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电视新闻编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闻节目质量的高低。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报道编辑在决定节目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技巧】
[图片0]
一、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
编辑人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美学修养。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电视节目质量的好坏,编辑人员应不懈地探求知识,在知识的不断积累中获得新的灵感,形成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式。画面编辑是一项既具技术性又具艺术性的工作,因此,编辑人员还要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在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贯彻美的原则。
二、遵循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特有规律
1.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真实性
编辑人员一定要遵从新闻真实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使剪辑出来的画面在时间、空间上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追求朴实无华的画面和真实客观的效果。
2.电视新闻画面传播的不完整性
这一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两个特点:一是不必拘泥于传统的镜头组接规律;二是强化细节,充实画面的信息含量,给观众更多可看的内容和想像的空间。电视新闻的传播魅力体现在对细节的运用上,靠细节对人、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和刻画,发挥非语言符号的诸多特点,充实画面内涵。在编辑时,要有单位时间中的“细节数量”观,通过数量的控制,达到质量的完美。因此,在编辑画面时,要体现新闻主题及记者的采摄构思,熟悉素材,包括对新闻主题、文字稿的精深了解和对相关画面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熟悉。
3.强化固定镜头意识
镜头的作用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生动具体地证实新闻的可信性,消除道听途说给受众造成的不良影响,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镜头语言要准确到位,简练、清晰、准确。消息类电视新闻报道中,因受传播符号特性、时间长度的限制,就需要多用固定镜头,少用运动镜头。一条消息只有一两分钟甚至几十秒,如果频繁使用运动镜头,观众会感到画面老是动来动去的,从而分散对新闻内容本身的注意力;运动镜头太多,会造成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不畅,形成半拉镜头――解说或同期声已经结束,某个拉镜头还未进行完,只好草草收场。新闻节目中完整的运动镜头应该有起幅、落幅和中间的运动过程,做到自然流畅。
三、电视新闻编辑要做到声画合一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要处理好声音和画面的关系,首先要做到声画合一。
编辑同期声时要注意三点:一是不是所有同期声都是必需的,对于那种某位领导人大段介绍当地政府或本地区、本部门所取得的成绩,最后表决心的同期声应该删掉,代之以言简意赅的旁白;对于被采访者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的答话的同期声,也无需保留。
二是同期声切忌冗长与杂乱。要想在一两分钟长的新闻里运用好同期声,就要避免拖沓冗长的讲话,删去废话、废镜头。
三是弱化记者上镜镜头,删除记者的提问过程,只将被采访者的同期声编入播出稿,有效压缩单条新闻所占时间,提高传播质量。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画面自身具有严谨的结构和负载信息的能力,其优劣直接影响新闻节目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电视画面的表现力,把新闻事件的现场环境和气氛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有前期工作人员对典型意义画面的捕捉的功夫,同时也对后期制作和编辑工作提出了要求。这个要求是:在注意画面内部形象组合的逻辑性及时空变化的合理性给观众带来的冲击力,并在遵循“动接动”、“静接静“蒙太奇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形象素材,并以一定的角度、景别将它们组合起来。那么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如何遵循这一原则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与时俱进,善于运用电子特技进行镜头组接及画面过渡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后期编辑系统越来越先进,尤其是非线性设备的出现,使电视画面的特技处理与普通剪接相差无几。另一方面,电子特技的种类越来越多,效果也越来越奇妙,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甚至到了想做什么效果就能做成什么效果的地步。电子特技为我们制作特殊的效果提供了方便,为我们修正前期拍摄的不足提供了可能,也为差别较大的镜头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多种过渡方式。
2.插入丰富的图像资料,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有关国外经济形势或经济动态的报道多是借助于国外的图像资料完成的。为了使资料与当前采访的画面有所区别,往往采用适当的特技形式进行简单的处理,例如划像出入、加边框、景色调反差处理等。如果在这类新闻节目中插入与会议有关的图像资料,将会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直观。比如,在行业新闻里,经济统计数据、历史总结回顾、市场情况调查等许多可以借助于图像资料完成的内容,在对抽象的新闻内容进行解说的同时,编辑上与此相关的图像资料,增加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丰富新闻节目的画面语言。
3.在剪接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依据和人物交代的合理性
目前,电视新闻以消息类为主,消息类新闻制作周期相对较短,要求反应迅速,用最简练的语言评论最典型的画面,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这样,有效地利用拍摄到的新闻画面,精心选取可充分传达新闻事件信息的画面进行编辑就显得至关重要。在画面剪接时,上下镜头之间要合理衔接,按主题要剥离选好镜头的剪接点。
在一些新闻节目中,经常能看到镜头组接上的毛病,比如,在一个位置上没有人,可在随后的特写镜头中,这个空位上却突然出现了人。这就使人产生虚假的感觉,认为是挪用其他时间的镜头。在一些电视新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冬天拍摄的镜头与夏天拍摄的镜头随意剪接,一会儿冬天,一会儿夏天,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这也是在逻辑性和合理性方面犯了错误,这些都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4.注意控制画面的节奏变化,调节观众的视觉心理
电视新闻虽有别于文艺作品,但同样要讲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不同主题的新闻应有不同的画面节奏。报道重大的会议新闻,如党的代表大会,其内容严肃、气氛庄重,新闻画面的节奏就应沉稳、舒缓,景别宜大不宜小,镜头宜长不宜短,推、拉、摇、移的速度要从容不迫,显示事件的凝重感。这类新闻政治性强,抽象的理论多,沉稳、舒缓的节奏便于观众去思考新闻的内容。而对“六一”儿童节的新闻报道,新闻画面的节奏就应该欢快、活泼。
儿童象征着希望和未来,镜头宜短不宜长,可多用特写和近景来表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角度也应多变,以表现孩子们的活力和朝气。人们在观察事物时,一般总是由远及近,先粗后细,或者先知局部而后推及整体。这就要求在剪接画面时要注意观众的视觉心理。
【电视画面编辑的技巧】
[图片1]
在电视创作的实践中,电视节目制作人一般都会困惑这样一个具体问题,怎么样才能制作出更有意思也更吸引观众的节目。首先,当然要解决创意、选题、拍摄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其次,很多时候,制作人员是被困于后期剪辑上。镜头怎样衔接才能清楚再现现实或表达情绪;结构怎样安排才能使叙事既明晰又富有感染力;声画如何组合才能形成冲击力等等。对电视创作者而言,单个画面是词汇和句子,而画面的组接技巧则是语法和修辞。因此,电视创作者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蒙太奇意识,掌握好画面编辑要求、原则和技巧,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电视作品,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
电视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强烈的敏感性、深刻的洞察力、新颖的思路,有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胸中有数。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秀的电视节目。
任何艺术都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文学靠文字语言,绘画靠线条、色彩,音乐靠音符、旋律……而电视则靠画面,即用具体可视的画面形象反映生活,阐明作品的主题,介绍剧情、环境、气氛和塑造人物的形象。因此,电视画面不仅是客观纪录,也是电视工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
由此可见,电视画面编辑至关重要。编辑到位得体,可以使全片人物动作连续,镜头转换自然流畅,画面内容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观众的视觉欣赏习惯。编辑不当,则会使片中人物动作别扭,或表演重复,节奏拖沓,甚至使画面内容违背生活的逻辑,让观众感到费解。因此就要充分掌握好编辑基本要求和原则。
要达到让观众不易觉察画面的连接变化正是编辑的精髓所在。画面剪辑虽然没有过多的限制,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是要遵守的。一是动接动,静接静。二是前后两个画面不能是相同景别相似机位,否则画面会有严重的跳跃感。三是不要等画面运动到定住才接,这样会影响流畅感。四是动态画面的衔接要有逻辑性。镜头的连接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果顺序颠倒,这组镜头就会看起来别扭。五是注意节奏的变化。一条片子不能没有节奏,所谓流畅其实就是剪辑中的节奏对人的冲击带来的心理影响。
此外,众所周知,电视画面是视听一体的,画面与附于其上的同期声、现场环境音响、音乐等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电视同期声包括现场环境音响和现场人物谈话等,是随着画面的拍摄同时采录的。现场环境音响可以增加电视节目的现场感、真实感和信息量。人物谈话可以省略报道中记者转述这一中间环节,把信息原原本本地传达给观众,增强可信性。
几个音乐乐段的不同组合与不同乐器奏出的不同效果的选用,在电视节目中会重新创造出一个更新的意境。因此在编辑中,注重画面剪辑节奏与声音、音乐节奏的和谐统一,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完美地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由此可见,精心的编辑、制作是能否成就“精品节目”决定性的一环。
正如半成品的一件璞玉,只有通过精雕细琢才能被称为玉器。一个受欢迎的电视栏目,必须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精神,给人以美好的视听享受,以优美的画面,动听的乐曲,精良的制作来赢得观众。在让人们接受信息,受到启示的同时,还让人领略到精湛艺术的魅力。
【电视画面编辑制作的逻辑联系】
1、时空统一性与完整性
我们可以看到,一则完美的新闻,不管是从文字内容还是从画面内容上,其书写角度与方式以及镜头选择组接、长度、角度、镜头的运动、景别的确定以及镜头造型等细节性要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调整修改后才在最后得以拍板定论的。。无论是“动接动,静接静”,还是“动接静,静接动”,都巧妙表现出它们间的内在关联,顺理成章。
从时间顺序来看,由于电视新闻需要对客观事实做出反映,而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顺序,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画面编辑工作者,需要在安排时间顺序的工作中以拍摄素材为依据,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接收度。如在电视足球新闻的播报中,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需要按照足球赛事的一般进程来进行镜头的挑选与组接,一般而言足球新闻需要涉及到场景描述、双方阵营情况、进攻与防守、比赛结果等,其中双方阵营情况与比赛结果最为重要。
虽然其他环节可以省略,但是从画面表现上来看,画面不能违背和颠倒足球比赛的基本进程;从层次顺序来看,虽然新闻事件的产生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时间顺序,但是由于电视新闻需要利用最短的时间来传达最丰富的信息,所以为了表现出所制作的新闻的意图,某些新闻可以打乱时间的顺序,通过将事情结果放在新闻开头来突出新闻重点。
2、声音与图像的协调
对于这一条的分析讨论,在这里我借用2013年央视关于雅安地震的报道作为案例来进行。从灾难发生的当天,各大媒体便在第一时间纷纷奔赴现场,跟踪并记录搜救现场的工作过程,采访一线救援人员和当地群众,并不时与央视演播室主持人互动,发回大量报道。“全力以赴,打通生命线”、“芦山县国张中学老师为抢救学生负重伤”、“一被埋废墟的孕妇和孩子被成功救出”、“为救被困儿子,母亲顶住千斤预制板”。
……央视现场主持人和画面编辑始终注意声画统一,现场主持人熟谙广播电视业务,采、播、评、说各种技巧娴熟,有条不紊地熟练组织、串联节目;而画面编辑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画面“语言”的判断和取舍准确无误,恰到好处。描述与判断新闻事实丝毫没有自相矛盾,与现场同期声十分吻合。灾难面前有爱就有温暖,有爱就有无穷的力量。对这些画面编辑也巧妙地采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顺序蒙太奇”等手法,使整个画面彰显出合乎逻辑的表达和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逻辑推理,从而使电视画面体现出逻辑美、人性美,凸显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无痕。
3、视觉逻辑顺序以及轴线规律的遵循
在新闻事件画面取摄的过程中,负责摄影拍摄工作的人员首先应该做的是找准自己在记录工作中的位置,要在清楚自己是事故目睹者同时又是一个只负责记录客观事实的记录者,不能将个人情感因素加入到其中。如三个镜头可以一次使用全景、中景与特写,避免同类景别的详解;在镜头与镜头之间存在假象连线,这条连线被称为轴向,使用分切镜头对同一场面同一主体进行拍摄的过程中,拍摄方面给应当处于轴线同一侧。而如果在电视新闻画面编辑中遇到拍摄方向不一的情况时,可以利用后期制作来进行弥补。总之,在电视新闻画面编辑中,需要掌握好各类逻辑顺序,从而提高电视新闻的画面呈现效果。
【电视画面如何编辑】
一、拓宽视野,参与拍摄
为了有更深入的体会,我跟随记者一同到抗联馆进行前期拍摄,一进馆,我就被这里的气势震撼了!看到那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历史沿着清晰的脉络一一在我的眼前回放:“九一八”事件爆发、东北沦陷,日本法西斯对东北的无情践踏和残酷统治,血腥的图片和翔实的记录,令人触目惊心!我不禁想到解说词中写道的:“追寻抗联英烈不屈的身影,脑海中是轰轰烈烈的鏖战,胸膛里是荡气回肠的民族精神。”此时此刻,一组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涌现,创作的欲望再一次被点燃。
在拍摄过程中,我对摄像记者做了一些细节上的拍摄和处理要求,这样我在后期镜头的取舍和画面衔接中,因为有了对镜头第一现场的感受,在处理时既省工省时,又衔接自然、贴切,牢牢把握住了片子的整体思路。
为了让这个纪录片更真实地再现历史,我们长时间跟踪纪录了前来抗联馆参观的各界人士,他们中有曾参加过抗联斗争的老战士,有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联女兵……抗联历史是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他们有的献出自己保存多年的珍贵文物,有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真实的讲述及生动的画面,给我们这部纪录片增色不少。
二、融入真情实感,精心编辑
后期编辑是对拍摄回来的画面进行选择、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这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把影像、声音、音乐等融合在一起。在制作过程中,我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完全融入到了片子中。
1.精挑细选,力求声画完美结合。因为参与了拍摄,心中对每一个镜头的顺序安排、长短剪裁等都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编辑中,我力求做到声画吻合,和谐统一,并注重了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今天,战争已典藏在岁月的长河,但历史的丰碑却将永远矗立。”我选用的是一组长镜头加特写镜头:先用摇移的长镜头表现一幅抗联英烈浮雕,突出了抗联将士肩并肩、手挽手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再把镜头推到浮雕的大特写上,并有意加快节奏,音乐也随着特写的推入而进入高潮,增加了画面的冲击力,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必将胜利的信心,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
提到抗联馆布展时,我也多用大场景去表现,这样片子不但看上去大气,也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而在提到杨靖宇、赵尚志等代表人物,我则用了更多的特写镜头,让观众感受每一张面孔中都蕴涵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2.巧用技术技巧,渲染整体效果。为了增加感染力,我调用了一些编辑手段和组接技巧。比如,在片头,我用了特技手段把抗联战士的英勇奋战与凝重的天空行云相叠加,解说词以字幕形式一屏一屏出现:“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一曲气壮山河的赞歌,这是一部绝唱千古的诗篇,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随着音乐的结束,片名推出屏幕,这样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画面,吸引观众的思路紧随片子的主题,给人以强烈的观看愿望和视觉吸引。
在《浩气永存》这部纪录片中,有大部分篇幅是介绍抗联馆的内部布展情况,如果单一选取文物、照片这些太“死”的东西,就会显得枯燥。为此,我从《东北抗联》的影视片中选取了几组抗联战士浴血奋战的镜头,与这些照片、文物相叠加,就使枯燥静止的东西活起来了。在片尾,我也做了精心的设计,选择了几组抗联照片以特技手段连成一幅画卷,随着解说词和音乐的结束,推到“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几个遒劲的大字上,自然收尾。
3.营造视听震撼,贴近主题。一个好的纪录片,音乐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在这个片中,我以《勇敢的中国人》这首音乐作为主基调,跌宕起伏,和解说词配合,相得益彰,引人入境。片头我选用的音乐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中的一段,深沉、大气,直推主题。
有时在编辑的过程中,受画面和音乐的影响,灵感会突然迸发。比如,提到抗联馆布展中两处珍贵的历史场景复原,气势宏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不禁想到了在电影《东北抗联》中的片断,这段音乐的加入,抗联密营场景立即真实再现了,本来是很静的画面立刻变得动起来,节奏的加快,让观众也仿佛置身风雪交加的林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