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走极端,不是棍棒教育,就是溺爱教育。现在有许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祖辈和父母更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的的相关内容。
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不要特殊待遇
如果什么时候都给孩子特殊照顾,有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留着,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地位高人一等,这样孩子就会自感特殊,习惯于高高在上,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关心他人。
不过分注意孩子
很多家庭都习惯以孩子为中心,家里的事物安排都围绕着孩子,当亲戚好友来访,也常常围着孩子逗他玩。对孩子过于注意,孩子便会容易骄傲。因此,他会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中心,而且人人都喜欢自己。
[图片0]
不要轻易满足孩子,更不要有求必应
对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虑,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哭闹,因此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生活、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新闻里面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怎么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多数时候都很难相处,令周围的人感到不快甚至厌恶。然而,他们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他们大多数时候并不开心。从小习惯了想要就给的模式,一旦愿望没有马上被满足,就会感到沮丧甚至被欺骗。
很多人以为,一个人被宠坏的标志就是不断地索取,但实际上,其另一个重要的指征是——不愿遵循社会的要求和期望。被宠坏的人不愿做好自己份内的事,经常表现出不满、抱怨、怨恨和自我中心的倾向。
总是纠结于自己没有的东西,并且因缺乏自制力,在工作和社交场合中屡屡失利。允许孩子犯错。溺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长有时候不信任孩子,不相信孩子能够做好,所以包办代办。理由是:“他还是个孩子、那么小”。
殊不知,信任的力量能帮助孩子成长.当孩子感受到信任,他就愿意去尝试,一次成功就能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孩子独立、自信的必不可少的经历。减少溺爱,让世界少点熊孩子吧。
孩子的哭闹时该怎样面对
首先,孩子想哭的时候,不要制止孩子。 有的妈妈特别怕孩子哭,孩子一哭,就要想办法不让孩子哭。比如给孩子许诺买糖买玩具,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能让孩子发现,哭闹能换来很多“好处”,以后,他会更多地采用这一“秘密武器”。
此外,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妈妈不要为了制止孩子,去批评和威胁孩子,更不能离开孩子。 我见过,有的孩子哭的时候,妈妈就会说:“哭!看你就会哭!你在这哭吧,我走了!”孩子哭的时候已经很伤心了,这个时候,如果妈妈批评他、甚至要离开他,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加伤心无助。
其实,让孩子哭出来,对化解孩子的情绪,非常有帮助。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大哭一场之后,情绪就会变得非常好,刚才还伤心欲绝,一会就又欢呼雀跃的了。——真可谓“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所以,面对孩子的哭闹,妈妈不要担心。
[图片1]
但是,也不是说,孩子哭的时候,就不管他了,此时妈妈应该陪伴着孩子。如果妈妈这时的心情也不好,就什么都不用说,在旁边陪着孩子就好,但是千万别丢下孩子走开。 通过自己亲身体会感觉到,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妈妈和孩子在身体上的接触,对缓解孩子的情绪,非常有帮助。
怎样避免惯出孩子坏习惯
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
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
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