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是十分复杂的工程,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充分重视各级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之间的配合,那么维修工程单如何管理呢?现在,小编就整理出管理工程的相关信息。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管理人员除了熟悉备件手册外,还应弄清每台设备的系列和型号等。在订购备件时向供应商提供所要定购的零件号,这样才能保证备件供应的准确性。同一种型号设备,由于出厂时期不同,其产品上所配用的零部件也会不同,管理人员还需注意备件通用性、互换性。
2.建立健全设备备件档案
各基层设备管理人员,将所有设备的资料统一建档并作好备份工作,通过档案可了解设备原始资料、供应商信息、使用维修情况等。防止设备使用几年后,因为设备管理人员的变动及操作人员的更换使设备需要维修和购买备件时找不到依据资料。
[图片0]
3.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
设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上,任何设备都有规定的使用范围、条件及操作程序,只有正确的使用设备,才能保证安全生产。而设备使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水平的高低,要加强对操作人员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考核、有针对性。
对机械的日常检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检查结果应详细记录,不但要包含以往的维修保养记录、换件记录,而且要包含日常使用情况和工作量的记录。以便分析、判断机械故障,及时而准确地消除故障隐患。
2机械设备的维修方式
周期性维修 这是一种预防维修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小、中、大修,在以往采用较多,但企业在进行设备周期性维修时,没有根据设备本身磨损规律做必要的调整,往往局限于生搬硬套行业的条文性规定,所以制定的修理计划未能较好地结合生产实际和设备实际。因此,周期性维修属于一种被动的、计划性的维修方式,只适用于那些已掌握磨损规律的部分设备。
设备的事后维修 事后维修是在设备的精度、性能低于基本标准时,或设备出现故障后实施的非计划性修理。这种维修方式能够大大缩短设备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但是设备故障出现以后,不仅维修起来相当困难,延误正常施工进度,而且如果工地位置偏远,或是连续运行的设备,还必须考虑维修成本。
事后维修,一般只检查维修出现故障的零部件,并不是全面检修整个设备。因此,常忽略故障隐患,检修后设备故障还是屡有发生。
[图片1]
大部分施工单位都采取事后维修的方式进行设备维护。对于施工单位来说,这种维修方式比较被动,仅适用于结构简单、利用率低、故障问题简单便于维修、几乎不影响正常施工的机具设备。
设备的状态维修 状态维修是一种以设备实际技术状态为基础的预防性维修方式。该维修方式主要按照机具设备的定期检查、日常巡回检查、状态监测和诊断等提供设备状态变化资料,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和人的感官能力,提前做好备件和有关的准备工作,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的特征和预兆,减少突发性故障,根据工程进度确定维修时间,确保设备状态满足使用要求。
由于该方法是在适当的时间针对设备整体使用状态进行检查和维修,能有效避免突发性故障的发生,使设备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不会对设备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大大降低了检修的工作量和检修费用。
与周期性维修、事后维修相比,状态维修完全是以主动积极的工作方式来应对设备故障和各类问题。这种维修方式适用于精度高、配件供应困难、但是利用率高却容易被故障问题影响正常生产的大型设备的维护和检修。
3建筑维修工程管理探讨
一、建立健全的维修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保障措施
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出规定,遵守《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
二、严格合同管理制度
工程施工合同是明确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有效依据,也是确保工程质量、进度、造价的关键性文件。订立合同时,应明确定额套用、费用计取、材料供应、质量标准、工期进度、安全施工、结算方式、质保期限、违约责任等方面要求,并对承包方擅自转包、违规操作等明确处罚措施及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从而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三、重视施工现场监督管理
维修项目的施工有别于新建工程,不可预见因素较多,因此在施工阶段除了实现与项目相关的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以外,对施工全程的监督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应该聘请或指派有经验的工程管理人员全程跟踪监督,制约并配合施工单位,以确保工程方案落到实处,处理好突发情况,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隐蔽工程据实签证,为竣工后的工程结算提供真实可靠的技术资料。
四、依据合同结算
工程结算应本着真实、合法的原则进行。做到四严:一是严把工程量计算关:二是严把定额套用关:三是严把工程质量计算关;四是严把材料差价关。在此基础上,由市计部门审核最终工程造价,并出具工程结算审计报告,连同工程合同、现场签证等资料文件进行最终的工程财务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