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差怎么办?一年级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开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今天,朴新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例如,在学习6的分成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六个小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很快有了不同的分法。这时,我启发学生:“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分,比如,一边按照12345的顺序,那么另一边就是几呢?同学们来试一试。”
学生很快发现,一边是12345,另一边则是54321。这时,我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那么,你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7可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7可以分成(),()。这时,我启发学生:你怎样才能最快地记住他们呢?这时,有不少学生学激动地说:“老师,我发现规律了,左面一组数和右面一组数的顺序是相反的,我记住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轻松学到了知识,还从中总结出了规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图片0]
形象演示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我们教师就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以利于他们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把他们感兴趣的形象应用于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时,我出示了5个鲜艳的大桃子图片,问学生:“图片上是什么啊?有几个?学生们边说,我边写上5。接着,我又贴上三个,边贴边问:老师又拿来几个啊?学生边回答我边写上3。接着,我继续问:“一共有几个桃子啊?”有的学生从1开始数。这时,我启发学生,有没有比从头数更巧妙的方法呢?由于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加法,不少学生马上回答:“用加法,5+3=8。”这样,通过图画的诱导,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数的运算。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既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主动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
锲而不舍,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从被动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最关键的还在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方法的优化,知识内容的升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习品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非智力因素,在知识频繁更替的今天,寻求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所以,在当前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图片1]
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目前我根据随堂练习掌握的情况,正协助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课外练习等四个环节制订自主学习的进程,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光做好示范工作,还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索方法,一起体验学习历程,引导各层次学生,指导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3营造高效课堂氛围
重视师生、生生和谐,共享交往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的生活。”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努力创造主动活泼的乐于学、善于思的气氛,使学生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乐于学的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引入知识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先对同学们说:“今天咱们进行一个师生比赛,你们随便给老师出一个数,老师马上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有没有约数3,是不是3的倍数。”同学们纷纷给老师出数,老师马上回答这个数能被3整除,老师答对了。同学们奇怪,老师口算怎么这么快,准有窍门,这时就是揭示新课的最佳时机,“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能被3整除的特征”。老师在学生原有知识和今天的新知之间。制造了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势态揭示新课,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一种高涨的情绪中,使他们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要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善学。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
营造平等愉悦,和谐的氛围,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力求适应老师,想被老师接受、喜欢和欣赏,这样他们会感到心理安全,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表现出高涨的热情。
我们不难发现,在所有的公开课中,尤其是学校里的研训活动,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位学生面对新的执教老师,都努力展现自己希望新老师能注意到自己,哪怕是老师的一个微笑,都能极大地激励他的学习热情,同时得到心理上的归属于爱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最终实现自我表现的需要,我在承担公开课任务时,不向班主任索要好生差生的名单,而是满怀信心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并且给“角落里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当然也要注意技巧,以免挫伤出色学生的积极性。
4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多途径地培养兴趣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度、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性的小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们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单上的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书中的出色案例,有趣的题目,有趣的故事、有趣的实验,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观察、多思考,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多选一些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做,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使学生发展学习的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利用电教手段,采用多种方法,吸引注意力,发展思维,才能更好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表内除法中的两种还是分不改法对比的简单应用题时,我采用电教投影,把色彩鲜艳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看到就新鲜好奇,然后我细心地讲解引导,通过直观对比图示,从易到难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解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以下两道应用题表示的意思不一样:一个是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一道是求6只小龟里面有几个2只,可以放几个笼子。这样一来,学生把这两道题的不同含义和不同解法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从前,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可能是教师教的很多,而学生收获的却非常少。然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指导教师,当学生对于一件事有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思考以及探究,因此,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善于将教材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连起来、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就是在身边的,并且让其感觉到学习的兴趣及其重要性。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和速度二者关系的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周小雨早晨吃完饭后,他妈妈让他给爷爷送一壶茶水去,他骑车出发时正好是8:00整,骑完一段上坡路,周小雨一看表正好是8:30,骑上坡路时每分钟行120米,接下来全是下坡路,当他到达爷爷家时正好8:50,骑下坡路时每分钟行180米,问题:①他上坡路行了多少米?②他骑下坡路行了多少米?③他家离爷爷家有多远?(李小斌是本班一个学生的名字),这样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另外,要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当中获得的。因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们学习动机,尤其是在对“好胜”之心的把握上,通过运用巧妙的手段,让学生在一种“争强好胜”的情况下把所需要的知识掌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