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类型,与公办高职院校一样,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素质教育的课程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一,名词解释: 素质选修课就是让学生自由自主选课。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院人文、科技类专业的互补性和艺术类专业的陶冶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又可以扩大学生学习知识面,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以达到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
[图片0]
二,素质选修课的科目以及特色介绍:人文类的素选,上课较有意思,但老师多数没用课件,要着记记笔记,考试主观题较多;
艺术类素选,较难选,所以首推大家抢艺术类呢课,艺术类呢课选自己喜欢,选不上就选好玩,一般分数都不会太高,老师较挑剔;
体技类能够学到些东西,比较有意义,当然前提是你认真上课,也会有平时作业,但这是较少数,学呢好以后用得上,分数就看个人表现;
社科类主要看课程性质跟老师呢方式,有些很好玩,有些很无聊,分数一般,如果对生活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竞争不算激烈;
自然科学类,上课一般不有多大意思,学呢东西高深,但考试简单,依旧是简答题为主,部分课程有计算题;
外语提高类,大三才能选,要求选两门,首选小语种和二外,尽早告别英语,可以学新东西,还比较好玩,但是很火。
根据中央的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目前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所谓的减负实际上是缩而不减,即把负担浓缩,任务还是那些任务,压力还是那科压力,只不过做得没有那么明显罢了,把原来的战线缩短一点,集中火力在学校内完成,上午多上课,下午推迟回家,在学校缁家庭作业。结果是考试、评价所需的“应试”内容坚决不减,身心、能力所需的“素质”内容能减就减,公益、实践所需的活动内容说减就减。这样一来,很可能是该减的没减,不该减的减了。
从现有的情况看,欢乐的是少数人,主要是那些还不甚明白升学利害关系的小学生。
愁的主要是教师,特别是校长们,还有长期以来一直鼎力支持他们工作的家长们。在还没有弄清楚能不能减的情况下,广大中小学校就面临减什么和怎么减的问题,确实让人为难。难怪在摄像机前有那么多教师、校长不自然,甚至感到无奈。正如“两会”代表广东中山市杨逸仙中学校长何俭强所说,学生的负担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很多学生都说“减负”好,但真的不敢减,因为社会给他们的压力一点没减。现在课程设置也有问题,比如国防意识淡薄,就开国防教育课,人口问题重要,就开人口教育课,环保任务絮迫,就开环保教育课,结果学生不堪重负。再比如,高考考综合课,表面上看似乎是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实际上很多学生负担更重,因为必须什么都学。
初中以上的学生大多只流露出几丝苦恼人的笑,当课程还是那些课程、考试还是那样考试、教法还是那种教法时,多少有点“机器化”的中学生是不会盲目乐观的。
如何减负?必须系统地看待,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如考试制度、质量观念都要改,否则就会出现学生高兴、家长担心、学校为难的局面。
3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首先,政府教育部门应该改变以往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考核体制,这样学校在进行教学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不会被这种分数考核制所限制,可以给学生安排更多可以锻炼学生个人能力的课程。
学校要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思路,注重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终身受益,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努力的学习。
[图片1]
教师要改变以往对学生进行知识灌溉模式的教学思路,而应该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高中生正好都是十六七岁的年龄,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还需要学校进行适度的管束和引导,不能因为要进行素质教育而放任学生不管,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引导他们对“好和坏”、“真善美”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判断。
孩子的父母,也应该参与到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来,应该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出去旅游或者是做游戏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而不是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个人爱好适当的给孩子报考一些培训班,帮助孩子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学习很多种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业余兴趣,不要让他们整天要么培训班要么学校,让给他们适当的个人时间和空间。
学生自己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一些课外知识,可以通过阅读经典书籍或者文献,可以多看看报纸,自己可以多了解一些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和社会脱节了。
4素质教育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等于让学生完全轻松下来,什么事都不做,漫无目的地发展。根据中央的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素质教育的目的,教育者也就明白了自己教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成熟定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真正吃透“素质教育”与“减负”的政策精神,达到“减负”与“素质”的辩证统一。
是否留家庭作业、考试次数的多少和节假日、寒暑假是否补课等方面,似乎家庭作业少了、没了,节假日不补课了,学生就会开开心心地上学、快快乐乐地读书、高高兴兴地升级了,这是一种错觉。正如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不是一码事,对学生来说,减时不一定能减负,减负不一定能减压。不正本清源,学生的升学压力、心理负担、学习任务能减吗?
从现有的情况看,欢乐的是少数人,主要是那些还不甚明白升学利害关系的小学生。初中以上的学生大多只流露出几丝苦恼人的笑,当课程还是那些课程、考试还是那样考试、教法还是那种教法时,多少有点“机器化”的中学生是不会盲目乐观的。
愁的主要是教师,特别是校长们,还有长期以来一直鼎力支持他们工作的家长们。在还没有弄清楚能不能减的情况下,广大中小学校就面临减什么和怎么减的问题,确实让人为难。难怪在摄像机前有那么多教师、校长不自然,甚至感到无奈。正如“两会”代表广东中山市杨逸仙中学校长何俭强所说,学生的负担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很多学生都说“减负”好,但真的不敢减,因为社会给他们的压力一点没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