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好小学生数学?学数学教学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课堂上应以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为根本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条件,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的教学方法。
1、教学者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将教材与实际相互结合,做好备课的工作,合理安排好课上需要讲解的内容,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铺垫,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
2、教学者要重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相互结合的工作,让学生在课堂之中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发散思维,并且开阔视野,同样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图片0]
3、教学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不能一味的填鸭式的教育,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一点帮助都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
4、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开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的情景,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得学生运用已有的只是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到学习的方法或是解题思路。
2小学数学教学体验
提高学生对数学提问的质量
1.提问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提的问题不在乎多,而在精。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2.提问要富有启发性。避免追求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的提问。
3.提的问题要难易恰当。问题提得过难,学生无法回答,过易了学生用不着动脑筋就能回答。学生既不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动一动脑筋又能回答出来。
[图片1]
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1.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
2.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3.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3打造小学数学活力课堂
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体现数学课程的开放性
一味的知识讲解,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从而逐渐丧失数学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起着阻碍作用。所以,除了向学生讲授教材上的表面知识,我们还应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体现数学课程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为构建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打下基础。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大致了解了小数的加减法法则和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之后,我就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了一种购物情景,即对教室进行简单的布置,让几张桌子拼在一起,上面摆上我提前准备好的画有各种物品和贴有价格标签的卡片,如元的水杯、元的梳子、元的帽子、元的书包、元的乒乓球等,然后在班里依次选取几名学生,让他们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亲身体验购物过程,并自行经历对小数价格进行计算的过程,在学生交易完毕后,由我们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这样,我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一下子使课堂气氛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学生也都对这项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参与兴致。
开发学生思维的主阵地
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4让数学教学更加吸引学生
课堂上让学生脑、口、手全部动起来
努力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动手、动脑、动口,是搞好数学教学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之一。具现代认识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对数学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理解转化为他们自身对数学的认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前为新课做铺垫,这一过程被很多教师忽略,其实在做铺垫的过程中教师如果选择一些有趣新奇的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那么学生自然就会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甚至对新课产生期待,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因此我们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相对来讲简单的方式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在这一点上,小学教师要注意把握度,既不能做的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会击退学生学习的信息,太简单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这样就可以唤起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求知的学习意识,以便更好的搞好教学,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另外在讲新课程时,教师要避免先入为主,注意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之后思考,讨论,甚至可以组成小组动手演示,最后再由老师讲解。这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课前引课,会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自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加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让游戏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
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一致性
教师运用游戏的内容如果与教学内容相脱离,那就等于本末倒置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其结果就是只给孩子们带来一阵欢笑,知识随着笑声的结束也就消失了。这些游戏均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创作,不能照抄照搬,随随便便。
游戏形式要坚持创新性、思维性
我们运用游戏教学的形式,就是要让学生活跃气氛,增添学习兴趣。如果一再的采取陈旧单一的游戏形式,那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厌倦的感觉,那么我们运用游戏教学的最出动机就失去了。类似“找朋友”、“对口令”游戏。只用一两次还可以运用多了,学生便觉得腻味,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