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段概括,就是将题目给出的语言材料通过提炼、概括,压缩为较短的语言形式。想知道高考语文材料概括题方法吗?现在,小编就整理出语文教学的相关信息。
第一,概括要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地加以把握,那么,原文的关键性词语(如例3)和段落中心句(如例2)就成了首选。
第二,原文的词语或句子,考生第一时间就能容易地找到。找原文的词语或句子并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对原文明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而分析文章是一项基本的阅读能力,并且是概括能力提高和阅读方法具备的一项必须的基本功。
[图片0]
第三,作家的语言是极富概括力和形象化的,阅卷者要对考生的答案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评判。使用原文的关键性词句,既能给阅卷者以美的享受,又能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完评判。
第四,在考场上,时间紧,压力大,加之如果平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强。这时再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就等于弃好用短,这样就不会得到较理想的分数。
2高考语用概括阐释题例析
1. 寻找、归纳、概括重要信息点,打通理解的关键处。
第(1)题0分答卷示例:“破窗理论”说明了环境的好坏决定了人的行为和素质的高低。
可以看出,该考生没有真正读懂“破窗理论”的真正含义,答案中也没有涉及关键词“破窗”的寓意。这是考生解答此类题目的一个通病,缺乏对材料的敏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然也答不出要领。显然,“破窗理论”是在“偷车实验”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这个实验由两部分构成:停在“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在中产阶阶社区的车仍然完好无损;“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其实只要弄清楚了关键问题(车为什么被偷),结论就可以下了。该考生所说的环境决定论显然站不住脚(中产阶级社区的破车也被偷了)。如果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就可以发现材料的关键处在于“暗示性的纵容”,由“一块玻璃”到“打碎更多的玻璃”,足以说明这种暗示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材料内容中去寻找、归纳、概括重要信息点,然后推导出结论。
第(1)题1分答卷示例:破坏一件东西又没有及时修好,往往会暗示人去破坏更多的东西。
这一答案显示的只能说是实验的结果,而不是结论。因为结论的内容不是对研究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研究结果更深入一步的认识。
[图片1]
2. 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社会生活谈感受。
第(2)题2分答卷示例:①要制止罪恶的蔓延,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②对于已经坏了的东西,人们不会再珍惜。相反,人们往往会自觉地去爱护那些完美的东西,舍不得去破坏它。
本题的要点是根据“破窗理论”的内容说出两点启发。从这份答卷来看,该考生的启发停留在就事论事,或者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尽管也谈到了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但没有触及根本。和参考答案进行对比,结合本题的实际,我们可以归结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谈启发(或感受),首先要摸准材料的主旨,不能偏离材料所述的范围;其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再从本质上去延伸,联系社会生活或者自然现象,将自己的启发表述清楚。
3高考语段概括题解题技巧
一、要素提取法
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新闻叙事类文体。
例1:读下面这则报道,把它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50字)
浙江省永嘉县潘宅村地处偏远山区,居住着400户人家。村里的街道一直没装路灯,每到夜晚就漆黑一团,人们过街要自备灯火,十分不便。去年底,这个村的老太太吴三凤70大寿,6个儿女要为她摆宴祝寿,可老太太提出要把做寿的钱省下来办公益事。后来,全家决定捐10万元给村里装路灯。现在街道两旁的100多盏照明灯全都亮了。
分析:提取各要素法。人物——老人吴三凤;时间——去年底;地点——浙江省永喜县潘宅村;事件——省下做寿钱,带动全家捐款10万元,为村里装上路灯。要素提取出来后,通过适当组合可以把这句话组成为:浙江省永嘉县潘宅村老人吴三凤,去年底省下做寿钱,带动全家捐款10万元,为村里装上路灯。
二、层次分析法
分析语段的层次,首先是为了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内容,准确把握其中心;同时也是通过分层概括内容,以便把握其内容要点,进而连缀成答案。
例2:例如: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要点(不超过30个字)。
在重庆库区,国家决定初步纳入规划保护的文物点为754处,到目前为止,在501处地下文物中已开展的项目仅42处,不足10﹪;已经完成发掘面积万平方米,不足发掘面积万平方米的4﹪。地面文物44处,由于规划滞后,文物搬迁选址工作无法实施。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移民迁建区的施工建设与开发,大量古墓葬、古遗址、古民居、石刻等遭到破坏;盗掘古墓、古遗址的事情时有发生,也给抢救工作增加了难度。
分析:本段共三句话,“与此同时”前后说明的内容明显有别,前面是说文物数量及发掘情况,后面是说文物遭破坏、盗掘情况,故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中又分别从“地下文物”和“地面文物”两方面作了介绍,理应包括两个要点,“地下文物”通过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尚需概括,由于所有数据都呈现一种对比状况,501对42,对,显然是突出“文物发掘进度缓慢”。“地面文物”情形简单得多,可用“剔除枝叶法”概括,即“搬迁无法实施”。第二层只要剔去枝叶、稍加整合就可得出“(文物)破坏、盗掘现象严重”这一要点。于是,这段话要点可以概括为:
(地下)文物发掘进度缓慢;(地上)文物搬迁无法实施;破坏、盗掘现象严重。
例3.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4分)
金属也会“疲劳”。这种疲劳可以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内部缺陷处还会有许多小裂纹。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继续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毁坏。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稀土元素),采取“免疫疗法”等,是增强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办法。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过去难以切削的材料。
(4分)金属“疲劳”的危害、成因、预防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