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想知道语文兴趣培养方法吗?现在,小编就整理出语文教学的相关信息。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引领着学生获取知识,学生对教师从心底产生一种敬畏与依赖,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当然,学生的这种朴素的情感也会发作用于教师。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相互的作用力反映在师生身上,教师就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宽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学、好学,从而更大的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切忌发脾气,应该以一颗慈母、慈父之心亲切地启发引导他们,用充满温情的话语去呵护、关爱他们。
2创设良好适宜的教学情景
新大纲强调:“小学各年级要重视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整体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前,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力求做到精讲,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要巧妙的设计学生阅读前的问题,让学生以读促思,以思促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变以往的“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自觉地读,方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学生对学习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设计难易不同、程度不同的问题;结合学生的不同性格、年龄特征,在课堂上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对语言训练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图片0]
3创新课堂的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开展教学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清晰流畅、注意抑扬有致,要用优雅的语言组织教学。同时,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问题提得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
2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第一,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第二,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图片1]
第三,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
3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学生才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无论教还是学,必须针对学生这一主体展开,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进度更快,并在生活和行为中普遍产生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将会大大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增长学生知识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认为课堂教学成效的质量主要在于学生配合程度的开发是极其谬误的。一些老师授课不过关,却埋怨学生配合不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程度,而不在于体现老师教学水平怎样,讲台毕竟不是舞台。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是积极主动的,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呢?一是使用较为民主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放下权威的架子,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作为研究者的老师和研究对象的学生,其目的是一致的,即提高学习者的能力,促进学习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的,以避免“一言堂”的现象。二是引进竞争体制。其对于人们的惰性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竞争就好比家里养的鸡和野鸡的区别,家里养的鸡是食无忧却更容易被吃掉,由此表明,竞争就是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进步、充实自己,以达到战胜苦难的目的。这样,竞争就成了迫使人们挖掘自身潜力、不断追求进取的真正动力。
二、优化教学,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可先通过语言描述,接着用《雨霖铃》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在悠扬悦耳的箫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眼看着课文注释,很自然地进入了词的境界。创设情境,将把强制学生有意接受知识变为无意而轻松地获得,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态度。有积极的,包括愉快、满意、喜爱等等;有消极的,包括厌恶、愤怒、憎恨等等。对于学生,情感有时会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基于上述认识,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