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字词教学并不单是低年级的事情,中高年级也不应该放松。那么,词语教学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词语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1.直观形象法:
通俗地讲,就是利用各种形象的实物、图画、多媒体技术并抓住汉字的自身特点进行释义来向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程度。这样可以化解教学的难点,帮助理解那些接触少、意义深的词语,还节省了教学的时间。
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和《恐龙》这两篇文章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这两种离农村孩子较远的场景,使学生理解“珊瑚”、“恐龙”、“白垩纪”,体会到神奇之处;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放大特写图景,为学生创造鲜明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五光十色的海水”、“庞大的海龟”、“凶恶的三角龙”等。
[图片0]
《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映山红”、“油桐”、“新绿”、“明艳”、“突兀森郁”等词语就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图片来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悟,在联想中理解了词语,领会了内容。
2.客观联系法:
即联系生活体验、已学过的词语、上下文等综合手段,为理解词语而服务。
A.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文章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作者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领略作者的感情,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冰心老人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有一句是写那个小姑娘“忸怩地回答、又摆弄纽扣”, “忸怩”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你在生人面前表现的不自然、害羞就是“忸怩”。
B.联系上下文:
这是老师们最常用的方法了。比如“骄傲”一词,在不同的文章语句中表现的意思就不一样。在“他考试得了满分,很骄傲”和“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华夏儿女无不骄傲万分”中,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当然,这是比较浅显的。
再如《穷人》这篇课文有这么一句:“恩,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其中“熬”是关键字,首先让学生明白在句中之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然后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用“忍受”、“支撑”、“坚持”、“挺”来替换,让学生在比较中讨论,说出“熬”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渔夫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
再让学生由“熬”字展开想象,想象他们以后的日子将怎样过,学生已被渔夫和桑娜的善良心灵感动,想像的闸门很快打开,滔滔不绝。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雪中送炭”是课文中表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的重点词之一。
按照词典的解释,“雪中送炭”是比喻别人在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离开课文,就无从知道“雪中”指的是怎样一种情况,“送炭”送给对方什么东西,更无法理解朝鲜人民怎样雪中送炭的。
结合上下文,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课文中的“雪中”是指“敌机封锁,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陆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艰难处境。“送炭”是指“大娘带领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的感人情景。
结合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不但确切地理解了这个词语,使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落到了实处,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小学高年级语文词语教学方法一
一、朗读,让词语教学“有情”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盘古开天地》词语教学片段:师:这个词谁会念?生:滋润。师: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生茫然,这样的“词语教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头一次。)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生:三点水。
师: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润了,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生:(齐)滋润。(有进步,但还不到“位”,还不够“味”。)师: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
生:滋润。(声音柔柔的,感觉很舒服的样子。)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知晓“滋润”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就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
此时,“滋润”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汇,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它更带着人们舒服的感觉。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表演,让词语教学“有趣”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
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
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
三、演示,让词语教学“有味”
词语理解最直观最便捷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法。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
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除了教师演示,学生也可以自己“演示”。
如教学二年级的《从现在开始》的“轮流”时,教师出示词语卡片:“现在,请这一竖行的同学,开炮念这个词?”学生念完后,教师启发说:“刚才,你们一个接一个,怎么读了这个词?”教师指着词语卡片,学生心领神会地答道:“轮流。”
四、多媒体,让词语教学“有景”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教学这一段时,可以适时出现“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孩子们惊喜的目光、张大的嘴巴、啧啧的赞叹声,不正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了。
这时,你只要叫他们认真想一想: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多的颜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呢?在孩子们不约而同喊出的词里一定会有“五彩缤纷”。
又如象形字的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其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
[图片1]
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而会意字教学,利用课件提供丰富的图景,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
如教“笔”字,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五、游戏,让词语教学“有思”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如一位教师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操场上》的教学中,在教学完六个新词后,设计了“词语归类游戏”。
3小学高年级语文词语教学方法二
一.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 确切。
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 。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 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 :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
通过这种对词的 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 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比较琢磨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 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 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 ”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 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
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 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三.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 语言的独到功夫。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 进行换词训练。
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 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 ;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
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 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 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
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 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 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动作释义法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 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
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 :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 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4小学高年级语文词语教学方法三
一、 按字的构造进行教学
字,从构造上可分为六种。
(一)、象形字。象形造字法是摹拟事物的外部形状造字的方法。比如:“山”就像一座大山的样子,在一群山的中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木头的“木”本来是一棵大树,上面是许许多多的树枝和树叶,下面是大树的根。“休”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等等。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述,学生不但易于记字形,还能掌握字义。
(二)、指事字。 指事造字法是通过在象形字或象形图绘上增添指向性、标示性符号来创设新字的方法。指事字分两种:一种是纯象征性符号构成的,例如:一、二、三、四、上、下等,这类指事字很少;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提示性符号构成的,如“刃”在“刀”加一点,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在教这一类字时,对学生进行提示性讲解,学生很容易掌握。
(三)、形声字。 形声造字法是利用相对独立的偏旁,来创设新字的一种方法。从结构上看,形旁和声旁的组合部位主要有下面六种方式:
左形右声 河、晴、财、购、优、征
右形左声 都、切、致、胡、战、剃
上形下声 空、芳、宇、爸、翠、箱
下形上声 勇、盛、基、袋、盒、照
外形内声 阁、固、匣、囤、赴、廷
内形外声 闻、问、辩、辨、赢、嬴
由于学生接触这一类的字较多,对学生进行讲解、说明,学生就能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四)、转注字。 转注造字法是在会意字上增添字形中原本已有的字根;或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上增添与其原本意义相通的字根,以其作为“类旁”,从而创设新字的方法。
它不是直接造字的方法。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抓”和“姥”时告诉学生:爪——抓,“爪”的构形为一手。增添“手”(扌)旁,转注为“抓”,表示“爪”的本义之一(动词义),即抓取。
老——姥,“老”的本义为更年期以后的老女人,引申后则表示一般的年老、老人。“老”字增添“女”字,经转注后写作“姥”,专一表示“老女人”。
(五)、假借字。假借造字法是一种利用已有的文字(即本字)来创设新字的方法,即借用原本已有文字的形、音、义,以类旁或声义旁的置换来创设新字的方法。如:“贪”借“含”的形、音、义,以“贝”置换本字下部之“口”,表示侵吞财贷。沙——砂、纱。“沙”字从水从四点小,乃是一个会意字。“砂”从“沙”假借而出,表示砂粒。“纱”从“沙”假借而出,表示稀疏而粗糙的丝麻织物。
(六)、会意字。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如“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如“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
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只盆的形状(皿),上部是只手的象形伸入盆内,盆中还有水,表示在洗手。于是我在教“众”这个字时,启发学生 :“一个人用‘人 ’表示,两个人是‘从’。三表示数目很多,那么,有很多人应该这样表示呢?” 由于前面已经讲过象形字的构造特点,学生很容易掌握“众”这个字的字形和字意。
二、 按字的读音进行教学
汉字从读音方面分为多音字和同音字。多音字可以音义结合。多音字的读音往往与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记忆多音字时,可以与它的意义一起记忆。关注词义的区别、词性的不同、口语书面语的区别等。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多音字不能正确地发音,甚至只发一个音。每遇这种情况,就让学生查字典,以确认某字是多音字,然后区别读音,弄清不同读音的字义。
如“看”有两种读音:“看”与别的字组成词有“监视”、“守护”之意的读“kān”(看门、看家、看守、看护,看押、看守所、看家狗等);有观察、瞧、访问等意的读“kàn”(看见、看书、看齐、看待、看望、看病、看重、看电影等)。
让学生通过对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进行组词以加深对字的理解。而同音字在字形上总是有差异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差异,联想出它的形近字,从而进行区分。如:同音字“报”和“抱”。
我们除了可以通过他们都是与手有关的动作,记住是提手旁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形近字的联想来记住他们的右边部分。中国的汉字中有很多会意字,我们可以抓住汉字形上的会意展开想象来区分同音字。
例如:同音字“明”和“鸣”。“明”由“日”和“月”组成,“日”“月”同在,则“明”。“鸣”意为小鸟张着嘴巴在叫。有些同音字有相同的部件,我们可以先记住相同的部件,再通过不同部件来会意联想,从而进行区别。
如同音字“蜜”和“密”。“蜜”的下面是一个“虫”,表示与一种昆虫有关的东西,如:蜜蜂、蜂蜜。又可表示与蜂蜜有关的甜甜的东西,如:糖蜜。“密”的下面是一个“山”,表示与山上的东西,像植物之类,如:茂密、稠密。
告诉学生区分同音字的方法,对同音字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三、按字形进行教学
形近字虽然形近,但在字音或是字义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分析形近字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从该字的基本特征出发,寻找教学的最佳方法。
如形近字"渴"与"喝"这两个字,它的偏旁部首、意义和字音不同,学生经常用错这两个字。这两字的差异在于:①声调不同。②偏旁、部首不同。③字义上不同。前者是"口渴"之意,后者有"饮水"之意。
在教学中,采取了比较法来引导学生区别这两个字--即从字义及字音上去辩识。对于形近字,还可以由韵母区别字形。如学生写“东”“东”与偏旁组成字时混淆不清,亦采用了如上的方法,总结出凡“an”韵的字写作“东”(炼、练、拣);是“ong”、“en”韵的字写作“东”(栋、冻、陈)。象这样的方法简单、易记、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