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人得不到满足时,会伤心、会恼怒,更何况是孩子呢?孩子跟成人一样,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也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怎么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的相关内容。
怎么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可以跟孩子商量,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作为“诱饵”,帮助他们学会耐心等待。
比如,孩子没有写完作业就要出去玩,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现在出去玩,但是1个小时后要回来写作业;但是如果你完成作业再出去玩,你就可以玩2个小时。
在诱惑面前,对他们自控力训练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这就要对应上一条所说的,给孩子一个选择权,让孩子可以将被动控制变为主动控制,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当然,我们父母也需要做到“说话算数”。当孩子如果选择“先玩1个小时再写作业”,那么请尊重孩子。时间到了可以提醒孩子继续完成作业。
如果孩子没有履行约定,那么可以对此事进行惩罚,比如说,晚上不许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等等。当孩子某个规则执行很好,那么可以就此进行奖励。
[图片0]
增加孩子的积极性,但切记:奖励不可太过频繁,容易淡化规则本身。坚持一段时间,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我们怎么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有位心理学家曾把一群四五岁的孩子集中在一间屋子里,并告诉这些孩子,有一些很好吃的糖果,如果现在要吃,每人可以得到1颗糖果;如果等他办完事情回来,就可以得到10颗糖果。结果,等心理学家关上门走后,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拿了一颗糖就吃,而有的孩子能抵御诱惑,一直等着心理学家回来,得到10颗糖。
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用坚韧、顽强的毅力克制自己欲望的孩子,更稳重可靠,更能快速地适应环境,人际关系更融洽。而那些克制力差的孩子则显得固执、孤僻,易受挫折,遇到压力易退缩,面对竞争易发慌。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自控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学会等待。当孩子向父母提出某些要求时,可视情况延迟满足孩子的欲望。让孩子等上一段时间后再实现他们的愿望。孩子有了这样的体验后,就有了经验,想要得到东西,就需要耐心等待。于是,孩子逐渐就能培养起耐心和自控的习惯。
怎样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合理宣泄情绪。自我情绪的控制是自控能力的重要内容。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弱,难免会有发脾气的表现,父母不能压抑孩子情绪,要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宣泄途径如运动、在纸上涂鸦、大喊等。只有这样,孩子的情绪才能得到有效疏导,更好地控制自己。
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掘更多的技巧对付孩子的不合理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孩子只有具备了规则意识,才能提高自控水平。家长可以先在生活常规方面着手,制定规则如按时起床、睡觉,不挑食等。
家长要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孩子就会逐步约束自己。除了生活常规,爸爸妈妈还可以给孩子订立一些规矩并坚决执行。如带孩子逛商场前,给孩子明确说不能乱买东西。尽管如此,孩子可能还会乱要,这时家长就要果断拒绝。孩子经过一次次失败的体验,自然不会胡乱要了。
[图片1]
通过游戏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游戏中常常蕴含着规则,孩子通过这种有趣的形式,更容易形成自控能力。如妈妈可以和孩子玩“木头人”的游戏,孩子通过扮演“木头人”,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而产生自我控制的意识。
培养宝宝自控能力的亲子游戏
在操作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源泉。由于幼儿会专注于手部动作和材料本身,所以在规则简单的情况下,幼儿的自控坚持性表现得比较突出,但对外界干扰的自觉抵制力和自制力较差,动作的失误,他人的影响都会影响游戏的进行。在操作游戏中,幼儿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常常随动作的反复而被忽略。
等待是操作游戏中对孩子自控能力的又一培养契机。受游戏人数和游戏设施的限制,某些游戏进行时会使得一部分孩子处于等待状态。但专家认为:等待和轮流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伴随因素之一,是一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体现,不能单纯追求孩子发展而刻意在游戏中加以回避,应该让等待变成实验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巧妙地把组织游戏进行和观察孩子等待状态结合起来,同一游戏中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的自控要求,丰富了游戏规则,更促进了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创设情境,使孩子通过模仿角色感受情节乐趣,从而使他在遵守游戏规则中学会控制自身情绪情感。例如:“老鹰捉小鸡”、“大鱼网”、“打活动目标”等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