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既然对我们的身体,家庭,事业都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帮助青少年维护心理健康? 以下是帮助青少年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等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图片0]
要多去关心青少年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尽量多地去关心青少年,只要我们多关注他们,才能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措施,对青少年有所帮助。
不要给予过度压力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家长应该给青少年适当的压力,千万不要过度给他们压力,否则,他们的内心可能会承受不了而崩溃,产生严重后果。
培养一些业余爱好
青少年一定要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而不是只知道死读书,因为,兴趣爱好能够帮助他们调节心理,当压力大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爱好,让他们暂时忘掉烦恼,缓解情绪。
2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该注意哪些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米悦心理专家讲他们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3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不计较非原则性的问题
对许多非原则性问题,能躲就躲,或暂时回避一下,事后在做冷静处理,这样能使人从暂时的杂乱中摆脱出来。虽然这种做法是消极的,但可帮助其避开生活中的易怒刺激,对心脏养护有益
遇事想的开
善于自我安慰,做错了事要安慰自己“谁都有可能犯错误”,切勿陷入自责之中。列如,遇到儿子对待自己不好时,就想“全当没有这个儿子”。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以“知足常乐”的格言来平衡自己的心理。
学会迁怒
当遇到愤怒情绪发生时,学会用迁怒的方法减轻自己的怒气,以减轻心理压力。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倾听,尊重别人的观点,在事情处理过程中做合理的让步。即使自己正确,也要以与人争吵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待自己悄悄把事情办好,在让对方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个认识和悔过的机会,这样也可以使自己更受到别人的尊重。
4青春期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乐于求知,开发智力
青春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要激发少男少女的求知欲。青春期是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是创造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青少年最少保守思想,最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勇于探索和实践。要帮助青少年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才能使他们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会考大战,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都不利,还可能造成厌学情绪。近几年,我国教育上片面追求考分、升学率的弊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表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持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上,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是人格培训的关键期,他们虽有了一定人格基础,但仍有可塑性,还不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程度。此时的人格培训,既有可能矫正儿童期形成的某些缺陷,又可能把他们塑造成“理想类型”的全面发展人材。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科学而健康的人格训练,目前我国青少年中,心理和行为障碍者竞占到青年总人数的20%左右。据调查,中学生中普遍的人格缺陷有12种,包括自私、自卑、虚荣、任性、固执、娇气、骄傲、消沉、孤独、抑郁、嫉妒、胆怯等。这已成为青春期人生教育面对的严峻现实和艰巨任务,必须由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以逐渐解决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