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的剪辑制作,普遍具有制作时间短、镜头多、语言多、字幕多、特技多这“一短四多”的独有特性,这些特点都使得电视专题片的内容、画面以及结构的剪辑,都具有与其他节目类型不同的剪辑制作规律。下面是电视专题片的剪辑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电视专题片的剪辑技巧】
[图片0]
1、电视专题片的概念与类型
电视专题片是采用纪实性的手法,针对某一类专门的题材内容、重大事件、人物、自然现象、知识领域等内容,通过集中、深入的反映来表现当前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形态。近年来,电视专题片已成为了电视节目系统中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节目形态,且创作类型也非常多样化。
根据其制作风格分类,主要可分为写实类专题片、写意类专题片以及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专题片;根据其题材内容分类,则主要可分为人物类专题片、事件类专题片、社会类专题片、历史类专题片、文化类专题片、广告类专题片等多种类型;根据文体构成,可以分为新闻性专题片、政论性专题片与散文性专题片这三类。
2、电视专题片的剪辑制作流程
电视专题片通过剪辑制作,将已拍摄完成的图像、声音素材进行整理、选择、组接,以最终获得具有较高艺术性与欣赏性的专题片节目。其剪辑制作流程大致包括素材剪辑、镜头组接与特效制作、声音与字幕制作以及节目审看。
(1)素材剪辑。素材剪辑即是对所拍摄素材进行粗剪,包括了观看素材的技术质量(如曝光是否正确、图像是否清晰等)与美学质量(如镜头画面是否美观、物体构图是否合理、色彩及光线运用是否正确等),然后将挑选出来的素材铺设在时间线上,以大致搭建出专题片的框架。
目前,专题片的剪辑环境主要采用的是线性编辑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这两种。由于线性编辑系统在剪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选镜头、确定剪辑点、上下镜头连接等工作,不仅对素材画面的磨损较大,而且剪辑工作量大,时效性不高。因此,近年来在专题片的素材剪辑中,普遍采用了非线性编辑系统,它不仅具有剪辑方便、灵活,以及多带复制画面无损失等多种优点,而且素材采集也很简单,只要将录像机与该系统进行正确连接,即可利用系统中的软件进行素材采集与剪辑工作。
(2)镜头组接与特效制作。在素材初步剪辑后,还要进行多次的精剪,重点是进行镜头的组接与特效的制作。电视专题片各镜头间的衔接,通常采用的是各种特技效果,如切换、淡变、对比、积累等。应根据不同专题片内容的需要,为专题片画面添加适宜的转场特技及滤镜效果。
例如,在广告类专题节目中,可通过制作快节奏的、不断变化的特效画面来吸引观众;而在社会类、事件类等专题节目中,由于播出时间较长,且内容较严肃,事实性、科学性较强,这类节目就应利用好视听符号,以合理控制、调整专题片的节奏,努力增强其艺术观赏性,因此不适宜大量使用特效,可选择常规的切换、淡变即可。
同时,专题片镜头的组接除了采用特技效果以外,还应注意画面之间的逻辑性,这时就要利用蒙太奇组接的原则,重点是检查画面动静效果的组接是否合理,内容阐述的条理性是否清晰,镜头的组接是否流畅等。
(3)声音与字幕制作。在镜头组接后,为丰富专题片节目的艺术效果,还需要进行声音与字幕的制作。声音制作主要包括了:搭配解说词和添加音乐效果。其中,搭配解说词是为了丰富节目内容、凸显主题,通过画外的声音语言,以弥补画面拍摄中的不足;而音乐的添加,是根据专题片内容的不同,适当的选取一首或几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要求音乐的选配应与专题片的题材、画面内容、解说词以及其他元素都能良好的配合。
字幕制作则是将专题片中出现的声音,以及需要重点引导的信息,通过文字的方式在节目中呈现出来,以强化观众对专题片信息的理解与索取。
(4)节目审看。对剪辑制作完成后的专题片节目,还应反复审看,以查找出需要修改或完善的地方。包括了确认每个镜头的质量是否过关,前后镜头之间的转接是否自然,画面内容的表述是否正确,音视频是否同步,字幕是否出现错漏等等。当满足剪辑制作要求后,即可将专题片输出,形成一定的格式文件保存。
3 电视专题片剪辑制作的特点与技巧
(1)剪辑制作的要求。
从节目形态和后期制作角度来看,电视专题片有“一短四多”的特点:一短是指时间短,专题片的片长通常为20分钟左右,最长也不超过30分钟;四多则分别是指镜头多、语言多、特技多和字幕多。根据电视专题片的分类与特点,在剪辑制作的过程中,要重点满足以下方面的要求。
(1)主题突出明确。专题片和新闻、电视剧等电视节目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事件的表述和形象的塑造上,要求主题突出,能集中、深入的反映来表现当前社会生活。因此,在专题片主题的设定上,要深刻、新颖而集中,在整体构架上要表现出艺术的特色。
(2)视听语言优美。在专题片镜头编排和组接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视听语言的优势,通过优美的解说词形成鲜明的语言特色,通过声画的层次组合以凸显主题,升华节目的思想内容。还可通过适当的添加特技效果,以进一步突出专题片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3)字幕清楚规范。专题片中的字幕,不仅具有一定的反映主题、引导观众的功能,还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要求在字幕制作时应清楚、规范和严谨,且字幕的大小与排列方式应根据画面的构图来合理决定。
2)剪辑制作的技巧。
(1)镜头的挑选技巧。在粗剪时,挑选合适的镜头是保障专题片节目质量与风格的第一步。一是应挑选与节目风格相吻合的镜头,如新闻类专题片,应尽量选择构图平稳、画面主体清晰真实的镜头,切忌画面抖动或大俯大仰等机位的镜头,以避免给观众带来失真、夸张的印象;而历史类、文化类等专题片,则应尽量选择画面精致、优美,富有内涵的镜头,如文化类专题片《巾帼风流》的开头画面,就分别挑选了白桦林与红纱巾这两组写意性画面,其画面优美,象征了当代女性的风流与妩媚。
二是应挑选合理的镜头长度。镜头长度即是镜头的持续时间,是指在选定的素材上选择大约多少的长度参与到镜头的组接当中。对于主题突出、连贯性很强的纪录片而言,镜头的长度在剪辑制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通过合理确定每个镜头的持续时间,才能更好的赋予专题片以丰富而特定的内涵,并形成完整的意义段落,最后联系成篇。
例如,在人物类专题片《母亲》中,就讲诉了我国北方一名操劳一生的母亲是如何为家人默默奉献的,其中有一个中景镜头就是母亲去买菜的背影,如果这个镜头的长度只选择5秒,观众会将其视为是一个普通的叙事镜头,而如果将镜头时间持续到10秒甚至更长,那么这个镜头就不仅表达了买菜这一信息,更突显出了对母亲背影久久的凝视,使观众也能从镜头的刻意延长中感受到其中深刻的感情。
(2)镜头的组接技巧。镜头组接作为专题片剪辑制作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采用适当的技巧与手法,以更好的突显主题,保证画面的连贯性与艺术性。常见的镜头组接方式包括两类,即无技巧组接与有技巧组接,其中前者是指通过快切实现镜头的自然过渡;而后者则是利用特技效果(对比、积累、交叉、淡变等)来实现镜头的过渡。例如,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类专题片《巾帼风流》中,就通过组接了白桦林与红纱巾这两组对比性较强的画面,实现了开头画面的完美过渡;在事件类专题片《北京奥运》中,则采用了累积特效,将大量不同人微笑的场面进行累积,不仅集中展现了北京笑迎各方宾客的情怀,而且与其它镜头之间实现了良好的过渡。
(3)配音的技巧。专题片配音的技巧,一是应合理确定解说的速度与节奏,使解说词能适应专题片中的内容与情绪变化的需要;二是准确把握解说的视角,由于不同专题片在类型、主题、拍摄表现、叙述表达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视角差异,因此在解说时应根据这种视角差进行相应的视角解说,如平视角解说、俯视角解说和仰视角解说等。例如,在生活类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它是一部记录中国美食、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记录片,由于该片所表现的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所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因此不宜刻意抬高或贬低片中的内容,而是应当采用平视角进行解说,解说声音应稳定从容,以平实、大气的叙述为主。
【电视专题片剪辑中应注意的问题】
[图片1]
1、注意剪辑中的声画处理
在剪辑工作中,对声音与画面的处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只有这两者之间能够和谐统一,才能够向受众展现和谐的画面。而为了做到这两者的和谐统一,需要做到下面几点。第一,要注重这两者之间的独立性,要了解声音以及画面在表达中的规律,要保证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以达到对相同意义的共同表达。从而突出电视节目的主题意义。第二,在处理专题片时,可以采取声画分离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让镜头的切换变得更为自然。第三,注重对这两者的统一处理,换句话说,就是声音与画面要么同时存在,要么同时消失,将同一场景之中声音与画面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表现出画面的感染力。
2、要把握电视编导的意思
对于剪辑工作人员来说,要想使得自己剪辑的电视专题片的质量有着进一步的提升,就需要了解编导的创作意图,这样有助于在后期剪辑中能够对素材进行正确的处理,能够有助于剪辑者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出最适合的画面,进而更好的展现专题片的主题思想。故此,在进行剪辑工作之前,剪辑者要注意自己所剪辑的内容一定要切实的符合编导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能够让剪辑的内容与形式做到统一。接下来,在整体上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是画面的空间;第二,是色彩的搭配;第三,是声音的搭配等。除此之外,在专题片的剪辑过程中,剪辑工作人员要形成属于自己的剪辑风格,在剪辑前,能够在大脑之中形成对剪辑作品的整体构思,让自己的剪辑成果能够更好的体现出电视专题片编导的创作思路,还能够展现自己的剪辑艺术。但是,在将自己的理解或者审美等要素融入到镜头时,切忌偏离主题风格。
3、要提升剪辑的艺术表现力
当前,我国电视节目中,许多专题片都缺少艺术表现力,许多专题节目都带有纯粹的说教特征,这样一来就比较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在专题片的剪辑过程中,剪辑工作人员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以提升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力[2]。首先,剪辑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要在专题片的后期再创作之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把握与编导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导演,要能够欣赏导演的创作意图与艺术选择。
在这个基础之上,要运用剪辑手法,剪辑出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专题片节目。其次,剪辑工作人员需要对拍摄的专题片素材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要认真看完那些素材,要善于观察素材中的艺术闪光点,并且采取一定的剪辑手段,以提升专题片的表现力。最后,剪辑工作人员可以运用剪辑软件中的一些特效,以达到丰富专题片的内容,这样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节目的艺术表现力。
4、要保证画面的合理性
电视专题片,指的是运用大量的镜头画面,向受众展现一个具体的事件。故此,在剪辑电视专题片时,剪辑人员要注意画面是否连贯,要符合受众的正常逻辑思维习惯,剪辑的内容需要与受众的日常生活相贴近,从而达到引起受众共鸣的目的。并且,与阅读纸质读物不同,受众在观看电视专题片时,往往不会特别注重画面中的某些细节。故此,剪辑工作人员需要将内容的主题凸显出来,要确保受众在观看节目时能够清楚明白的了解到编导的意图。此外,在对不同的场景进行切换的时候,剪辑工作人员需要将声画的节奏进行统一,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不能出现画面不搭配或者不同步的情况。
5、要注意剪辑的真实性
在对专题片进行剪辑时,剪辑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画面语言优势,对一些与主题紧密联系的细节进行把握,以对一些事物或者意义进行揭示,从而引导受众。而且片中的人物动作、情绪,剪辑人员一定要进行把握,要符合客观逻辑,不能为了达到艺术效果的目的,而使得专题片中的画面不符合 常理。
6、要注意剪辑的节奏
以下几方面因素都会对专题片的剪辑节奏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是画面主体的运动;第二,是摄像机镜头的运动;第三,是镜头的长短;第四,是景别的变换;第五,是组接时的切换速度等。节奏与专题的内容往往是有机结合的。例如,镜头的推进速度能够对画面的节奏有着较大的影响。急推画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得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强,达到醒目的效果。要将专题片的构思与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镜头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以使电视专题片展现出自己的特色,或是悲壮严肃,或是纪实抒情,以给受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7、专题片中的画面剪辑
在对镜头的长短进行选择时,需要剪辑工作人员考虑到受众的收视需求。在进行剪辑时,要注意防止两个相似景别的画面在进行连接时出现跳跃的情况。在进行动态画面的剪辑时,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例如,在对银行的工作人员的点钞内容进行表现时,剪辑的第一个画面应该是银行工作人员在点钞机前工作的画面,第二个画面是对被清点的钞票进行特写,这样才会更符合受众的视听心理。
8、背景声的处理要恰到好处
在电视专题片的剪辑过程中,背景声的处理非常重要,会对整个专题片剪辑质量的高低有着关键的影响。在剪辑时,不要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使用多种声音。背景音乐在专题片中往往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表达一些画面不能够表达的广度,也能够表达一些解说难以达到的感情深度。例如,在剪辑一些被污染的河流时,如果用一些哀怨的音乐无疑会比解说要更加有感染力;在剪辑一些没有被污染的河流时,可以搭配一些轻松的背景音乐。剪辑技术较强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对音乐的使用时机以及音乐的节奏有着较好的把握,能够为专题片画龙点睛。
【剪辑电视专题片的方法】
一、 把握编导意图精选画面
对剪辑者来说,挑选有用的素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画面的选取并不是简单地从几条素材中选出最好的一条,也不是单纯地用画面解释解说词,而要从全部镜头中选取最具典型性又最富美感的镜头来表现主题。
要做到这一点,剪辑工作者在熟悉原始素材的基础上,首先要充分把握编导的创作意图。编辑者所做的一切必须服从而不能违背编导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要求,要与节目的主题、内容、形式、结构达到有机地统一。然后,结合稿本安排,考虑画面拍摄的时间、景别或色彩是不是本专题片所需。例如,我们在介绍南通大学的专题片的片头中,初升的红日、波涛汹涌的长江水、庄严的张謇像……每一个镜头都蕴涵着典型而深刻的意义。
二、 形成自己的剪辑风格
所谓剪辑风格,简而言之,就是剪辑师对节目后期剪辑的整体构思。它既能体现编导的创作意图,又能代表剪辑师的个人审美观点及其艺术修养。要想把美感带到画面中,首先得培养自己的美感,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理解、欣赏,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艺术审美感。每个南通人都知道濠河的夜景很美,但是我们要通过镜头记录,用镜头表现它的美。所以得尝试从多个角度去拍摄它,选取画面优美的并运用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注意作品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一部成功的电视专题片,它是科学性和真实性的完整统一。在后期剪辑中,无论是剪动作、剪情绪、剪节奏,剪辑点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一般说来,镜头景别、画面信息量的多少及画面构成复杂程度都会影响镜头长度的选择。就景别而言,全景镜头画面停留时间要长一些,中近景镜头要稍短一些,特写镜头还要短一些;就画面信息量而言,信息量大时,画面停留时间要稍长一些,信息量少的则要短一些;就画面构成复杂程度而言,画面构成复杂的,停留时间要稍长一些,反之则稍短一些。对于叙述性或描述性的镜头,镜头长度的选择应以观众完全看懂镜头内容所需的时间为准。对于刻画人物内心心理及反映情绪变化为主的镜头,镜头长度的选择不要按叙述的长度来处理,而应根据情绪长度的需要来选择,要适当地延长镜头长度,保持情绪的延续和完整,给观众留下感知和联想的空间。
四、 注意镜头的组接
“动”接“动”“静”接“静”是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动”与“静”是指在剪辑点上画面主体或摄像机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状态。遵循这一原则进行镜头组接可保持视觉的流畅及和谐。
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画面主体都是静止的,其剪辑点的选择要根据画面的内容来决定(静接静)。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其中一个镜头主体是运动的,另一个镜头主体是不动的,其一种组接方法是寻找主体动作的停顿处来切换;另一种方法是在运动主体被遮挡或处于不醒目的位置时切换(静接静),如果两个固定镜头主体都是运动的,其剪辑点可选在主体运动的过程中。一般说来,剪动作时,镜头组接是以主体动作的运动因素作为依据的,小景别的动作要少留一些,大景别的动作要多留一些(动接动)。
当两个镜头都是运动镜头,并且运动方向一致时,应去掉上一镜头的落幅及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动接动)。如果两个运动镜头的运作方向不一致时,就需在镜头运动稳定下来后切换,即保留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静接静)。“动”接“动”的一种特殊用法是所谓“半截子”镜头组接。即不同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切换,这样一系列的“半截子”镜头组接起来给人的动感更强,节奏更鲜明。需要注意的是,组接镜头时要考虑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的方向性及动感的一致性。
除了“动”接“动”“静”接“静”外,常见的还有“动”接“静”和“静”接“动”。在进行后两种画面组接时,要充分利用主体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呼应关系及画面内主体运动节奏的变化,做到由动到静,由静到动顺理成章地自然转换。
五、 跳轴现象的处理
在前期拍摄时,由于摄像师未充分意识到轴线问趣,或者即使前期拍摄时建立并遵守了轴线原则,但后期剪辑时需打乱原来的镜头次序重新组合,就可能产生“跳轴”现象。如果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会造成观众理解上的混乱。
当遇到“跳轴”问题时,剪辑师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消除或减弱“跳轴”现象。
1. 利用动势改变轴线方向。在两个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转身或运动物转弯的镜头,将轴线方向改变过来。
2. 插入中性镜头。在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中间,插入一个无明显方向性的中性镜头,可减弱“跳轴”的影响。
3. 借助人物视线。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视线变化的镜头,借助人物视线的变动,改变轴线方向,清除“跳轴”现象。
4. 插入特写镜头。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局部特写或反映特写镜头,可减弱“跳轴”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插入的特写镜头要与前后镜头有一定的联系,否则显得生硬。
5. 插入全景镜头。由于全景镜头中主体在画面所处的位置、运动的方向或动作不很明显,插入后即使轴方向有所变化,但观众的视觉跳跃不大,可减弱“跳轴”现象。
【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与制作技巧】
1、 选题
对于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以及制作而言,选题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选题是否得当会直接关系到电视节目的质量。一般好的选题主要是指一些具有特殊性、共通性的典型人物事例,只有选题合理,并且深入挖掘,加上精心制作的情况下才可以创作出优秀的电视人物专题片。采访拍摄的人物对象也就是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制作题材,主要是指专题片报道的人物及其相关的一些活动,但是只有人物选题精心策划好的情况下,才可以确保拍好电视人物专题片。
电视人物专题片选择的拍摄对象应该是那些新闻人物或者是那些具备“新闻亮点”的社会典型人物,通过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深刻地概括某类人的一些共性,进而将社会生活中具备那些规律和本质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比如,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各行各业也不断涌出很多典型人物和优秀能人,可以选取一些满足“七一”节日主题的那些优秀共产党员,或者是在“八一”建军节日选择符合相应节日主题的优秀军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广大观众的广泛共鸣,也可以启迪观众。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物选题方面千万不能“人云亦云”,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深入挖掘一些比较典型的人物,突出其中非常与众不同的点。比如,中央电视台创办的《东方之子》这个栏目之所以会这么成功,主要是因为选题选得好,选题选好的情况下,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和制作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2、实事求是,突出真实性
作为一种媒介,电视人物专题片也应该具备基本的政治导向、舆论宣传等重要功能。其实,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以及制作质量高低可以直接体现这个电视台的节目摄制水平,因此在拍摄、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具有真实的人、景、情、事,进而突出传媒的真实理念。真实是电视节目制作的核心灵魂,也是最基本的初衷,在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贯穿事实这条主线。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原则最基本的应该是真实的情感、景物、事件、人物,只有事迹真实、人物真实的情况下,可以向广大社会公众展示专题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先进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可以客观、科学地陈述电视人物专题片,配合解说词、人物照片、环境以及场景等,可以最真实的表现出人物及其事迹。
3、细致入微,强调典型特征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通过一些细微的地方才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人物的道德品质、作风、为人处事以及思想等。因此,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也一定要细致入微,不仅要注重给人们强调的视觉、图像、声音等方面的感观刺激,同时也必须捕捉一些最具有价值的一些生活细节,尽可能将报道人物的风格气质以及行为举止充分表现出来,为广大观众树立一个内容丰满、形象深刻的专题人物形象。
通常,典型人物会有很多典型事迹,一定要深入观察分析人物及其事迹,选择其中的某一个闪光点加强渲染,突出这个点的内容,进而折射出这个人物的思想境界、性格特征、道德品质以及精神风貌等。比如,辽宁电视台拍摄的《沙与海》曾经获得国际大奖,其中主要描述了一个牧民和一个渔民在不同时空中的一些典型事件,虽然事件很小,但是经过深入的采访、仔细的挖掘,结果向广大观众充分展现了两人与众不同的执着追求以及生活经历,不禁让人感叹入木三分。
4、典型突出
专题人物是否突出其典型化特征是衡量、判断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是否生动、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拍摄、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好专题人物的典型突出力度,从一些具有典型化的专题片细节特征、场景以及事件等方面入手,精简提炼,科学的进行适当取舍,重点突出人物形象,彰显出典型的号召力以及感染力。
拍摄电视人物专题片可以通过处理声音、画面渲染、转换镜头等多种处理技巧向广大观众传递一些良好的场景信息,通过最佳的制作方法将专题人物的先进形象充分体现出来,使广大观众受到感染,引起广大观众的心灵共鸣。其次,可以结合创作意图以及人物对象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比如可以采用“采访式”、“第一人称式”、“漫谈式”、“时空交错式”等一些纪实手法增强电视人物专题片的魅力。
比如,中央电视台创作的《还念――孔繁森》这部电视人物专题片,在接收到这个拍摄任务的时候,编导就有一种逆向思维,他在思考孔繁森同志连续两次都去西藏工作这是为什么,会不会有一些功力思想?摄制组就以这种设问的拍摄手法一路走过孔繁森同志当年走过的路程,也向观众展现了这八万里行程,这样可以更加真实的表现出孔繁森同志的闪光点,更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