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合作机构>

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欢迎您!
朋友圈
机构未认证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00-21:00

位置: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 培训新闻 » 语言培训 » 小语种 » 德语 » 总算知晓数学课堂怎样体现学生为主体

总算知晓数学课堂怎样体现学生为主体

发布时间:2023-02-07 19:37:08
1数学课堂怎样体现学生为主体

数学课堂怎样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使其深刻掌握所学知识,受益一生。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与数学相关的方法。

以了解学生为出发点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数学教学活动就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计算整数除法的经验,因此对新知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以“÷”为例,一位学生说:“我是根据已经学过的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把原式假想为‘米÷米’,接着再把其转化为‘5628厘米÷67厘米’进行计算。”另一位学生说:“我的方法更简单。我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即‘5628÷67=÷’。”就这样,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教学,既可以激活和唤醒学生的经验,还可以调动学生挑战新知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就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教师乐教,学生愿学,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图片0]

以信任学生为落脚点

要想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的,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独具慧眼,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使学生的潜能或者独特才华得到发展。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我没有直接把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一组算式的呈现以及相关问题的引导来帮助学生自行发现特点,总结规律。首先,出示以下算式:

1.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想一想,○两侧的式子是什么关系?

(14+6)×3○14×3+6×3; 5×(18+2)○5×18+5×2

2.下面几组式子是什么关系?用合适的符号连起来。

(7+5)×3○7×3+5×3; 9×(3+9)○9×3+9×9

在学生完成以上练习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表达:“从上述习题中可以看出等号左边有什么特征?(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特征?(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这两个数相加)”乘法分配率的规律很快就被学生挖掘、总结出来。 实践证明,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当某种规律或者某些性质特点是由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来时,学生会由衷地产生一种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学生就能展示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一个信心汇成商学院的自己。

2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能够学以致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笔者从已有的教学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教师和学生在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五星红旗随着响亮的国歌冉冉升起。录像结束后,展示问题:谁能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学生4人一组展开讨论,得到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然后用多媒体演示学生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合作中得到结果,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利用三角形相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并理解对应边成比例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求旗杆高度”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有关性质的理解,还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学会求旗杆高度的各种方法。同时,将数学课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自主、投入,这也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必要条件。

[图片1]

帮助学生建立解题模式,理清所学知识

1)课堂内,当一个新知识讲完后,应选择一些习题加以巩固,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让他当一次“小老师”。比如在“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笔者让学生讲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张长方形桌子,它的长为1米,宽为2米。有一块长方形台布,它的面积是桌面面积的2倍,将台布铺在桌面上时,各边垂下的长相等。求这块台布的长和宽。”这个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做台布,铅笔盒做桌子,使同学一目了然,很快列出方程。学生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使自主学习不断升华。

2)课堂外,作业是对课堂效果的检验。作业要重基础,难易结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

3)帮学生做好知识的梳理,建立解题模式,认真及时做好小结工作,这在学生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以某章为例进行小结,让学生仿照,然后自己对所学知识小结,决不能仅仅走过场。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尤其是章节的小结体现出对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把知识消化吸收,变成适合自己的记忆模式。小结形式可以多样,如框图结构、列表结构,可根据习惯自由选择,或者写些体会。教师在学生的小结中,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修改。

3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又是孩子们最熟悉而又乐于参与的活动。可是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课堂常规意识相对薄弱。往往上课铃响后,他们还想着课间的玩乐,说笑不停,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始。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联系教学内容适当地组织短小有趣的游戏,就能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刺激,引起他们兴奋中心的转移,促使他们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一上课就设计“抢凳子”的游戏:让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随着音乐停下小朋友们奋力抢占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反应快!通过游戏,小朋友直观地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新课学习的兴趣,还在最短的时间有效调控了课堂纪律,让小朋友很快“静”下心来,投入新知学习,可谓是一举多得。

精彩的课堂生成是有效的数学课堂的“美丽光环”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的统一体,成功的课堂,需要预设,也呼唤生成。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见课堂上各种活动的情况和细节,而正是这些生动、绚丽的思维火花,才能体现生成的美妙,绽放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课堂生成是不期而遇的美丽。当这种无法预期的美丽出现时,我们要敏锐地捕捉住这些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只有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课堂生成,我们的教学才能触动生命的灵性,课堂才会闪耀智慧的光芒。

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教学进行的很顺利,通过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总结,很顺利的得出了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此时,出现了始料未及的美丽生成:一生:“只要判断出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断定能围成三角形。”此时,必须尊重学生的发现,让他们自己来论证结论的对错,直到证实结论正确无误。我们会发现学生会欣喜若狂,自豪感,满足感不言而喻。

4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能转化,而且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复习“长度单位”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淘气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 )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5( )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200( )。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2( )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3( )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 )长的铅笔和4( )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这样将枯燥的“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题目改为富有情趣的练习,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学习“百分数”时,可让学生在优美诗文中,计算百分数问题。

这样语、数结合,趣味融融。如题: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1)请朗读这首诗,看看哪个字出现最多?(2)“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的百分之几?(3)课后找一首诗,使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10%,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经历了找、读、算的过程,学生的感受是丰富的,会有较大的收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注重形式的创新性和内容的趣味性,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发展情感,同时也开拓了学生思维,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直观教学,启迪兴趣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数是抽象的而形是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而具体、直观、生动最能引起感官感知。所以,数学教学要适当地通过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和途径,帮助学生揭示数学知识内涵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如教学“27+6=?”时,可以在学生的课桌上都摆着两个数位筒,数位筒中放着27枝小棒。(十位筒里放着20枝小棒,个位筒里放着7枝小棒)这时学生很有兴趣地摆着小棒,十分熟练地把个位筒中的7枝与桌面上的6枝中的3枝放在一起,捆成一捆放进十位计数筒,再把剩下的3枝放进个位筒。

孩子们体验着“凑十”的过程,抽象的算理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他们对计算法则和算理的学习不再畏惧,而感到直观有趣。再如教学:新华小学有68人参加美术组和歌唱组,其中45人参加了美术组,37人参加了歌唱组。既参加美术组又参加歌唱组的有多少人?同学们列出不同的错误算式,显然孩子们对抽象的数量关系没能很好把握。教师可以借助数与形的结合(画图),使数量关系一目了然。看到图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了正确算式(1)45+37-68;(2)45-(68-37);(3)37-(68-45);这样的教学直观形象又清晰美观,同学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数与形的结合美。这种感受能给学生力量,能启迪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

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课程?赶快告诉课程顾问,让我们顾问马上联系您! 靠谱 的培训课程,省时又省力!

微信访问

#tel_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