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既是教师备课的起点,也是我们课堂学习行为追求的目标,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课堂学习实践、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概念
学生能否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取决于对所学的概念是否真正理解,例如:在学习乘法时,其概念为“求n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学生首先应该在了解加法法则的基础之上学习,把乘法概念分解,首先是n个相同的加数,即所有的加数都相同,然后再进行简便运算,如3+3+3+3=12可用乘法简便运算为3×4=12;5+5+5+5+5+5=30可用乘法简便运算为5×6=30,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乘法的概念,同时又体会到了乘法的简便作用,一举两得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四年级上册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中的口算除法中教师应先复习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再接触本课内容,让学生先学习问题:每班有20面彩旗,4个班有多少面彩旗?再学习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这样即复习了乘法又引入了本课的除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除法的概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其乘法法则为“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可是有的同学在两种法则学完之后,概念混淆,计算分数乘法时,把乘法当成了加法算,甚至有的同学把概念背成了“分数乘以分数,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就是对数学概念不够理解、不够掌握,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概念,为更好的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片0]
通过学生直观感受和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空洞的一味讲解,学生会感到乏味,时间久了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和亲身经历。
例如:在讲解“平行与垂直”时,教师只靠口头表述并不一定生动,还不容易学生理解,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在纸上画一画,通过学生直观感受和亲身经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我相信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又如在六年级学习的相遇应用题时,如果能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和让学生实际模仿的方式,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数学落实目标一
目标的制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避免流于形式
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笔者认为首先要研究课标,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相关部分内容要求我们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什么;其次要明确我们自己的知识起点、兴趣度、接受能力等,所以目标的制定要从我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毕竟不同同学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学习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我们不同同学之间个体的学习差异。再次要研读教材,教材是我们进行学习的主阵地,用好教材,对于我们学习目标的达成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我们可以把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作为一星级目标,而x2+(p+q)x+pq=(x+p)(x+q)十字相乘法,我们可以确定为二星级目标,可在完全掌握了一星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探究了解。这样,既可以避免高阶学习目标我们的认知干扰,又可以增强我们思维的活跃度、自豪感、求知欲以及探究热情。
[图片1]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不能空泛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尽量避免用含糊的、空泛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如“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等。而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我们自己,一切目标的设定都要符合我们的思维特点,还要有可操作性,可以用行为动词(比较、辨别、解决、操作)等对学习目标进行界定,使我们有目标可依,能进行有效操作,避免知道、理解、掌握等。行为条件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能做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
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一课学习时,如果把目标表述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那么学习活动结束时,自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到底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自己往往难以明确,不好验证。但如果把目标具体化为“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一般式中a,b,c分别表示什么”,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确认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3数学落实目标二
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相辅相成关系,不可分割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我们展示的三维目标,常常会把“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严格界限机械区分,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利于突出重难点,不利于检测当堂所学知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实际上,教师更要明白,“三维目标”是对我们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它们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如我们在学习《二次根式乘除法》时,教师确立了这样一条目标:“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乘除法法则,并用法则进行计算”。这实际上是把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两维目标很好地进行有机的整合。再如,我们在学习《菱形的性质》时,“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数学模型,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体会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乐趣”,这一个目标则是过程、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这比把三者割裂开来,显得更简洁、更具体、指令性更强。
理清目标关系,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数学是理性的,它自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性很强,能力要求也较高,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赵州桥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一堂数学课是否成功,是不是求真务实,首先要看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在知识上没有理解,能力上没有提高,那么不管这堂课表现的如何精彩,也是一堂没有实际意义的课。课堂知识和能力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一般较易把握。
但要注意数学学习的知识与能力是十分广泛的,要特别关注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达到的水平及其课堂评价。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过程中除了以课标为依据外。最为重要的是要以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本堂课这一目标要达到的程度。要以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新理念产生了误解。表现在实际教学中的追求虚美和形式主义,这种认识和行为与新课改背道而驰,要坚决摒弃。
4数学落实目标三
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面对数学新课程,教师不能以给结果来替代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因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己探索、体验的过程。所以,数学学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他们经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带给他们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发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教师要做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观察、类比、想象等,培养和启发他们的多向思维,从而让他们不断地、更好地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
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正因为这样,数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只是要求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还应当包括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思考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要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做到知能协调,做到知情统一,做到情理结合。
在知识应用中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应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