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怎么学?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有关于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
1.制订计划。计划服务于目标,在有了明确实际的目标后,就要制订相应的计划。做计划前首先要做这样一件事:拿出一张纸,将每一科你值得发扬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写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深刻地剖析自己,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这样,你制订计划就有了偏重。第二,要明确制订计划要切合实际。制订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2.课前预习。课前认真自学,将疑难之处圈点勾画,作个记录,它就是你上课时听讲的重点目标。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图片0]
3.上课听讲。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是怎样产生的?课堂上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部分听懂,听会,适当地记些笔记,不能光顾着记笔记,顾此失彼。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思考问题与老师同步,集中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4.反思总结。很多学生会花大部分听课和做题,很少留时间反思和总结,但从效果而言,花一点反思的时间会增强听课的效果。做题时间很难缩减,因为它就是“原始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反思和总结是点睛之笔,是做题最重要的工作。“听的是铁,悟的是金”,每个学生听的课都一样,差异体现在感悟上,这点一定要重视。
5.培养兴趣。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听懂一节课,做出难题,得到老师的赞赏,很有成就感,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2高一数学如何学
调整心态,做好心理准备
态度决定一切。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因为凡事都怕“认真”二字,做一件事情,如果之前做好心理准备再配以踏踏实实的过程,那么就有很大的把握做好。 初三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学习抓得比较紧而且也比较刻苦,通过升学考试跨入高中,特别是进入重点高中,他们心里满怀喜悦和自豪。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就有种放松的思想,他们往往认为初中数学能学好,就说明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一套,高中依然能学好,不需要去想高中数学怎样学。另一方面,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大都在初中是“佼佼者”,曾经一度是老师关注的对象,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称赞,他们是在充满自豪感和优越感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当他们面临新的学习任务而不能得心应手且又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呵护时,自信心备受打击,自卑感增强,从而总是怀念过去,沉浸在回忆中,以致于影响学习,感觉高一数学难学。
进入高中,就是进入到一个知识领域更深、学习更紧张、竞争更激烈、能力要求更高的氛围中,这就需要提前调整好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高中数学语言比较抽象,知识的系统逻辑性比较强,知识内容又剧增,对数学解题思维方法要求理性大于感性。针对这些特点,高中数学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它重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进入高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曾经是出色的,他们来到这“高手云集”的学习环境中,得不到老师的“偏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没有很好的心态,则势必会感到“失宠”“冷落”。所以,高一新生对高中数学有大致的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做好了心理准备就不会对高一数学的学习有所懈怠。
过程与方法决定成败
1.发挥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进入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有所加深、课堂容量也有所增加,再加上学校安排的数学课时减少,必然会造成教学进度加快,课堂上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更少。所以,若想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思维,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课前认真预习了,就有助于了解这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且对这一节的知识会有个整体的把握。当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他的目标就非常明确,在听到他预习中不懂或没理解透的地方,精力相当集中。当然,在预习中已懂的在课堂上也应该认真听讲,要进一步地搞清楚知识“为何而来”“从何而来”“作何而用”,认真听讲的同时适当地记录必要的笔记提高听课效率。
2.课堂重视听讲
现在的数学教材在语言表述上浅显易懂,而且课后练习和习题难度都较小,稍有语文功底的学生都能读懂并且做好课本上的习题。但是如果不认真听老师讲解,就只能理解得很肤浅,就会出现很多学生所谓的“书能看懂、书上题会做、一考试就考不好”的普遍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理解的只是表面上意思,而且他也分辨不出哪个知识点是需要理解的或是需要掌握的或是需要灵活运用的。当然他更不能进一步地挖掘出深层次的内涵,不可能总结出知识的脉络,不可能总结出知识点的应用之处,以及如何去运用,等等。比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函数概念中,不通过老师讲解强调,学生很难抓住函数概念表述中判断函数的三个关键点,即:(1)A、B必须是非空数集;(2)A中任何一个数x;(3)B中都存在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理解了这些后,对于判断是否是函数的问题就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
3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在“做”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一册的《圆的周长》时,在课前运用 CAI 课件演示一个动感的画面:一只蚂蚁沿着一个圆爬行了一周,并用变色、闪烁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问学生怎样算蚂蚁爬行的路程(即圆的周长),这时学生个个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还积极动手操作、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探求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为目的,即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所以,在课堂上要 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达到手、脑并用,使学生愿学、乐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图片1]
学会概念,并明确概念的本质特征。
数学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犹如自然界中的大海。我们在大海中航行,必须要有指南针。数学学科的指南针是什么?就是那些基本概念、定理、法则等,一定要明确其本质特征,绝对不能死记硬背。因为概念、定理是赖以思维的基础。任何概念都有它的本身特征。学习概念要注意如下几点:①明确它的本质特征;②改变它的特征,判定它是否成立;③把它与邻近概念进行比较,区别异同。
数学中所有的概念都是从几个原始概念出发,然后再一个一个定义下来,这样系统严密,结构严谨。在学习中有不少同学经常犯概念混淆、张冠李戴、甚至循环定义的错误。例如:请写“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有同学这样写:“两个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就出现了循环定义的错误。因此,我们在学习概念时,一定要把握概念的系统,抓住概念的实质,同时还要注意反映这个实质的各种表现形式。
4数学学习的三步法
第一步:预习。预习就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的课本内容进行阅读,以了解其梗概。预习时,同学们可以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旧知识,并进行回忆或者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就要及时补上,为自己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创造条件,并最终使自己的数学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来说,预习尤为重要。
预习时可以用“一画、二批、三试、四分”的方法。“一画”就是圈画知识要点、基本概念。“二批”就是把预习时的体会、见解以及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批注在书的空白地方。“三试”就是尝试性地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四分”就是把自己预习的知识要点列出来,分清哪些知识是通过预习已掌握了的,哪些是自己预习没有理解和掌握、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学习的。
第二步:听课。在老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课堂学习,向课堂要效率。
课堂学习要坚持做到“五到”,即耳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专心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解答,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特别要注意听自己预习时未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心到:课上要认真思考,注意理解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新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灵活使用。眼到:一看老师的板书内容,二看老师要求看的课本内容,把书上的知识与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联系起来。手到:就是简单扼要地记下听课的要点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备复习之用,但要以听课为主,记录为辅。口到: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地与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究,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步:作业。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来达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
通常,数学作业表现为解题,解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自信心与意志力。数学习题常有繁杂的计算、缜密的证明,同学们要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意志,还要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2)要养成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遇到一个题目,不能盲目地进行解答,应先深入理解题意,认真思考,抓住关键,再作解答,解答后,还应进行检查。(3)解题后要注意探寻解题规律,多总结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