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争论、实践、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正逐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抉择。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素质教育的构成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第一,政治素质教育。我国目前德育中进行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史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都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内容。
第二,思想素质教育。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0]
第三,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
第四,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
第五,身体素质教育。一方面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防病知识,使其健康成长。
第六,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是每个人能够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3素质教育如何推进
彻底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应试教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演变而来的,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学习,做官的意识根深蒂固。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素质而教育,两种教育两种目的,两种观念,现在人们的观念还固定在应试教育的做官观念里,要推行素质教育必须转化人们的固有观念,使人们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素质。
彻底改变教育的评价机制。目前的高考是应试教育评价机制的完美形式,也是对应试教育的肯定,要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改革高考制度转化考试的选拔功能为评价功能,当然改革高考制度也不能完全取消考试,因为考试毕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评价机制,对高考制度的改革我的意见是模仿外国的宽进严出和学分制。
[图片1]
彻底改变教育的目的。现在学生在校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岂不知学习了知识在工作上用不上岂不是白搭,所以要改变教育的这个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为最终目的。当然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很密切,一个人不可能目不识丁就具有十分高超的能力,但得记住学知识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对推进素质教育也很重要。
处理好结果与过程,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现在学校教育看中的是结果即分数,而不注重过程,要指导教育不是企业重结果不重过程,因为它们的产品不一样,教育的产品是人才,人才的素质决定一切,要提高人才素质就必须重过程。另外课内学的知识一般是考试的内容,学生很重视,不看重课外知识,殊不知有时候课外的知识比课内的知识还要有用。
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挥个性特长的关系。学生全面发展,各科成绩都很好,学生的素质就高,可目前的教育对全面发展的理解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学生不全面发展就考不高分就不能升入大学,又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学生个性特长非常重要,历代名人实际上都是个性发展的典型例子,不再赘述,所以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孩子能否成才智力因素重要,非智力因素也很重要,孩子没有聪明的大脑很难成才,但有聪明的大脑没有良好的习惯,性格也很难造就,所以教育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般智力因素很难改变,能改变的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4如何做个有素质的人
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修养。要想被人尊重,首先就要有足够让人敬佩的资本,所以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充实内在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多读书,多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言行得当。要想被人尊重,首先就要我们会尊重别人,不管别人比你强还是弱,我们都应抱着尊重、谦虚的心态。生活就像面镜子,你对别人微笑,别人也会对你报以微笑。傲慢的心态只会让你觉得自己“高出不胜寒”,当然,这种“寒”是孤独。
万事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可以让你懂得体会别人的感受,一味的自私只会让你朋友越来越少,替人着想,会让人觉得你关心他,你把他当朋友,最后别人也会把你当朋友。
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聆听别人的想法,这样至少别人会觉得你还放别人在眼里,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所以这是双向的,你在关注别人的同时,别人或多或少也会关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