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偏见和歧视只存在于成人世界,其实,在孩子小小的头脑中早就有了这些观念,如果父母不加以积极引导,孩子会将这种观念发展为奚落甚至敌意的反应。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怎么培养孩子包容的性格的相关内容。
怎么培养孩子包容的性格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与其他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别的小朋友可能比他矮、稍稍有些胖、戴眼镜、不擅长踢足球等,然后将这些特征进行比较。提示:告诉孩子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有些人会因为看到别人与自己的差别就认定别人比自己低一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应该这样认为。
父母可以通过发生在社区中的一件事,或是电影中描述的某个场景作为教育契机,与孩子讨论缺乏包容行为的危害。提示:可以在旅游途中,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或是和孩子一起欣赏路边特色建筑的圆角屋顶或彩色玻璃,与各种类型的人建立社会交往。
当孩子遭遇偏见、确保孩子的安全不受威胁,并强化孩子的意识,让他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是错误的,会得到纠正;培养孩子对今后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做好心理准备,教他学会一些措辞,例如“以后别这么叫我,这不是我的名字”等。
[图片0]
当孩子中伤别人,立即上前制止,告诉孩子,父母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并会严肃地对待这件事;帮助孩子分析这种偏见或成见为什么是错误的,并帮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3.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怎么培养孩子善解包容
如果你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且这原因是我们可以协助改善的,请不要吝于伸出援手。如女儿同学的例子是在家缺乏父母的注意,女儿给她的鼓励,会让她很受用。即使孩子愿意去做,也有碰钉子的时候,要有心理准备。
如果孩子因为个性或怕同学排斥的关系不愿意做,不必勉强。不过可以请孩子在心理上,不要去鄙视对方。若有同学在嘲弄对方时,不敢打抱不平,就回避,不要加入或在场成了无言的支持者。
另一位妈妈提出:“四岁的孩子最近也开始会说她不喜欢某某同学,怎么引导?”孩子到了开始会注意到在身旁的玩伴时,喜欢或厌恶的分辨心就会发展出来了。他们用来区分的标准,有些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建议是:当孩子说他不喜欢某人时,引导孩子讲出不喜欢的行为,如“他会打人,所以我不想和他玩。”“我不喜欢他吐口水”。让孩子逐渐区分是行为让他不喜欢,而不是因为同学是“坏孩子”,而产生排斥的厌恶感。如此,也比较有机会去看待别人在他不当行为的背后,隐藏的其他优点。
怎么培养孩子包容的性格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一个人越有同情心,对人的包容就越宽广。我们若是能够从小培养孩子对某些小动物,甚至孩子、大人等都能够激发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懂得为小动物担忧,为别的孩子着想,他们最终会学到同情,再不会缺乏包容之心了。
引导孩子多跟同伴相处和交流
孩子只有多接触社会,多跟人交往,才能够发现自己有哪些不足,当他们发现自己或者别人犯下错误的时候,才会思考怎么去解决问题。这样长期跟小伙伴们交往下去,孩子会懂得接受别人的建议、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他们会慢慢取得自己的进步,拥有宽容之心的。
[图片1]
鼓励孩子多去接受新事物
家长应该带领孩子多去认识一些新事物,尤其是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人文景观等。让孩子接受的新事物多了,眼界开阔了,格局也打开了,他们会慢慢感受到新事物的各种变化,在接受和适应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也会对世间万物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包容心。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为孩子树立榜样。首先我们要做到以身作则,比如说教养孩子要孝顺父母的时候,就要自己先对家公家婆好,多给他们买礼物,多花时间陪他们聊天。当孩子看到我们在努力实践这些品德时,也会模仿我们的。
教育孩子助人为乐。要想自己的孩子对大家更包容,更懂得爱护他人的话,就要教育他们助人为乐的道理。如果我们发现公交车上有老人没位置的话,可以教孩子主动让座,当然我们自己首先也要先给孩子示范一下,自己先让座。
孩子如果从小就被父母教育助人为乐的话,也能形成良好品德的。教育孩子节约用水用电。我们平日里不应该养成奢华、浪费的坏毛病,虽然我们可能生活比较好,不再像以前那么节俭;但是节约可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哟。
所以在平日里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做到可以重复利用的水就不要直接倒掉了;然后养成出门随手关掉电源的好习惯。在家长的熏染下,孩子也会慢慢形成这样的好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