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那么如何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从而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但在提炼过程中,也要防止题材的低级化和庸俗化,使题材在思想上和教学上都具有真实意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增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回家测测自己和家人的身高,量量自己脚步的长度,算算从学校到家里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钱去买买学习或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学习。
[图片0]
联系实际探索,借助生活经验,回归生活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2引领学生学习数学
一、培养参与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习《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的校园和参与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多彩的学校生活,进而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学习“快乐家园”一课,为了使情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 “教室”里的景物,让学生亲身感受真实、具体、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不仅正确的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还认识了10以内各数的大小,初步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图片1]
二、借助生活经验,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的到的现实,并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用平常吃饭的筷子代替静态的教学挂图,用“数一数”教室里前几排的课桌数代替抽象的说教,再联系日常生活,广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关乘法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统计与猜测》“生日”一课,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对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数学思维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里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让学生想想自已的生日在哪个季节,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最少,并引导学生统计出不同季节过生日的人数,制成统计图表,学生从而明白统计图表的由来。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中,经历了问题的产生、解决的全过程,形成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与习惯。
3联系生活实际
一、捕捉生活现象,巧妙引入新课
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新课导入中,教师就可这样安排: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长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式子来计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借助自然现象,提示数学规律
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从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入手来理解“循环小数”的要领。如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大自然的美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一年四季节更换,周而复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循环”的含义。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会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还有的学生会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教师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就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三、创设生活情境,突破新知难点
在新知的教学时,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境,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弄清较难理解的、容易混淆的内容。如教学“一个数加减一个接近整百数的简便运算方法”时,学生常对“多加了要减,多减了要加,少减了再减,少加了再加”搞不清楚。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让学生联想购物时的生活情境:小明带4元钱买一本书,就付元,即197分,小明给售货员2元钱,你们看是给多了还是给少了?小明还剩多少钱?这种事例在生活中经常碰到,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多给了,就找回3分,跟剩下的2元合起来是203分。计算:400-197=400-200+3=203。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从而得出“多减的要加上”的规律。运用这种方法去掌握规律,学生理解得透,记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