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低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教师应该创设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统计》时,我先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书上的大象家的客人,让学生了解了统计的概念,明白了统计的形式,之后我抛开课本让学生全体参与统计我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了起来,很迅速地站好了队,并迅速地做出了统计,从中体会到了这种方法的好处,并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统计这一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境,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内驱力,进而诱发其学习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就能体会出数学是从“必须的”进而产生要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强烈要求。
[图片0]
3.游戏贯穿,寓教于乐
游戏是启发“心智”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练习中,要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
陈鹤庆先生曾说:“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时代,我们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我们的学习不就会更有进步吗?”
4.创设情境,好奇激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的提高,这样的猜想游戏丰富多彩,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记得在教一年级新生分成与组成时,我就设计了猜球的个数的游戏。如教学5的分与合时,我先提出问题,左手可以放几个,右手可以放几个,学生根据已有3与4的分成与组成的经验,大胆进行猜想,从而得出5的分成与组成,同时亦明白了加、减法与之的关系,真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兴趣
一、以“情”激趣,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刚从家庭踏入学校,是他们走出的第一个驿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情感的转折点,他们第一次接触家人及亲朋好友以外的人,必然会产生情感上的波动。教师应以真诚的心与每一位学生交流,教师的和蔼、亲切、活泼、幽默,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非常轻松、愉悦。此时,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是那么的神圣和伟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极大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在校如在家一样温暖、安全、舒适。从而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学习热忱,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新课的导入中,引起注意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正如一个教育家说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灵巧的引入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一节课的导入方法很多,其中儿歌和故事等是低年级学生喜爱的,它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易读好记。如在教学《位置》时,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枯燥,在新课开始时创设生活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尤为关键。老师说:“教室就是老师与你们共同的家,你们想把这个家变得更漂亮吗?”“那么怎样摆放教室中的物品才能使教室变得更让人喜欢呢?”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这样学生在装扮教室的活动中会表现活跃,热情洋溢,情绪高涨,参与度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无限兴趣,从而就会精神饱满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图片1]
三、运用直观教具,诱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发展为形式表象,然后逐步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上。”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的操作过程,促使多种感官一起参加学习生活,提供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能降低思维的难度,促使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3小学低段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一、在导课时埋下兴趣的种子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导入新课时,注意做好铺垫,选取能抓住学生好奇心的素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有效的导入不仅是上好新授课的重要前提,而且是展现教师高超教学手段的重要标志。以下这两个导入形式是我实践过的。
(一)设置悬念。在授课之前,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场白”,往往能起到“一招制敌”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时、分、秒进率”时,为了避免学生将之与其它进率混淆,在授课之前我就提出“怎样才能使1=60?”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置,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怀着一种迫切求知的心情进入新课,整节课上他们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较为简洁地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二)在玩中学。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就巧妙地把数学的学习带到了孩子们的身边,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在课上,我把办了的学生分成六人小组,每组给1000根小木棒,然后直接让学生猜小棒有多少根。当问及怎样才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时,学生们自然就会说“数一数”。在安排学生数小棒之前,我明确要求组长对本组内同学进行合理好工,做到一下三点:一数的速度要快,二数的量要准,三数的结果要让人看得清楚,不用再一根一根的数。这种类似游戏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将1000与它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了具体的联系。使学生数小棒的过程中,对小木棒的具体数量有了清晰的感知,轻易就突破了“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这一难点。
二、在练习中繁茂兴趣的枝叶
小学低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忽略了他们的这一特点,这个教学设计就注定是失败的。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科内知识的传授,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启迪他们的智慧,要达到这一要求,显然只死板地做练习是肯定不够的。这就要求老师将练习题设计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能把他们的判断、推理演算过程用游戏、图画等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精神状态,使“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学时,我根据全班有51人的具体特点,要求学生列队按1―8循环报数,请大家注意最后一位同学报几?这个拓展练习寓教于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轻松地实现了数学知识从学习到运用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