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来说,很好的预习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往往会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没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指导学生预习的相关内容。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图片0]
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2如何培养 小学 生的预习习惯
首先,让孩子能认真地读好课文后的生字。它们分为必须识记的生字和二会生字。读上几遍,做到正确很是重要。尤其是多音字,更要让孩子多读,并且能够在相应的字的旁边,再记录一下其他的读音和组词。而在生字栏里,除了要读正确,对于笔画多的字,还需要尝试写一写。
可以通过网络的“汉典”网站,初步熟悉一下字的正确笔顺,如有歧义,可以在课堂上征询老师意见。其次,是要求孩子将生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上,这样的话,那么孩子在朗读课文时,就可以借助拼音,将课文读正确了。不过,在标注拼音之前,课文要先标上正确的自然段序号。
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课文会越来越长,标注准确的自然段序号,对孩子在课堂迅速准确地找到相应段落,是帮助极大的,而标自然段,也是要长久培养的。接着,便是读课文了。三年级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先做到正确和流利,毕竟有感情是需要老师的一些具体指导。
而且有些课文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有些课文可能适合讲述故事。家长可以在孩子学完课文后,尝试用老师教授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复习和巩固。一般来说,除了老师布置的朗读遍数外,家长还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朗读情况,做一些添加,基本上要做到不读破句,不回读,不漏字、不加字、不读错字。如果孩子读了规定遍数后,还是不流
3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应对教和学起到真正的铺垫作用。是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教师的预习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
教师要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教材的训练重点设计要求明确、操作具体的预习练习,有自学生字新词的,有理解词语的,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有质疑提问的,有对课文进行感悟理解的,这样既降低了学生自学课文的难度,又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预测。对于教师来说,预习具有侦察作用,应把它看作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在指导学生质疑提问时,原先是放手让学生随意提问,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乱突不出重点,教师难于把握。
[图片1]
我认为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教材中自相矛盾处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指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新的学习内容,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
4怎么指导学生预习
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预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预习,我们在乎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的掌握,格式化的预习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我们是否可以在预习的方式和预习内容上动些脑筋,让学生多点自主选择预习的权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注意预习作业设计的科学与合理性。预习要求不能太高,过高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索然,要注意因材施教,好生学习困难生预习要求最好是有所区别,比如说,有四项预习要求,那好生可要求全做,而困难生则量力而行,做最基础的前两项,多做给予表扬,这样降低难度,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预习中来,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要求也不能过多,不要过多过细的预习要求不断会浪费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增加沉重的学习负担。在预习中我们要多鼓励,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大大表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