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合作机构>

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欢迎您!
朋友圈
机构未认证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00-21:00

位置: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 培训新闻 » 语言培训 » 小语种 » 德语 » 终于明了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方法

终于明了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方法

发布时间:2023-02-06 05:09:19
1 小学 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方法

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是以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重构、整合的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用能力的优化教学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诵读训练策略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在教材中有些单元课文内容浅显,文字通俗易懂,学生理解障碍小,而且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厚,十分适宜朗读训练,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不但可以节约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还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图片0]

基本教学流程为:整体感知、了解大意;以读代讲、理解感悟;诵读展示、升华感情。如人教版小语四上第一组以“自然奇观”编写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通过单元朗读课,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绚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整体感知,了解大意——开始单元教学之始可以采用课件呈现的形式,把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奇异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美丽动人的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通过精美图片的一张张呈现,把孩子们带入美丽神奇的自然奇观之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读整单元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达到了解大意、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2)以读代讲,理解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读中悟文,在读中悟情。

例如《观潮》一文中,在理解了“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等词语后,教师可结合课件配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江潮的变化,感受观潮人的惊喜。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然感受到钱塘潮之“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3)诵读展示,升华感情——在学习了整单元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环节:选出本组课文中描写最吸引你或者最令你陶醉的句子或段落,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展示。这样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单元整合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二、整组练说策略

如果机械地把口语交际的学习独立地进行,那课堂上的“口语交际”往往会成了一种技巧训练。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的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跟本单元课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口语交际的训练不必等学到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时才进行,完全可在单元的每一篇课文教学中适时安排。

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创设大量练说的机会,还可以为其后语文园地中集中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打好基础,使交流的质量得以展示与提升。其基本教学流程为:创设情景,感悟内容;品读文本,体会情感;联系实际,表达交流。如人教版小语五上第六组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教学时先创设情景,让学生感悟父母之爱令人震撼,让人感动;然后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从不同角度体会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畅所欲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堂练笔策略

以往教材一个单元安排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较长,学生练笔次数少,且容易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脱离。新教材往往在有的课后安排小练笔,能弥补这一不足。同时,我们认为通过课堂小练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精神并领会整单元的思想主旨。其基本教学流程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联系单元,逐层升华;练笔悟文,体会主旨;熟读课文,加深情感。

如人教版小语五下第四组课文,围绕“感人的故事”组织的专题,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对这种情感不断加深的同时,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验并表达这种感情,最后再回到课文,升华情感。具体可设计为:

(1)初步感知整组文本——《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让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事例激起学生的深切的情感体验。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课文,把握课文最紧张激烈的矛盾处展开教学,抓住重点词句,认真赏析,使学生达到心灵共鸣。

(3)联系单元整合,逐层升华——在一篇课文里,学生能感受的情感是单一的,如果能结合单元中的其他课文,就能加深体验,并且使其体验逐层递增。

(4)练笔悟文,体会主旨——通过感悟,在当学生的情感在最高潮时,通过练笔来释放他们的情感,可以结合平时的生活来写,引领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人间真情。

(5)熟读课文,加深情感——站在课文上,再次回到课文中,用心朗读课文,相信比初读课文时会有更深的理解,情感体验也将更加深切。

总之,通过课堂小练笔,有目的地让学生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不囿于单独的一篇课文,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单元整体的感悟,提高了单元习作能力,并为更好的学习课文增添了无限精彩。

四、同类对比策略

同类对比策略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类题材(如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或同一体裁类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若干篇文章时,通过对比、分析体会到该类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同类对比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为:典型课例,体验写法;同组类比,领悟异同;实践体会,学以致用。

如人教版小语五上第三组,是一组说明性文章,学习完《鲸》、《松鼠》、《星星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四篇课文之后,通过单元整理课,首先,让学生再次对四篇说明性文章进行阅读,整体感知,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

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接着,从说明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一一对比,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不同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物品,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去。

这种通过同类对比的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方法一

一、单元整体预习的整合策略

单元整合教学后,课堂教学容量一下子变大了,课前的熟知和预习就显得极为关键,预习也随之推陈出新,打破了以往以单篇课文为单位的预习模式,从整体入手着眼预习。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的主题是中国的“世界遗产”,其中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语文园地安排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宽带网等都与“世界遗产”有关。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词句,结合文字描写展开联想,搜集相关资料,做好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的指导。所以我们将预习重点放在对“世界遗产”的充分了解和本单元写作方法的初步感知上。

单元学习前就要求学生总体预习整个单元,搜集和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有关的资料或其他的“世界遗产”的资料,其他生字词、段落、难题记录、课后思考题预习等基本与单篇课文一致,但增加了“总结本单元写作方法”的新项目,学生在预习完本单元课文后,要求梳理每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特点,以表格对比的方式呈现,这样对本单元的主题及写作形式在总体上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学习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教学策略

1.“精读”“略读”整合,轻重结合,横纵对比。

对每个单元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我们不断地在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让精读课文发挥它引导学生学会写作的作用,用略读课文作为起到拓展延伸和实践学生对写作领悟的作用,并注意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运用于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 “可爱的动物”主题,有《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四篇课文。

其中《白鹅》和《猫》是精读课文,《白公鹅》和《母鸡》是略读课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同样是写鹅,丰子恺的《白鹅》和俄国作家的《白公鹅》在写作内容和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同样都是写鹅的“高傲”,两位作者是通过什么方面,什么角度,什么类型的语言和写法表现出主人公的“高傲”的?教学时就可以横向对比着进行教学。

[图片1]

同样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猫》和《母鸡》二者又有什么异曲同工或同曲异同工之处?一个是喜爱,一个是讨厌到喜爱,作者如何刻画出对这两种动物爱憎的理由?等到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与动物和谐相处”主题单元中,就可以回顾本单元对动物的描写,进行纵向对比,挖掘出对动物新角度的描写,学生就会对课文抓住动物外表、神态、动作、生活习性等方面描写来表现动物的特点的表达方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

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

2.同类课文整合,提炼同质,融会贯通。

人教版教材每组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有主题的相似,有写作方式的相似,有题材内容的相似,有教学方式的相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参照,从中发现和掌握相似课文的学习规律。

如同样是写美丽奇妙的大自然,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可以和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及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山中访友》《索溪峪的“野”》、等课文进行对比学习,发现它们同质的地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进行观照,对比阅读,将语文深层的东西融合起来,真正触摸语文学习的脉搏,发现语文之美,也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由表及里把握语文特质,由浅入深建构语文知识和方法体系。

三、课内外学习内容的整合教学策略

语文素养的提升单靠几个单元课文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依赖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和语文实践活动。所以课程整合也必须考虑到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和延伸,让课堂学习中发现的语文智慧,能源源不断地铺陈开来,课堂内外浑然一体,实现语文学习无孔不入的渗透。

而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多参差不齐,不成体系,兴趣也是悬殊极大,需要依靠一定的指导和外力帮助,实行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和读书交流是不错的方法。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丰富、生动、有趣的的语文实践活动会助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的学习板块,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而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也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两个单元的主题,将其作为对方实践活动的延伸、借鉴和应用,实现资源共联系。

利用语文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语文,语文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

3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方法二

①浓缩内容法:提炼最具核心价值的信息

浓缩内容法就是通过对课文纲要内容进行有序的浓缩、组合、集聚、统整,从而达到简化内容、高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一篇课文往往内容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陷入字词句等细枝末节中,不能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脉络,篇幅较长的课文更是如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带领学生浓缩全文内容,进而把握课文的深层内蕴。

从文体角度来说,我们可分别从叙事线索(记叙文)、抒情线索(抒情散文)、描写要点(写景散文)、议论纲要(议论文)等多个角度浓缩课文主要内容。

有位教师在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时,让学生用一个字浓缩小说的思想内容。学生最后概括出一个“变”字:故乡的环境改变了;故乡的人改变了,闰土由一个英雄少年变成了一个满脑子封建等级观念的农民——木偶人,豆腐西施杨二嫂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贪图小利的市侩;人们的心情也改变了;故乡的许多事情都改变了……一个“变”字,一字千钧,拎起了小说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手法,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了对全文的整体解读。

《阿房宫赋》是一篇带有描写和议论色彩的赋体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用浓缩议论纲要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全文主要内容。黄老师说:“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是越读越短,读到最后文章就缩成这样一段话: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可谓( )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现在请大家思考括号里填什么词比较合适。”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极具浓缩特点的设计极大调动了学生研究课文的热情,也强化了学生的整合意识。经过争论,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可谓速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课将结束时,黄老师出示这段话后,让学生再用三个字概括全文内容。学生归纳为:奢、亡、鉴。黄老师又说:“读到最后只剩下这三个字了。大家要永远记住‘奢必亡’,这不仅是国君所要借鉴的,也是我们每个普通人所要借鉴的。”

对《阿房宫赋》这篇难懂的文言文,黄老师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按照段落顺序进行逐段教学,而是用浓缩内容的方法将文章整合成一段话、三个字,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纲要,方法巧妙,效率极高。

另外,我们可以采用对联、颁奖词、墓志铭等形式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整合。特级教师邓彤教完《项脊轩志》后,给项脊轩这个书房拟了上联“项脊轩见证归氏三世痛”,让学生选择文章某点内容拟个下联。

这个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整合意识,大家反复研究文章,拟出的下联有:归有光立志寒窗十余载,枇杷树追忆亡妻一生情,枇杷树映照夫妻半生缘,居陋室不忘家国天下兴……从而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运用浓缩内容整合法,要求教师备课时真正吃透教材,通过“出入法”(钻进去、跳出来)和“厚薄法”(厚书薄读)把文章浓缩成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以实现课文内容的高度整合。这样,我们在教学时就能居高临下、统帅全局,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把握文本最具核心价值的信息。

② 主问题设计法:抓住解读文本的“牛鼻子”

主问题设计法就是通过设计高度概括、能够统领文本主要内容的主问题来整合课程的方法。传统的教学设计不注重对文本问题的整合和提炼,教学中教师“碎问”,学生“碎答”,静止、孤立、缺乏紧密联系的大量提问缺乏内在的聚合力,严重割裂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采用主问题设计法对文本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围绕一两个主问题展开学习,从而简化教学内容和程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时,我们可以就文本提出许多问题,但有些问题可能属于细枝末节,不必深究;有些问题虽然很重要,但可以进行同类合并。这样,最终可以将文本的诸多问题整合为一两个具有统领意义的主问题,从而整合文本内容,促进学生的深入解读。如,特级教师余映潮教《祝福》时就根据人物形象来设计主问题,以整合课程内容。

他问学生: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证明这种看法。学生理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立春之日,丈夫去世——在春天失去丈夫;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新年刚过时被婆婆卖掉;暮春之日,痛失儿子——春天快完了,儿子被狼吃了;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学生最终明白: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而是把她一步步逼向死路,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人物形象的“主线”,“串”起了整篇小说的情节、环境、主旨等颗颗“珍珠”,“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这条“主线”提纲挈领、高度概括,整合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使教学于单纯中尽显丰满,有效凸显了文本内在的最佳信息。

另外,文章标题、关键词句、内容间的联结点、文本中的空白点、作家的创作谈、别人对文本的评价语等,也都可以作为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如,新生代教师王开东执教诗歌《错误》时,让学生用两个相关的关键词概括对诗歌的理解。

学生拟出了(句式的)常式和变式、江南与莲花、望与听(思妇的“望”只是一个动作,“听”却显示心灵的融通、坚守的执著)、过客与思人(是丈夫与思妇,也是游子与母亲)、错误与美丽(无论漂泊还是等待,无论人生如何,只要曾经努力,即使错误,亦为美丽)等关键词,提炼出了诗歌的内涵,理清了诗文的内在联系,实现了对诗歌的多元解读。

主问题设计法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肢解文本、枝蔓丛生的弊端,使教学头绪简化,无效提问减少,问题高度集中,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立意高远……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上引发思考……主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在教学中,摒弃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设计思路,用“牵一发而动全篇”的主问题串联、提挈文本的主要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整体解读文本的“牛鼻子”。

③主题整合法:把零散知识串成“集成块”

主题整合法是指以具有相同人文因素的话题、情境等为主题,将语文教材或其他文本中零散的、甚至单一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与统整,从而聚合多个文本中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丰富信息的方法。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提出“主题教学法”。其实,“主题”也可以是一种课程整合的方法。在新课程观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克服知识单元教学法“见知不见人”的弊端,带领学生围绕一定的文化主题重新选编与整合课程内容,或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或直接构建新的课程,把原先散落、孤立的知识内容整合成具有相同主题的“集成块”,使学生在更大、更立体的文化时空内,多角度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感悟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以人物、情感、观点、时间、地点、事件等方面的内容为主题进行课程整合。

一些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之为主题整合相关的资源,使学生对其有更加丰富的认识。特级教师赵谦祥教《赤壁赋》时,以“感悟苏东坡”为主题,整合了《赤壁赋》《定风波》《浣溪沙》《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东坡突围》等五首词、一首诗、一篇赋以及余秋雨、周国平研究苏东坡的文章。

学生研读这些内容后,写出了《一位诗哲》《漂泊者的歌谣》《缚不住的苏东坡》《清江明月自有意——浅谈江月意象在<前赤壁赋>中的作用》等文章,全面感受和评价了苏东坡。这样的整合,使学生对苏东坡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受到的教益也是立体的、鲜活的、丰富的、深刻的。

对于一些抒情类文章,我们可以以情感为主题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冲击。

窦桂梅教《再见了,亲人》时,以“亲人”为情感主题,整合了《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两篇文章,并加入抗洪战士、勇战非典的白衣天使、央视“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等人物的英雄事迹,以及推介表现人间亲情或动物之爱的书籍等,把多种信息整合成一个关于“亲人”的交互信息网,最终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体会“亲人”一词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开放的主题课程中受到深刻的情感洗礼。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还可以直接为学生整合课外的主题课程资源。我曾经以“汶川地震”为主题,整合了相关的图片、文字和歌曲等课程资源,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课后,学生写出了《“震”痛在心中——让心灵的文字铭记历史》《挺住汶川,挺住中国》《我想握住你的手》《向生命致敬》《爱的守候》《用爱撑起希望》等文章,从而受到终生难忘的精神洗礼和人生教益。

这些课程资源虽然全部来自课外,但因其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贴近时代脉搏,生动鲜活,对扩展学生视野、滋养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都起着课本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

主题整合法突破了文体、学科、选修与必修等的限制,突破了教材思想的限制,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它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聚合多个文本中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丰富信息,在丰满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建构立体的、充满生命张力的课程,把学生的视角引向更为深远的地方,让学生在语言、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得到熏陶和滋养,功效可谓大矣!

④比较整合法:比出文本的“个性”与“共性”

比较整合法,就是通过整合在内容或形式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文本,探究不同文本的“个性特色”或“共性规律”,让学生获得更为鲜明、更为深刻的知识的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既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整合课程的方法之一。从内容来看,可以整合相同单元的文本、相同体裁的文本、相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等。

从切入点来看,可以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构思规律、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整合。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可以“同中求异”,发现不同文本的个性特色,也可以“异中求同”,把握文本间的共性规律。本文重点从思维的角度谈谈通过比较整合课程的方法。

教学时,对于作家相同、体裁相同、思想相似的文本,我们可以采用“同中求异法”进行比较整合,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文本的个性特色,培养学生把握文本间的细微差别的能力以及对问题进行细致思考的能力。

例如,《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幸福生活的写照,《声声慢》是其后期痛苦生活的缩影,同为写愁,情调大异。

教坛新秀熊芳芳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思想与艺术上的不同,用“同中求异法”整合课程:首先,“愁”之风格不同,人之形象各异——《醉花阴》的“愁”迷蒙华丽,塑造了敏感多才、刻骨思夫、委婉动人的少妇形象;《声声慢》的“愁”孤寂凄清,塑造了国破家亡、夫死家散、孤寂悲苦的寡妇形象。

其次,“黄花”与“酒”相似,但情调、心境迥异。再次,同写秋风黄昏,但……熊老师从情感、意象、情调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两首词表现“愁”的方式、“愁”的内涵、塑造形象的不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巨大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时代与生活对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有了更立体、更鲜明的认识。

对于在思想或艺术上具有某些共同点的文本,可以采用“异中求同法”进行比较整合,帮助学生把握不同文本间的共同规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

例如,笔者曾对沈铨期的《龙池篇》、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三首诗进行比较整合,引导学生总结其构思规律:首联都紧扣题目写神话传说,颔联都由传说进一步发挥,颈联都写眼前景物,尾联都抒发情感,三首诗歌都是按照“神话传说——‘发挥’传说——眼前景物——情感抒发”的构思来写的,让学生熟悉这类诗词在构思方面的共性,知道写作时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比较整合法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文本的“个性”与“共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与思辨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效果很好。

⑤归类整合法:建构知识的框架体系

归类整合法,就是运用归类的方法,把庞杂、零散、缺乏体系的语文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与聚合,从而建构知识的框架体系的课程整合方法。

建构主义教育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是逐渐建构的,松散的、孤立的知识往往不能自由运用,只有把新知识不断纳入旧的知识系统,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用。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建构各类知识的框架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

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很多,对知识进行归类整合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单篇课文知识、单元知识、专题知识三个层面对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建构各类知识的框架体系。

我们知道,每篇课文都有很多知识点,但它们“散”于文中,不便把握。如果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集中学习,就会更有效,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尤其如此。

如文言知识较多的《报任安书》,我们可以分类整理识记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知识等等。这样的分类整合,能够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本课文言知识点的全面把握。

学完一个单元后,应该对单元内所有课文的知识点进行提炼与归类,将零散的知识整合为系统的知识。如,特级教师余映潮对一个写景散文单元的知识整合堪称典范。

余老师紧扣该单元“写景语言优美”的特点,带领学生从6个方面整合、积累知识精华:“知道一点常识”,掌握单元课文《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秋魂》的基本内容;“识记一批雅词”,记忆36个优美词语并造句;“摘录一些美句”,从“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草木”等角度积累句子;“学习一种妙思”,指导学生模仿《秋魂》的“三层式构思”写一段话……这样做能够紧扣单元的体裁、内容特点,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分类整合,实现单元知识框架体系的建构,学生收获更大。

我们还可以进行专题知识的分类整合,可以从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言知识、文学常识、名句名篇等方面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类整合,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对阅读知识进行归类整合。如,可以把同朝代的作家和作品归在一起,也可以把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归在一起,形成文学常识的框架体系。

杜甫的诗歌《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登楼》的常识就可以整合为:“杜甫早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安史之乱时只能在长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四川后在漏雨的茅屋中仍存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晚年却只能发出‘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的无限感慨。”

这样整合,既识记了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又把握了他的思想变化情况和忧国忧民的性格,可谓一石多鸟。

归类整合法,实际就是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整合建立起内在的联系,构建知识的框架体系。大框架里套小框架,就像把不同的知识放在不同的抽屉里,使用起来非常好找。知识归类多了,再进行深入思考,就能发现一些内在规律,融会贯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方法三

(一)适当取舍,凸显学法指导

四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也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设计时,要善于取舍。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首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其次概述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最后动手写作,再现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以求出奇制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次的学法指导一一跳读法,属于快读法之一,着重培养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跳读法学习课文昵?学习这四篇课文该从什么角度切入呢?

(二)主题切入,两条线索贯串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就可掌握,所以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是单元整合的第一条线索:主题的整合。四篇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容量大,信息繁多,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无疑,运用跳读法阅读课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这就构成了单元整合的另一条线索:跳读方法的指导。

至此,整合的思路已经清晰,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条线索是主题内容:谁是真正的英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认识英雄;2.细读课文,品味英雄;3.回顾课文,记住英雄。另一条线索是读法写法指导:跳读课文,抓住关键语段,概括内容一跳读主要人物,抓住关键词语,概括主要事件一跳读演讲文段,品味叙述语言,仿写英雄事迹。

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两条线索是否有主次之分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但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获取有效信息成为教学难点之一。 采用跳读的阅读方法,正是要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以跳读的方法指导为主线,以主题内容的梳理为辅线,把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两条线索贯串始终,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阅读中运用跳读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语段,迅速梳理故事情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以阅读促进写作;在写作中细读文本,再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写作深化阅读,整堂课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三)以读促写,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第二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中提取的主要信息为写作素材进行仿写练习。这一环节是对前两个环节中所学习的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概括和加工,并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环节的教学有以下三个预设目标:一是学习运用排比段落,在表达上增强语言的气势,内容上加深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二是运用前两个环节所提取的主要信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恼人问题;三是进行写作训练,再次回顾文本,概括文本要点,理清主要内容,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示范文本,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示范文本。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不辞辛苦地从课外寻找例文,却忘记了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有效地发掘教材的写作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整合写作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做法之一。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为大家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探讨的范例。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

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课程?赶快告诉课程顾问,让我们顾问马上联系您! 靠谱 的培训课程,省时又省力!

微信访问

#tel_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