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它是教育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度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1.组织有结构的新知学习材料。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需要一定的教学材料,教师可在课的导入部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组织新知的学习材料。如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设法画圆,然后让学生选择工具画圆,再学习用圆规画圆,交流画圆方法。让学生在尝试画圆、交流画圆的方法过程中,运用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逐渐将直观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后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初步掌握圆的特征、画圆方法等知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资源来源于学生,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
[图片0]
2.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有结构的练习材料。一定的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必要手段。让学生自己参与练习的设计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措施。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的练习设计:在引导学生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设计了以下层次的练习:(1)在一般情况下,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需要什么条件?(2)看图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根据条件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补充提高性练习:一个正方体棱长扩大2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说出思考方法)
2课堂追求高效
(一)注重双基,夯实基础
大量的解题都是回归定义概念、定理等,这些不变的东西掌握好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对基本知识了如指掌,如同探囊取物,深刻准确理解了,做题才会有效。对于定义、定理等应让学生理解、掌握成立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几何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如三角形的定义“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不必急于给出,而是通过原有的认识基础判断一些图形是否是三角形,或通过实验观察任意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否是三角形,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A.不在同一条直线上;B.三条线段;C.首尾顺次相接)。这样学生就能牢牢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此外,对于基本定义、定理等还应掌握其逆向应用、建模分析等,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二)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节高效率的课,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记住并且掌握这些定义定理。所以,每一节课教师都要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让学生主动有意识地识记掌握,并进行实效检查,不让归纳总结走过场。要理解本节的重点内容、知识脉络。只有课堂上着重解决这些基础性问题,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效益突出。
[图片1]
(三)精讲习题,深化重点、化解难点,追踪热点,针对考点,有的放矢
对易错、类同题、易混淆不清的地方应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力争使学生触类旁通,形成能力。每题精讲,人人掌握,人人过关。不贪多,只求精,精益求精,这要求教师备课应下苦功夫,有独到的眼光,平时应注意收集好题、典型题,建立自己的题库;要钻研教材,熟悉课标、考点,研究习题精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训练途径,充分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错误的思维倾向;对同类题放在一起讲评,有利于总结、归纳、提炼,有利于学生区分,形成专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3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用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创设情境,满足需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是首要条件
首先,在情境创设中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点拨引导,充分发挥教学自身的魅力;还要抓住结束环节,设计悬念,让学生感到“课虽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千克的概念,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知材料,如各种水果、蔬菜、大米、豆子等等,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参与,充分感知并建立了1千克的概念,还为他们丰富了生活经验。课后,孩子们还带着父母到市场上买东西,估计物品的重量,积极性可高了。可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多么的灵活和专注,充分体现了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孩子的潜力得以发挥。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一些教学材料就可以调动学生自己去搜集,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搜集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搜集中,学生会对材料甚至新知产生一些粗浅的认识,使他们课上的研究有备而来,从而产生展示自己发现的愿望,这正是他们深入探索新知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简单统计》一课时,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收集全年级同学喜欢吃哪种水果的数据、全班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本班学生的体重和身高情况……任选其中一项进行调查统计。学生分成小组,各尽其职,学习热情格外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