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专题片的不断发展,如何选择素材,如何完善创作等成为现代媒体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那么电视专题片如何选材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电视专题片如何选材】
[图片0]
(一)主题鲜明
电视专题片主题为文章的核心及灵魂,所选择素材均是服务于主题,材料既要对主题进行提炼,同时又要表现主题,因此材料选择要严格根据主题进行。材料服务于主题主要体现在三点:主题相同材料不同,主题不同材料不同,主题不同材料相同,由此可见,材料的选择对主题均可产生一定制约性,因此在材料选择中需要严格按照材料说明主题,材料服从主题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主题鲜明的目的。
(二)保证材料真实性
专题片拍摄主要为反应现实,还原现实,真实性是其最基本属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接近现实,材料可来源于生活素材,在材料选择及剪辑中注意对完整生活流程的保护,从而增加主题片的鲜活性,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素材结构合理
人类掌握世界主要有科学理性掌握、宗教掌握、实践掌握、艺术掌握四种掌握形式,其中艺术掌握手段为形式,而其中结构为最重要因素。电视节目的创作中,结构是对世界重现的重要手段,因此艺术家需要充分把握事物结构,制造完善良好的形式,从而更好的把握主题。
(四)注意语言凝练、准确、渲染性
电视专题片多需在生活中拍摄,因此其素材的采集多在民间,在采集过程中,多数鲜活生动的现场同期声及群众语言等可被同时搜集,通过对群众语言的总结及整理不仅能够深刻反映主题,同时能够筛除远离主题,表达不确切、繁琐语言等,而用在电视中时则需要深入提炼加工。在语言的提炼加工中,严禁弄虚作假、无中生有、弄虚作假、信口开河,媒体人必须充分重视自身责任,避免另一个极端。
(五)素材要与电视特点符合
专题片作为电视节目,能够与电视特点符合,对电视节目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它是编导意图、案头准备的落实与体现,它为后期编辑打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选材不成功就导致前期的准备及操作均失去作用,后期编辑亦无法扭转局面。不同的电视取材均有自身特色,因此在选材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造型记录一次性;画幅边比固定;叙述形式尽量以运动为主。
【专题片选材的技巧】
(一)材料要围绕主题而展开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材料既是提炼主题的基础,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因此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选材。材料为主题服务有三种情况:不同的材料表现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材料表现相同的主题,相同的材料表现不同的主题。这三种情况都说明材料对主题有一定的制约性。在选材时,一定要注意服从主题的需要,材料要能说明主题,主题要能统率材料。必须善于剪裁,凡是适合表现主题的材料就用,不适合表现主题的材料再好也要忍痛割爱,这样主题才能鲜明突出。
(二)材料要真实
1、 把握好客观事实和生活真实。专题片拍摄中讲究“原始形态”,因为它是生活中客观事实的再现,真实是它最基本的属性。就局部效果而言,“生活原生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提醒创作者在撷取生活素材的时候,注意保留一段完整的生活流程,给专题片注入鲜活的生活气息。
2、 合理安排结构。对电视节目的创作主体来说,结构是再现世界的重要方式。人类掌握世界有四种方式,即科学理性掌握、实践掌握、宗教掌握、艺术掌握。艺术掌握的手段是形式,结构则是形式最重要的因素。艺术家把握住事物的结构,制造了形式,实际上也就掌握了事物。结构是世界存在和运动的方式,同时也是世界的观照。因此要服从主题表现的需要,才是合乎情理
3、 注意语言的提炼。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会搜集到很多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和现场同期声。这些群众语言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但其中也有一些语言,有的过于啰唆,有的意思表达不够确切,有的离题太远,如果要运用到电视片中去,就要做进一步的提炼加工。电视片中的语言,应该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语言的提炼加工也不是随意的,那种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弄虚作假、任意拔高、粗枝大叶、不负责任的做法,是不允许存在的。而另一个极端,则是同期声接同期声。当人们意识到同期声具有来自生活的真实魅力时,那种以语言叙述为主、板起面孔说教的电视片失去了市场,“访谈式“成为纪实的主要方法
(三)选材要适合电视特点
专题片是电视节目,所以要符合电视的特点。选材能否符合电视的特点,直接关系到一个电视节目的成败。它是编导意图、案头准备的落实与体现,它为后期编辑打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没有选材的成功,前期准备只是纸上谈兵,后期编辑只会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电视节目的取材,有着自己的独家特色,只有适应这些特色,才能成功。选材适合电视特点如下:(1)固定的画幅边比;(2)一次性的造型记录;(3)运动的叙述形式。
【电视专题片制作要点】
[图片1]
(一)充分注重细节作用
在电视专题片中,细节打造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生活中生动真实细节的采集能够更加深刻的表现映衬主题、刻画任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最后的山神》中,编导在对大兴安岭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跪拜最后山神的虔诚时,将镜头推进,对其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同时配合渲染力的音乐及语言使得画面更加具有冲击力,更加能够吸引观众,感染观众,整个制作篇的感染力及艺术魅力亦更加明显,而人物形象亦更加鲜明。
(二)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的灵魂
在电视专题专题片中,解说词担当着“绿叶”的作用,解说词的质量,是否吸引人直接影响着电视主题片的质量。为获取成功的解说词,需要从三方面努力:充分详实的了解采访对象,深入社会生活体验,未深入感受体验,就不可能写出令人信服感叹的解说词;融入个人丰富情感,在写作中,素材采集者需要将自己的感情世界充分的融入其内,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内心观点及感情;扎实的语言功底及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写好解说词的最基本因素,文字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在专题中将优美的画面与具有较强感染力的解说词统一结合,能够深刻准确的反映出专题片的灵魂,引发观众的思考,唤起观众遐想。总之,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需要满足采访深入、感情充沛、文笔优美三个条件。
(三)优美的配乐
好的电视专题片在满足视觉效果的同时,需要满足听觉享受,不仅要求画面的生动、形象、科学与逼真,同时要求准确、清晰、真实的配音,因此需要充分重视配音的效果,从而更加真实准确的传递信息。通过主题曲来实现烘托气氛,升华主题的效果已经是近年来电视专题片较为常见的现象,然而并非优美的音乐均能表现主题,音乐主题必须服从于画面及电视主题,从而更好的对人物性格等进行揭示,更好的烘托情感与情绪。
【电视专题片制作如何把握细节】
一、细节的作用
首先,用细节体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对文学作品而言,要说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体现当时当地的心理活动,只需要将这个人的所思所想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出来,但作为以画面造型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影视艺术而言,则需要运用可见的画面语言来表现,而细节则是体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最佳手段。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流露出他的心理活动。
电视短片《难圆绿色梦》中,一辈子为治沙栽树的老人徐治民,面对着耗费毕生心血培育的防护林被砍伐一空,只剩一个个树桩,82岁高龄的他,坐在树桩旁,默默垂泪,老人那伤心的表情,痛惜的眼泪……有什么能让一个老人伤心流泪更让人难过?此处虽没有任何的语言,但观众完全能从这无言的画面中体会到老人痛失防护林的复杂心情。
其次,利用细节展现人类共同的精神本质,体现人类千百年来留存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有时集体无意识也会以原型的形象出现,如在《望长城》中,在寻找王向荣的一段故事里,摄制组没有找到王向荣而找到了王向荣的母亲,她给摄制组唱了一首歌。当摄制组要离开时,王向荣的母亲执意要送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们。汽车渐行渐远,回首望去,老人瘦小的身影依然站立在那遥远的山坡上。这时,耳边回响起老人苍老的歌声,刹那间,一个中国母亲的形象升腾而起,与蜿蜒雄伟的饱经苦难的长城浑然一体,使人们心间涌出一股暖流,感到如此温暖。
再次,利用细节强调环境气氛。在电视短片创作过程中,好的细节能够展现风土人情,渲染环境气氛,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意蕴,达到以情感人、深化作品主题的目的。运用细节强调环境就要抓住这种环境的典型特征,让观众了解人物的生存环境,是典型的”这一个”,而不是要让人产生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人物究竟身处何地。要体现出地方特色,让观众一眼就知道这是在何地,让人物与他所处的环境统一起来。
在《沙与海》中,镜头对准了茫茫沙漠中一具动物的尸骸,一只昆虫在艰难地爬行,表现了沙漠中生存环境的险恶与艰难。《藏北人家》也运用了大量的细节堆起了一个个生活场景,来展现西藏的风土人情――女人在男人头上抹酥油,给他梳头编辫子,藏民们将羊群身上的毛剪下来卷在一起,女人们会在清晨起来挤奶打奶酪。所有的细节组合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将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了解了西藏的风情。
最后,利用细节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情节的发展,往往需要一个导火线,而细节就是这个导火线,一旦点燃,便会爆发。纪录片《农民潘根大》有一段潘根大与砖瓦厂工人的谈话,工人们说他要在只剩下生土、石头的土地上种出庄稼是做“大头梦”,“我们天天开着机器‘吃土’,你跟在后面复量,复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老潘说:“你们吃多少,我复多少。”一段简短的对话表达了老潘复垦的决心。正是因为有这样坚定的信心,在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中,潘根大才不顾家人反对,默默承受着村民嘲笑,为复垦土地倾其所有。这一个细节不仅成功刻画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成为整个片子的一个中心亮点。每一次情节的推进都是对它的再现和发展。
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视的主题还是通过画面语言来间接体现的。纪实就要用事实谈话,用细节说话,把细节的运用与思维的流露统一起来。
二、细节与特写
提到细节,有些人就会将它与特写联系起来,说细节就是特写。其实不然,细节与特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而特写是指主体在画框中所占的位置,是对物体的放大。但是细节与特写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交集,就是细节最适宜用特写镜头来表现,特写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抓住观众的视线,紧扣人们的心弦”。贝拉・巴拉兹说:“最富于表情和富有表现力的特写镜头,以一种非电影手段所固有的强烈魔力,使时间停止流动,把空间撕成碎片,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大部分细节画面都是特写镜头。”
细节包括神态细节、动作细节、物件细节和环境细节。神态细节最易发掘人物的精神本质。这些细节都可以用特写镜头来表现,达到强调突出的作用。例如纪录片《英和白》中,片中多次拍到了坐在院子里的娟,并把娟和英的镜头组接起来,英打哈欠,娟打哈欠,英坐着接娟坐着,娟抱着布娃娃,大部分镜头都是特写镜头,通过这种镜头的交叉组接,表现了人也开始了像熊猫一样独居的生活。娟的安静和孤独告诉观众,孤独不仅是这一代人的现象,也是下一代人的现象,从而引发观众思考。
对动作细节的特写也是比比皆是。动作是心灵和情感的外化,通过动作可以“展示细微的令人不易察觉的心理活动和形体动作,如眼神的顾盼、嘴角的颤抖、手指的痉挛等,用以传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极细腻和微妙的变化”。在《最后的山神》中,孟金福切肉、削木棍、祷告等特写镜头让我们了解了鄂伦春人传统生活中简单而日常的行为。老人将一些油抹在山神嘴上,这是一种祭拜山神的仪式,表明了人的一种信仰。
特写是对细节的放大,是对生活的着重显现,缺少了带有特写的细节描写,作品就缺少了生动感和生命力。
三、细节的捕捉
一些作品让人感觉淡而无味,只是泛泛而谈,什么都想提到,却什么都未提到,没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因为在其中缺少了细节的渗入。细节是纪实性电视短片的灵魂所在,它的运用为电视短片的创作注入新鲜血液。电视短片只有有了细节,才能通过细节“以小见大”,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加以凸显,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性。那么如何运用好细节为电视短片增辉添彩呢?
首先,要明确拍摄主题,能够针对被拍摄对象确定拍摄方针,在此前提下主动寻找能表现主题的细节,并着重拍摄这些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来表现主题。在《英和白》中,为表现现代人的孤独、精神疏离的精神状态,创作者选取了一个小女孩娟的角色。她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小院里,沉默不语,摄影师也总是以篱笆为前景对她拍摄,并把她和以笼子为前景的英进行剪辑,表现人类正和动物一样陷入孤独的境地。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加深人们对本片的印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细节的捕捉对纪实性电视短片创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了解拍摄对象,而且还要具有一双慧眼,注意抓拍,能够随时捕捉对创作有用的细节,尤其需要随机抓拍一些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沙与海》中,本来要去采访刘泽远,但在去的路上无意中发现刘泽远的小女儿独自在沙漠中玩耍,镜头里出现了她的一双鞋,两道优美的流沙划了出来,她头朝下慢慢地滑入了观众的视线之中。这几个镜头组成了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同时又耐人寻味。孩子的天真与大漠的厚重压抑、生命的弱小与荒漠的辽阔空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