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溺爱下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遭受过任何的挫折和委屈,所以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是非常差的。面对困难时,有些孩子甚至采取极端的行动。那么,要怎么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呢?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0]
作为家长,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挫折和失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并走出溺爱孩子的误区。
一、引导孩子看淡得失
如今的社会充满了竞争和压力,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例如,一个孩子仅仅因为做题做得比别人慢,就感到压力。事实上,之后还会遇到更多的压力,比如考试不及格,竞赛失败,考不到好高中……
面对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家长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只会使孩子的压力更大。
在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不要把学习分数看的过重。否则,将无法面对失败。当孩子成功时,不要夸大为他庆祝。否则,失败时的落差感更加强烈。事实上,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认真对待和改善事情的过程,而不是只看结果。
二、愿意让孩子吃苦
教育专家陆勤曾经说过,“吃苦”也是一种心理承受力。在困难的情况下,往往能战胜自己。当然,这并不是强迫孩子“吃苦”,这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可以把“困难”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想起床时,可以用音乐叫醒孩子,使他爬出温暖的床;当孩子做小手的时候,可以陪他勇敢面对;当孩子跑到最后一圈,筋疲力尽时,可以为他“加油”……
只有用心去磨练孩子,让他吃一些苦,受一些挫折,才能让他在未来飞得更高更远。
三、进行“心理操练”
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一天就能提高的,需要家长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心理训练”。
例如,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需要孩子努力才完成的难题。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处理困难和挫折。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也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让他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竞争和压力。相信这些“锻炼”能让孩子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成为生活中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