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招投标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对保证工程质量和遏制腐败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呢?下面,天才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的项目管理技巧。
①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建立起工程招标代理机构从业人员上岗和执业后继续教育的机制。同时,与有关部门配合设立考试制度,实行严格的发放从业代理资格证书和持证上岗制,以确保从业人员具备适应招投标需求的综合素质;
②借助工程建设交易及服务信息网的支持,设立全市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信息档案库,详细登录每个代理机构的自然情况。由专业委员会在行业准则检查核实的基础上,对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业绩和服务优劣进行考评,以作为其资格复审和升级、同业评比与排序推荐的基础依据;
[图片0]
③主动辅助政府主管部门,承担起行业准入退出的资质审定工作;
④要在继续深入开展《招标投标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自律意识,加强企业和行业的自身建设;
⑤要注意培育行业品牌,充分利用信息档案库的资源,辅以定期、定量、定向的调研手段,开展行业内的综合评比活动,定期公示评比结果。
2如何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
1、市场机制尚需完善。建筑市场各环节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市场主体的不良行为和诚信行为记录仍未能实现共享共用,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和个人,难以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处罚,无法形成客观、公正、全面的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同时,行业监管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特别是标后监管薄弱,导致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现象时有发生。
2、规避招投标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建设工程项目为达到其非法目的,规避行业监管,擅自寻找监管对象的情况日益增多,导致市场监管失控,管理职责混淆,责任追究无法落实。有的招标单位为了逃避检查监督,采取少报多建的方式,只将建设工程其中一部分进行招标,其他部分不通过招标而直接指定施工单位,自主确定发包价格。
[图片1]
3、评标过程漏洞较多。评标专家抽取管理不规范,机制不健全,名单保密不够,过早泄露,回避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部分项目评标过程不公开,暗箱操纵,不当场宣布评标结果。一些评委不公正、业务水平不高,只能凭借自己的印象和关系来评标。此外,在“标底”上做文章,营私舞弊的现象屡禁不止,标底的准确性和保密性在招投标活动监管中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4、工程项目合同履行随意性大。背离招投标文件订立施工合同的现象还很普遍。有的中标单位在工程开工后,以各种理由把投标文书中记载的项目经理和专业人员更换,造成无证上岗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建设单位及领导不严格履行合同,工程款的拨付个人说了算,不给好处不办事;还有承建方不按合同要求操作,随意更改图纸、设计和造价,人为因素影响工程进展及质量。
3工程招投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1、选择招标组织形式不恰当。
发包人自行组织招投标。没有按规定程程序的要求安排熟悉招投标管理程序的相关专技术人员参与或授权组织招投标工作,仅派有关人员履行招投标事宜,其工作程序不到位,例如:对投标人前期的资格预审,能力审查、业绩考察,财务状况等了解不深入,不细致。委托代理机构组织招投标标。一是设有认真筛选代理机构,所确的代理机构过度考虑自身的利益取向,投入的人力和精力不够,只是做一些表面的常规性工作。二是不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招投标管理程序的规定,背离发包人做一些不规范的工作。三是资格预审工作不认真、不严谨
2、招标文件编制不具体。
编制招标文件时,没有紧密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需求,仅是招标常规程序,缺乏全面、细致、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并对本工程实施管理的相关要求在招标文件中未编制对应合同专用条款的说明和要求,造成后期合同签订难达成一致,把难题留给施工过程中处理。编制招标文件时,对本工程施工合同的专用条款中未提出具体的工期、质量要求和设计变更、投标报价漏项、合同增减项目等的计价方式及要求,成为后期合同签订无法达成一致的原因之一。
3、组织现场踏勘及答疑不规范。
每投标人的工作个工程项目招投标前,都应组织现场踏勘和必要答疑,由于发包人或代理机构从方便自身工作态度出发,组织各投标人同一时间进行现场踏勘和答疑工作。这种做法一是损害了正常投标人之间利益,泄露了身份,并受到非正常投标人的干扰,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正常投标人的工作;二是给非正常投标人提供了相互串通的便利条件,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失去了招投标的公平、公正性,最终损害发包人的利益。
4、组织招标评标时间不充分。
由于评标时间短,专家评标过程中不能完全掌握招标文件的全部内容及特殊要求,也来不及仔细查阅投标文件实质性响应情况,只能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凭经验感觉进行评标打分,推荐中标候选人,最终落实的中标人与发包人处期要求的合格中标人存在很大的差异,给后期施工合同的签定和履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