感悟,为写作积累素材。
2.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
低年级语文课本上的插图编排得很有讲究,充满了儿童趣味。比如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中"j q x"与"ü"相拼,插图中就出现了象形的"j q x"高兴地与戴着帽子上画有两点图案的"ü"相拥抱,就好似四个小伙伴很久没有见面了,一见面就高兴得不得了,小"ü"高兴得连头上的帽子都掉了。
如果引导学生看懂了这幅图,比教给他一个口诀"小ü小ü有礼貌,遇见j q x就脱帽。"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比如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课中有两幅插图。
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后进行对比:小女孩与珍珍有什么不同?尤其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月亮的脸的变化,引发思考:为什么月亮会有这样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文章中"孝敬父母"的主题思想。课文插图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你看,专家编者是多么细心呀!这么好的资源,教师怎能浪费呢?
3.教学设计要注意语言积累
现在的语文教学,除了旧有的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归纳外,更注重了语言积累。不光是积累类似于"日积月累"的词语,更要是好词好句,如拟人句、比喻句、叠词、成语……在积累感悟中并由此生发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语言积累的目的是增长见识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什么是最美的语言?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能准确表达内心感受的质朴词句。要写出这种句子必须经过学习、感受、锤炼、升华的过程。这一训练过程很长,其中一部分训练就包含在平时课堂的语言积累中。还有一点,有的老师在讲析课文时,过多地注重了人文性,不断地渲染主题思想。
在语文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低年级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中抓住一些字眼、文眼,进行"精雕细琢"地细节剖析,更能让人体会深刻,学到真正的语文知识。
4.教学设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的识字能力是要从多方面培养,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地方都可以识字,电视、广告牌、报纸、车牌、买东西时的包装袋等等,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识字。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笔记录五个生字交给我,每天要记录不同的字,而且一个星期要把你记录的25个生字读、默写一遍,并且要记录你从哪儿学来的。充分利用课内外识字相接合,用课外学的字课内互相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阅读能力培养的多元化。语文是工具,亲自使用工具,才能掌握好工具。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低年级读一小条新闻"记录下来,不会的字可以记录下来问同学、问家长、问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高年级的学生,我采用了"读一小段短文"的方式。我每一节课都给学生读一点点,读到最精彩的地方停下,告诉他们我读的在什么地方,第几页,哪一本书上,到什么地方去找这本书,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5.教学设计要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应渗透到各类学科中,而语文中的一篇篇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文章,更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大好时机。如:《失物招领》教育孩子们不要乱扔垃圾;《两只鸟蛋》教育孩子要爱护鸟类;《识字2》教给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育学生要做诚实守信的孩子……点点滴滴地渗透远胜过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的教育。
正处于单纯年龄的低年级学生,他们更能接受这种教育并养成好习惯。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也是教学应达到的目的之一。但是课堂上有时出现了这种现象,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
老师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思想教育,引用资料,进行洗脑。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德育教育必须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渲染和扩展,点到了中心,学生能说出道理即可。
6.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是非常丰富的,按文体来分,可分为说明文、寓言、诗歌、记叙文等。但从记叙文来看,还能分为写景、叙事、写人和状物这四种。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
除此之外,每一节小学语文课的教学都要将教学的总体要求体现出来,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如果偏离了总的教学要求,那么教学和教学方法的服务也就不再具有针对性了。
7.教学设计要灵活多样,符合儿童心理
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状况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如,中高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我们就可以使用导读法或是谈话法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体现出来。
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无法持久、稳定,理解能力不强,也不具备感性经验,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多用谈话法和直观交流法等。除此之外,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以培养其能力、开发其智力、帮助其获得知识为目的,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让学生喜欢学习并且会学习。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设计一
一、把握三维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有效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精美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目标设计呢?经实践,我们认为:第一,要认真研究所定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操作性;第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确定目标的重点;第三,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可获得的教学资源,以便挖掘教学潜在的教育意义;第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在具体的操作中应特别做好以下两点。
1.在目标中体现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
作为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大体应包括三个侧面:知识技能、方法论(即学习方法)、价值性知识。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标尺就是关注“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
如何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体现方法论和价值性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三个侧面的知识要明确,并体现出语文个性和课时特点。
例如,《桂林山水》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会“抓重点词句列提纲”的方法,当堂背诵课文;(2)学会9个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等方法理解 10个词语的意思;(3)学习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按“总—分—总”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为祖国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一游的美好愿望。
如果我们把目标(1)表述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就缺少了“方法与过程”的体现。如果把目标(3)表述成“了解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就缺失了语文的学科个性。
因此,诸如“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 “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表述,其实都是某一个学段的目标,不是课时目标。
2.重视教学设计三个领域目标的整合
在教学目标设计的上述三个领域中,前者重视的是脱离现实生活实践、抽象性的学习,实现的是基础性目标,极少兼顾个体差异;而后两者重视的是真实情境的学习,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实现发展性目标。因此,通过目标的整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有效设计的研究
1.潜心会文(教材),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现在,不少所谓的“新课堂”更多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而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
有的课脱离文本,有的课甚至放弃文本,夹杂着一定程度的肤浅、浮躁。正是由于教师忽略了“钻研教材”,从而表现出种种弊端,教学无效、微效的现象严重。
那么,如何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教材解读应分三步。
第一步: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文独到的认识。
第二步: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教师还要从教材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
第三步: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教材中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更广阔的视野。
2.有效重构,选准教学内容
(1)中心突出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看哪些内容最能体现教学目标,就围绕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就能中心突出。
(2)有针对性
针对重点设计目标自然能突出重点。
(3)以学生为主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处处围绕学生进行,通过点拨去启迪学生思维,去理解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从而掌握教学内容。
三、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
1.整合策略
即教学设计体现板块结构,整块推进。“教学板块”是指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必由若干教学板块组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我们认为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以三个左右为宜,使之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灵动的预设柔性。
[图片1]
提倡“大道至简”,即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不可承载太多的“使命”,要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搞教学,扎扎实实促发展”。
2.中心问题策略
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设计一个能转化为任务的、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中心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中心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由易到难,或能分散难度的问题序列。中心问题应体现教学的任务性和挑战性。
3.优化教学结构的策略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有机地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巧妙地串连融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滚动的轨迹就是课前预设时的理想教学主线。因此,优化的教学结构应做到清晰分明,这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构的内在关系决定的。
4.兼顾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学生。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设计,它兼顾到预设的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预设和生成的兼顾策略就是教师在设计中要具备生成意识,既要重视预设生成,又要充分考虑并有意识地引导课堂的实时生成。
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设计二
(一)整体感知语言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
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
当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三)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形式的练习达到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则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来实现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课文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
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观察的积蓄)——运用(打草稿、修改、誊写)。
4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设计三
一、 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迁移情境
创设迁移情境就是把学生原有的动机和兴趣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上来,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如:上小学语文第七册《趵突泉》之前,先简单地给学生介绍“趵突泉”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界的山东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现统称为的突泉公园,景色很优美。
你们想不想看看的突泉那美丽、奇妙的景象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趵突泉》。这样的指导,就会把学生听的动机和兴趣成功地迁移到课本的内容上来,很想看看趵突泉,以一饱眼福,去领略它的美景,感受它的奇妙景象。从而激起了学生主动求学的积极性。
二、创设悬念情境
创设悬念情境,可以诱导学生去探究,造成一个期待的心理。如教学《称象》这课时,教师这样提出疑难问题:老师这儿有一个疑难问题,谁 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下? 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臣们又想不出啥好办法,有的建议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来称,这种办法肯定不行。
你们说这件事难不难办呀?当时有一个6岁的孩子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聪明的孩子是谁吗?他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让我们一起到《称象》这一课去寻找答案吧。
三、创设录音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录音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热烈而和谐的学习气氛。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观潮》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昕一段涨潮的录音,像这样有声的自然景物,学生在想象中通过听录音,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谜语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谜语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竞争”意识,通过对谜语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生识记生字“影”时,可让学生猜个谜"三支大炮打到日本东京"来帮助识记;又如让学生 猜"查先生真奇怪,鞋子不穿当帽戴"来记忆“香”字。
再 如教学生辨析形近字"池、地、他、驰"时,可用猜"也"字的谜语来识记它们"加水能养鱼虾,添土能种庄稼,添人不是你我,有马能跑天下。"这种"寓教于乐"的识记方法加强了学生的持久记忆,大大地减少了错别字的出现。
五、创设阅读扩展情境
创设阅读扩展情境,能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所学知识的巩固。如教学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太阳),教师在总括课文时加以引导: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这样的密切。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太阳的传说,除了课本上的介绍,你们还想知道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有关的传说吗?现在,老师向你们介绍几本书:《后羿射太阳》、《神奇的太阳》、《太阳能的利用》。读了以后有什么收获别忘了告诉老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创设幽默情境
幽默是教学的佐料,教师的课讲得生动有趣,幽默诙谐,使学生时时保持“亲其师,信其道”的感受,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如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庆”字时,XX同学,你的"庆"字为什么多长了一个眼睛?接着随手将学生写错了的"庆"字写在黑板上。
指出多了一点就是多了一个眼睛;又如"查先生的鞋为什么当帽戴了“?指出第九画一横写成了第一画一撇;再如 "忘"字时,可有礼貌地请x x同学到手术台(讲台)来当一回外科医生,给病人动手术。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出 一个"忘"字,然后问:你的"忘"字口上长出了一个什么怪东西?请你动手术切除。
这样在幽默风趣的笑声中进行教学,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他们在笑声中受到启迪,从而犯类似错误的学生大大地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