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前期儿童尤为重要。这里所谓的安全感,不仅包括对生理安全的体验,也包括对心理安全的体验。安全,涉及人身安全、活动安全、危险性、威胁与惩罚、尊重、依赖、信任等方面。儿童的不安全感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么,如何增强孩子的安全感?采取一些措施可以增加其安全感。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图片0]
1. 为儿童提供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成长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又包括心理环境。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因此,不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一方面,应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要为儿童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心理气氛。物质环境,要重视房屋的稳固,房间的设计布置,室内的采光照明,校园的美化,饮食卫生条件,各种器具和设备的安全等。和谐的心理气氛,就家庭而言,家庭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贴,互相关心,夫妻之间更应恩恩爱爱,这会给孩子以极大的安慰和轻松感,同时,也有利于儿童通过耳濡目染养成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优良品德;就幼儿园而言,幼儿教师应真诚地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孩子,同时要教育他们和睦相处,不打架、不欺负人。父母或教师,都不应单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对孩子滥施威胁和惩罚,更不应挖苦、辱骂、体罚孩子。
2. 积极关注孩子
父母和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无条件积极关注孩子。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看来,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求回报,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关注,它是人格健全发展的条件。不论儿童的言行举止是否令人满意,父母和教师都应积极关注孩子,以避免儿童因为担心失去父母和教师的爱而产生焦虑和不安。
3. 鼓励儿童的探索性行为
婴幼儿的认知内驱力特别强烈,表现为好奇好问,乐于探究。家长和教师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安全的活动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允许和鼓励他们对一定危险情境的探究,通过对危险情境的适应来培养其冒险精神,增强其安全感。如果仅仅因为怕出危险,就过多地限制儿童的探究行为,那是得不偿失的,势必会压抑儿童的探究倾向,并可能形成退缩的性格。
4. 心理辅导
人在生活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安全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不能拥有不安全感。其实,有不安全感是正常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拥有过多的不安全感,对什么都怕,尤其对不该怕的对象也怕,那就可能影响心理的正常发展。这种儿童有必要通过心理辅导来增强其安全感,这些儿童的父母或教师也有必要向有关专家咨询有关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儿童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