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数学教学技巧。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图片0]
三、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2注重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或结论直接讲给学生听,而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让他们大胆地“再创造”“再发现”数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自我,体会思维的乐趣,建立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有其内在的发展需求,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教师必须重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认真进行探讨和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撑起一片自主发展的空间。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已经有知识基础:四年级下册学过单式折线统计图、五年级下册学过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统计的一些基本常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探讨,最后全班达成共识:例题中两个折线统计图标准不一,不能进行比较,所以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图片1]
合作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有部分学生参与而被动学习的状况,以同龄人组成的小组成员更容易形成和谐、愉快的探究讨论氛围,学生拥有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学习变得更主动了。随着探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角色,并在小组中自愿承担一部分学习任务,责任感得以加强,学生的思维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提高,做到自主发展。
3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大胆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如果大胆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知识水平的提高。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与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有关系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又怎样计算?”学生有的看书、有的画图形分析、有的剪拼图思考……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和途径。又比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我提出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通过摸一摸、滚一滚、看一看、数一数等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研究、大胆想象,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这样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积极参与教学,主动探索、思考,从而加深了对各种形体的特点的认识,能力也得到提高。
爱思考。每个人在问题面前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继续鼓励学生想想别的折法,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思考、尝试。又比如:在教学画圆时,由于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觉地去画圆表现自己,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两个大小不一的圆,要求画出比自己同桌同学的脸大或小,这样学生就活跃了。画好后,我请几个学生讲讲怎样画大,怎样画小,当然,语言的叙述还不规范,这时我鼓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组织语言,最后得出结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长度)能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