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的还可以,有一些,但不算多,一方面因为同济建筑本科就很好找工作,还有一方面因为同济建筑的经常考不上同济的研- -b因为比较忙,复习时间不多,所以经常英语不过线
留德的不多,但是同济的想去德国留学特别容易,因为合作特别多,基本上大四大五申请一下就能去。
本科建议还是在国内读吧,研究生可以出去深造一下。
而且建筑在国外也挺不好读的,我一个同学在德国读建筑学硕士,他们班长一个德国小伙,非常努力,熬夜通宵家常便饭,结果还是因为成绩不行劝退了,因为他天分不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点和国内很不一样,国外建筑学和艺术相似,天分不行,在努力也不行。
anyway,如果你目标只是去德国读硕士,那么来同济建筑读吧,非常之容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同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到德国留学怎样后就业前景怎样?同济跟德国的关系非常紧密啊,几乎所有理工科跟德国都有关系,我十多年前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周围很多同济来的学生,而且到德国继续学你这个专业的很多啊。毕业前景么,都还不错,但是我周围没有学这个专业留在德国的,都回国了,工作都还不错,有的自己干。同济的德语真的很棒,国内*的了,我的德语启蒙老师就是同济德语系毕业的,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若干年后我回国跟他说德语,闭上眼睛听他说德语就是德国人在说话,而且是标准的,一点口音也没有,向老师致敬!同济的德国留学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同济人在德国的很多,早年来的校友情况大都和我一样,在德国也就中低收入,一个月到手2500欧左右(工作5年后).比上不足,但是生活无忧.大家不必多 担心.生活质量实话实说,贵的玩不起.房子也就努努力买个小点的.这几年德国房价涨得厉害,我在这边杜塞估计不靠家里支持是买不起房子的.
留德圈子里男多女少.女的抢手的不行.男的很多屌丝的不行,关键国内家里面也没什么钱,在这边生活节约,也还算过的去.
同济这几年的学弟大都是到德国拿个FH学历来报Uni的,这点的确是我济不给力,FH比起Uni来还是有点差距的.还有就是这几年学弟学妹们德语似乎越来越差了,多出去走走,少抱团,德国很大的,大家有外国朋友德语才能好起来.德语不好工作都难.
在德国进入大企业Intern的同济人的确非常非常少,大都都是外包工.这点是因为*人大都也进不去Intern,大家都一样罢了.
作为一个同济人评价下对非诚勿扰圈子的同济校友,就一句,男的真好的抢手的在德国怎么会单身这么久啊?
不过绝大多数同济人至少还是比他们混的好的.也不会像他们那么浮夸的,自己脑子还是清楚的.华为出了名的压榨劳动力,非码农的收入还是低人一头的.估计要是在慕尼黑的话没家里支持还是生活的蛮艰苦的.
还有,我济在国内毕竟是不入前二十的,只是身在上海,和德国项目略多吸引点眼球罢了.我校主校区离复旦不远,但是我校和复旦的差距比同济离大专的差距还远.这句话校友大都听过吧.人家复旦高产投行高富帅,我们是产工科屌丝男.偶尔有几个混的好的,也都只是个例罢了.
我 们同济除了建筑也的确没什么拿的出手的,各位要是真到德国读读就知道,同济的汽车水平和德国*的汽车水平的差距远比*和德国的差距大啊.各位校友别被 同济里面那批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子洗掉了脑子才好.我济这几年其实很缺钱的,钱都投到复旦交大那里去了.真混的好的给我校捐点钱才是实在的.我老爸那个所里 面的设备足足比德国普通FH里落后了一代.这么个基础拿什么和德国高校比?大家有机会还是要出来见见世面的.
上海大众还有一汽其实跟我济关系也不大,人家一国企,真的高管也没几个同济人.拿大众的待遇说我济多好也就太夸张了.我济这几年能进大众的也没几个,待遇也没见的好到哪里去.
万钢时代的同济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我也是那个年代的同济人.但是辉煌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大家努力共创辉煌才是实在的.
延续校友传统,匿了.
*来点鸡汤:修行在个人,学校不是你的上限,只是你的下限罢了.
拿着学校骄傲的,要有底气以后让学校为你骄傲.
要是你是同济的学生,并且希望将来来德国留学,并且在留学后积累一些不错的工作经验再回国,我希望你能仔细读读我接下去写的话,我希望这对你有所帮助.
很多我济的校友提起我济*势的地方,往往都会说是建筑系,但是在我济呆的长的人往往不会这么想.
我个人觉得我济*的就是对非德语系学生提供的德语教学服务.在我大同济,只要你想,一定可以打一个非常好的德语基础.希望大家能把这个利用起来.
要 是家庭条件足够支持你在德国留学的话,我觉得你可以尽早的准备来德国学习.我济的学生要是我没搞错的话在国内念一个学期就可以申请德国的本科学习位置了. 尽早到德国,在德国接受你喜欢专业的本科教育,虽说开始有些辛苦,但是对你将来的发展绝对大有益处.不在德国读本科你想将来进入德国的顶级研发基本不可 能.(除去计算机专业)保险些的话的确可以先在我济读完本科再出来,但是我并不建议各位学弟学妹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我济和FH 连办的双本科学位项目.德国的FH不是不好,只是德国的FH和Uni培养的目标不同,一个打下了技术工人基础的人进入Uni的确可以转型成研发型人才.但 是,和德国人比起来我们在德国是外国人,这点对我们很难的.项目的优势只有一个,就是能帮你省钱,要是可以的话,自己做吧.
选硕士学校的时候记得,不要选东德除柏林外的学校,避开TU Dresden.
到 了德国,无论你是走一年半项目的还是自己申请来的硕士,我希望大家不要急着毕业.可以适当的把时间延长一年用来找和自己专业方向相关的小企业去实习.不要 去VW,BMV,那些企业,除非你牛的和我们万校长一样,不然你不可能在这些大企业里面学到什么东西的.这几年德国大企业的技术保护越来越厉害了,像我这 样换了德国籍的其实很多时候都能感到企业的小心.实习生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小企业的情况要好得多.德国的中小企业竞争力世界绝对一流,好好学习下对你将来 创业也有很大帮助.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建议大家去东德的原因,相关有实力的小企业太难找了.
在*读硕士是为了在细化领域获得进一步研发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好好把握在德国周边优越的工科环境.
来德国之后,大家交德国朋友也要谨慎.要是不缺钱的话,我希望大家还是少去酒吧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打工.耐心点找家小公司打打杂绝对要好的多.那里面的德国人也相对靠谱.
要是不排斥的话,可以找找教会学学德语.但是不要找华人教会.我当初在慕尼黑就周末去天主教会,那边天主教风气比较盛.我*时通过教会得到过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但是这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啦.有哪些曾经在德国学习的*文人?季羡林:*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廷根*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国,即应聘在格廷根*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副校长,至1984年。
简历:
1983年 上海同济*建筑学学士
1986年 上海同济*研究院建筑学硕士
1986年 同济*助教
1987年 获德国卡尔·杜伊斯堡*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进修并考察欧洲诸国建筑 1987年-1991年 在慕尼黑工业*建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慕尼黑工业*助教
1988年-1991年 慕尼黑建筑*讲师,教授*人民共和国古典建筑及园林艺术
1990年-1992年 在慕尼黑电影*导演系进修导演专业
1991年-至今 成为德国*职业艺术家协会(BBK)正式会员,作为自由职业艺术家从事摄影、写作、展览及讲学活动(出版26部个人书籍及画册,其中有些已再版多次并译为多种语言,有些在畅销书榜名列前茅并在亚马逊网上等级五星)
2001年-至今 上海同济*艺术中心及传媒艺术*兼职教授/北京中央民族*现代图像艺术*客座教授
2003年-至今 在同济*建立“王小慧艺术工作场”;任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德国城)艺术总监
2004年-至今 天津南开*文*特聘教授摄影、电影,影像等创作活动
1992年 为巴伐利亚电视台专题系列片《世界古代文化》*人民共和国部分撰写电视脚本《西安与唐代文化 》、《泰山与道教文化》、《峨嵋山与佛教文化》;任德中合拍影片《北京四合院里的人家》顾问
1994年 担任编剧、导演,拍摄纪录片《世纪末的京剧人》和艺术片 《破碎的月亮》 1995年 完成电影剧本《燃尽的蓝蜡烛》;任*人民共和国、香港 、日本合拍故事片《椅子》艺术总监
1996年 完成纪录片《世纪末的京剧人》制作
1997年 在德国赫尔滕国际摄影节做开幕式演讲同时举办个展
1999年 在德国第五届国际摄影节上主持题为“抓住感觉”的创作活动(Workshop)/应上海市*之邀到上海参加“世界摄影家看 上海”创作活动,拍摄《上海印象》摄影集
2000年 应北京市*之邀参加“中外摄影家聚焦北京”创作活动,为北京“申奥”拍摄《北京》摄影集
2002年 为柏林亚太周*人民共和国艺术创作多媒体影像作品《花之灵》
2003年 在同济*”王小慧艺术工作场”与托马斯·吕特格共同主持短期互动创作活动“创作性地看”/作为策展人为同济*“王小慧艺术工作场”成立而举办“想与看”(Looking and Thinking) 十位德国摄影家联展 ,此展览还在上海新天地一号会所、上海图书馆藏书楼以及平遥国际摄影节上展出
2004年 录像及多媒体影像装置“九生”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为慕尼黑宝马集团展览中心个展“无边界”而做的多媒体影像装置“无边界的自由”、“天涯若比邻”以及录像作品:《两个世界之间》、《又见梨花》、 《时光之痕》以及《逝者如斯》,并主持“东西方对话”系列活动 2005年 因宝马汽车公司慕尼黑总部展览的成功(57000余人参观),而又在柏林举办展览及“东西方对话”等活动;参加柏林由世界文化官和奔驰汽车公司主办的东西文化差异区研讨会;参加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国际可持续性发展会议。关于建筑学转专业考研和出国的问题二本学校学习,大一学生,读的是市场营销,很喜欢建筑学,希望*毕业后转专业读研。主要还得看你是什么专业,建筑设计肯定是要准备作品集的,而且这个还非常重要,确定要转专业的话,建议提前准备,可以找找相关的老师沟通看看。其实德国,日本,美国都很不错的,不过一般来说德国要学德语,德国可以国内提前学,如果水平比较高,也有可能就不用去德国学小语种了。日本要学日语和托福,美国考托福,考GRE就行。申请本科的话,在申请方面暂时还没有什么限制哈。
出国读研选校定位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条件能申请到国外多少排名的院校和专业,可以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进行选校定位。
使用方法:把你的基本情况(GPA、语言成绩、专业、院校背景等)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到了国外哪些*,这样子就能对你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同济*有哪些专业可以对口出国同济*有哪些专业可以对口出国
1、经管*有与德国慕尼黑*联合培养的项目。
2、机械*有与西班牙皇家理工*的交换生项目。
3、土木工程*有与美国UIUC的交换生项目。
此外,同济*优秀专业有:
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测绘工程、日语、工程造价、设计学、物理学、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众多本一级学科。
如有出国留学或雅思托福疑问,可添加WeChat:caven18 详细了解~同济*中德工程*怎么样。
挺不错的,专业性也很强。具体分析如下:
中德*是中德双方在教育领域*个大型合作项目,得到了两国*的鼎力支持。此外, 中德*和经济界之间的合作意义重大,讲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经济界, 目前共有28个基金讲席。
这一项目不仅对进一步加深双方科技合作关系、而且也对增进中德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重要贡献。2002年10月7日,中德*新楼启用,这为*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以满足对既懂外语又掌握专业的*年轻后备力量不断增长的需要。
扩展资料:
同济*中德工程*经济工程专业采用双语教学。学生将参加强化德语课程,以满足德语专业课程水平的要求,并通过DAF考试。具有德语和英语能力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学生将在德国完成学业,并获得合作院校的双学位。大多数往届毕业生选择留在德国继续深造。研究生招生院校包括:慕尼黑工大,斯图加特*,曼海姆*,卡尔斯鲁厄理工*等德国*院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济*中德*
我是同济建筑系的本科生,考虑硕士阶段留学,请给些建议建筑学的话欧洲可以考虑米兰理工的英语授课硕士 而且有机会拿奖学金 费用的话 也不贵 2年全部也就15W人民币
英国的话 帝国理工自然好 不过大家都知道建筑学 和其他专业不一样 欧洲的也是5年 不过似乎是直接拿MASTER
但是英国的学制和欧洲都不一样 你可以去参考一下 看是不是只用读1年 1年的MSC的话 费用在35W的样子
澳洲的建筑学其实很不错 我记得MEL U 就很牛 还专门来*做宣传 你看广告 也知道 现在北京很多楼盘都是澳洲的事务所在设计 这个也被做为宣传点 如果是澳洲的话 硕士需要读2年的样子 全部费用估计在50W的样子 毕业后可以在那边工作一段时间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