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只要一堂课下来就算完事。而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是发展学生数学素质的关键。 那么数学教学如何体现新教材学习目标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首先,活动经验积累要有活动,要注重过程。这里所说的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和解题活动,而是需要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探索活动,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做”数学的活动。一般来说,这种活动不是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不是简单地对一个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前面的例子中第一个问题只是在解决一个问题,学生是在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达到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巩固的作用。而改编后的问题,需要学生亲自收集真实的数据,再把数据按恰当的方式记录和整理出来,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用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要根据各种实际情况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学生有了体验和经历。不同的学生可能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他们的经历也有所不同。
第二,活动经验要在不断做的过程中积累。“积累”在这里是关键,不能指望一两次这样的活动之后学生就有数学活动经验,而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如果学生在学习不同内容的时候,都有机会做这样的活动,就会不断地积累相关的经验。这样的活动可以是在课内,也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解决。在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里都有机会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活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很好的载体。
[图片0]
第三,活动经验所达到的是过程性目标,不能用常规的方式评价。一般来说,常规的纸笔测验更适合于考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对活动经验的考察不能简单地用解决常规问题的方式进行。上面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测试中运用的,而第二个改编后的问题,就需要采用活动记录、课堂交流、小型调查报告等方式。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参与状况与学习过程,同时还要综合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水平。
2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1.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或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也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即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图片1]
2.每一章节基本上都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满堂贯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
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驳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如果铁轨的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认台,然后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容易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
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如何落实数学教学目标
制定目标测试,促使落实教学目标
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手段,把分数作为学生素质优劣标准,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因此,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学困生更是倍受压力。但是没有测试,没有目标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无法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还打击学生的上进心。测试的首要目的是监控学生的学习,及时检查学生的进步状况,掌握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考试本身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学生在考试之前,势必复习功课,巩固所学知识,而测验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促进知识的手段。
考试本身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激发动机的角色,在一定限度内取得好成绩的欲望。害怕失败,回避焦虑,都是正当的动机,没有定期的考试,要期待学生自觉扎扎实实地学习恐怕是不现实的,通过实验:频繁的进行小测验可以显著地促进班级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以学生为本,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重视人的本质,重视生命的本质,把人的发展性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因此,不应筛选、淘汰学生,学生应该是人的生命的一个阶段,他们的能力必须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主渠道,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信任学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你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关爱学生,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会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更愿接受教师的教育,师生关系和谐,心理相融,情感相通,伴随着这气氛,各种教育影响就好象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愉快喜悦的心情,容易使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有助于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促进人的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可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搞好他们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初中学生毕竟还是孩子,难免出现过失和错误,比如,有的学生在教师提问时,常常在教师没有允许的情况下,不由自主地讲了出来,对这种现象,不能以故意捣蛋、不守纪律斥责他们,而是先肯定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反应,同时引导他们注意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对课堂上讲小声话、不注意听讲的现象,要善于引导,避免对立情绪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